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神農架野人就是古人所說的山魈?

山魈 據《和漢三才圖會》

古人認為山魈是木石之怪, 藏在山間作祟。 山魈通常只有一隻腳, 跳躍前行, 形狀則像人, 渾身生滿毛髮,

它的行跡隱匿于山石及莽林之間, 偶爾現身之時, 便作怪相, 用一隻腳蹦跳著前行, 足以使往來的行客躊躇不敢前。

山魈的身世極為古老, 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山海經》裡的梟陽,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梟陽國在北朐之西, 其為人, 人面長唇, 黑身有毛, 反踵, 見人則笑。 ”這裡提到的梟陽樣子像人, 嘴唇長可遮過額頭, 渾身黑毛, 腳掌朝後, 披頭散髮, 手執竹筒。 這類妖怪喜歡抓人, 抓到人後便仰天長笑, 大笑之時, 長唇翻轉, 蓋住了額頭, 直到笑夠了, 才開始吃人, 可見, 梟陽是傷人性命的山中精怪。 梟與魈同音, 或是其流傳中的秘密化身。

三國時代孫吳的學者韋昭的《國語注》:“夔, 一足, 越人謂之山繰。 或言獨足魍魎, 山精, 好學人聲而迷惑人也。 富陽有之,

人面猴身, 能言。 ”山繰即山魈, 在這裡, 山魈又與獨腳夔獸互滲, 世傳夔是獨腳怪獸, 有牛形、龍形和猴形三種, 其中猴形者便是山魈。 神話學家袁珂認為, 猴形的山魈後來成為孫悟空的原型之一, 可見神話故事增殖的一條秘密途徑, 神通在山魈身上。

《山海經》中的神䰡

祖沖之《述異記》裡記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山魈故事。 說的是富陽有一王姓漁夫在河裡預先設置了蟹籠來捕蟹, 早晨去看蟹籠, 發現蟹籠總是被一根二尺多長的木頭撞開柵欄, 蟹都從豁口處跑光了, 這種怪事一連出現三次, 漁夫認為這根木頭是妖怪, 就把木頭裝進蟹籠裡, 要拿回家將其燒掉。 原來這塊木頭正是山魈所變。 出奇的是, 以山魈的神通, 居然被困在蟹籠裡, 難以衝破竹篾編織的籠子, 蟹籠在這裡被賦予了某種鎮壓邪祟的神異屬性。 當山魈在蟹籠中現出原形, 向漁夫求饒, 並自陳“我性嗜蟹”, 希求漁夫寬宥, 而漁夫不為所動, 問漁夫的名字, 漁夫置之不理, 據說山魈知道人的名字之後, 會通過喚取名姓致人昏迷,

而這個機智的漁民選擇了默不作聲, 回到家之後, 山魈就被漁夫填在灶裡燒死了, 人在故事裡戰勝了山魈。

山魈 據《聊齋志異圖詠》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也寫到了書生遇山魈的故事。 書生在山寺中讀書, 夜間忽有不速之客造訪, 是個龐然大物,

“面似老瓜皮色, 目光睒閃, 繞室四顧, 張巨口如盆, 齒疏疏長三寸許, 舌動喉鳴, 呵喇之聲, 響連四壁”, 書生用刀刺怪物的腹部, 卻不能刺入, 怪物深處利爪, 所幸只抓走了書生的棉被, 這只怪物就是山魈, 驚魂初定之時, 書生開啟窗格, 但見松濤翻滾, 山如鐵脊, 而山魈早已不見蹤影。

《山海經》中的狌狌

古時林木茂密,山川被動物佔據,博物之君子,也難一一指認,彼時的妖怪多是對未知動物的想像,所謂“北方多狐媚,南方多山魈”,妖祟的地域分野,也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北方乾燥,多土丘,則狐多,南方濕潤,叢林葳蕤,則有山魈出沒。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山魈即是猿猴之類,甚至有一種原產非洲的猴子也被命名為山魈,它們是最為兇悍的靈長類,能和獅子搏鬥,而它們紅藍相間的花臉形同鬼魅,又能發出像人一樣的笑聲,與我們古代傳統中的山魈極為相近。

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狌狌、狒狒等動物,也是山魈的亞種,比如《禮記》曰:“狌狌能言,不離走獸。”狌狌也即猩猩,《爾雅》載:“狒狒如人,被發迅走,食人。”這些靈長類動物與人形相近,於野外猝然相遇之時,帶來的恐慌是極為猛烈的,它們來自未知的世界,又多是面目可憎,在秘傳的故事中,它們還有吃人的惡癖,這些都為山魈故事提供了現實基礎。博物學的缺失之處,正是神話登場之時。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似乎隱隱觸碰到了山魈的博物學邊界,他認為山魈“非鬼非魅,乃自一種類,介乎人物之間者也”,只不過囿於見知,他也未能完全區分物種之間的差異,但這種推測卻是合理的。

《山海經》中的梟陽

山魈故事在民間還有代際傳遞,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故事,正是古代神話的孑遺,這形成了集體記憶,甚至左右著民族文化心理。時至今日,還可以聽到山魈的故事模型,比如湖北神農架的野人傳說,有眾多目擊者聲稱親眼見到野人的形跡。雲南則有“獨腳五郎”的傳說,喜馬拉雅山麓的大腳雪人,也是其流風所致,山魈一族的源流未斷,只不過他們的地盤越來越小,僅存的幾處深山老林,還有其蹤跡,卻已是杳然難尋,而紅塵之內,已被它們的靈長類近親所佔據。

《神農架野人專輯》 1980

《山海經》中的狌狌

古時林木茂密,山川被動物佔據,博物之君子,也難一一指認,彼時的妖怪多是對未知動物的想像,所謂“北方多狐媚,南方多山魈”,妖祟的地域分野,也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北方乾燥,多土丘,則狐多,南方濕潤,叢林葳蕤,則有山魈出沒。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山魈即是猿猴之類,甚至有一種原產非洲的猴子也被命名為山魈,它們是最為兇悍的靈長類,能和獅子搏鬥,而它們紅藍相間的花臉形同鬼魅,又能發出像人一樣的笑聲,與我們古代傳統中的山魈極為相近。

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狌狌、狒狒等動物,也是山魈的亞種,比如《禮記》曰:“狌狌能言,不離走獸。”狌狌也即猩猩,《爾雅》載:“狒狒如人,被發迅走,食人。”這些靈長類動物與人形相近,於野外猝然相遇之時,帶來的恐慌是極為猛烈的,它們來自未知的世界,又多是面目可憎,在秘傳的故事中,它們還有吃人的惡癖,這些都為山魈故事提供了現實基礎。博物學的缺失之處,正是神話登場之時。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似乎隱隱觸碰到了山魈的博物學邊界,他認為山魈“非鬼非魅,乃自一種類,介乎人物之間者也”,只不過囿於見知,他也未能完全區分物種之間的差異,但這種推測卻是合理的。

《山海經》中的梟陽

山魈故事在民間還有代際傳遞,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故事,正是古代神話的孑遺,這形成了集體記憶,甚至左右著民族文化心理。時至今日,還可以聽到山魈的故事模型,比如湖北神農架的野人傳說,有眾多目擊者聲稱親眼見到野人的形跡。雲南則有“獨腳五郎”的傳說,喜馬拉雅山麓的大腳雪人,也是其流風所致,山魈一族的源流未斷,只不過他們的地盤越來越小,僅存的幾處深山老林,還有其蹤跡,卻已是杳然難尋,而紅塵之內,已被它們的靈長類近親所佔據。

《神農架野人專輯》 198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