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東林——細密生動中求精神

張東林, 河南鄲城人, 現定居北京。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東林工作室導師,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山水畫高研班特聘導師,

國家一級美術師。 《泛區故道》入選“百家金陵畫展”並獲金獎、《豫東二月》入選2006年全國中國畫大展、《泛區秋韻》入選第六屆工筆劃大展、《即將逝去的綠蔭》入選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尚志縣的傳說》入選第十二屆全軍美展、《驚蟄》入選第四屆全國中國畫展。 出版有《當代名家寫意山水——張東林》《國畫名家經典——張東林》《進中原——張東林密體山水》《家園·張東林密體山水畫集》《張東林獲獎作品選》等多部個人畫集。

細密山水又稱作工筆山水, 和言簡意賅的寫意山水除了在藝術特色上的區別外, 在畫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細密山水更加強調創作的程式與步驟, 追求一絲不苟、巧密精細的風格。

尚志縣的傳說

傳統山水畫, 不論是寫意型還是細密體, 其學習方法主要是通過臨摹和寫生積累經驗, 為創作做準備。 初學山水畫, 臨摹非常重要。 畫家要在臨摹的過程中掌握前人總結的一套程式化語言。 繪畫中的筆墨、章法, 類似京劇中的唱念做打, 帶有強烈的符號色彩,

有嚴格的規範。 這種程式化的語言承傳著歷史沉澱的審美情趣, 有其自身無可替代的美感;但由於與當下的社會現實距離遙遠, 往往會使年輕人產生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生疏感。 因此, 沒有一定閱歷或對傳統文化缺乏理解的人, 很難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 學習傳統繪畫在經過臨摹階段, 掌握了前人的方法之後, 就必須到大自然中去寫生。 只有在描寫真山水的過程中加深對古代典範作品的理解, 再將前人的經驗化為自己的方法, 才能形成有自我面貌的藝術語言。

密林行旅圖

張東林是一個非常注重寫生的畫家。 從他的作品中, 我們幾乎看不到那些傳統的、程式化的技巧。 但事實上, 他很尊重傳統, 也十分注意向古人學習, 只不過他善於消化前人經驗, 只承繼了古人的文化精神而不是僅僅流於表面技巧的模仿。 在《泛區故道》中, 他專注于對層林疊嶂中那些千姿百態的樹的表現, 然而無論是從樹幹的刻畫上, 還是從樹梢的描繪上, 均沒有運用傳統山水畫的方法,

反而處處運用新鮮、細緻的寫生筆法。 在《密林行旅圖》《豫東二月》等大幅山水畫裡, 各種樹木形態各異。 風霜中伸展著的堅挺枝丫、春風裡搖曳擺動的樹梢, 都未在《芥子園畫譜》裡找到範本, 也不曾在古人的山水畫裡見過這樣的描寫。 畫家如果沒有常年的寫生經驗, 是不可能畫出這麼豐富而又生動的形象的。

雪韻

寫生不僅讓張東林捕捉到了樹木外形和姿態的生動,同時也讓他體會到實景中的透視以及光和影對自然景物的影響。因此,他的作品構圖與傳統文人畫不同,很多近處的房屋、院落、樹木都採用了焦點透視的方法。畫家通過多層的暈染和皴擦,表現出屋簷、樹幹的暗部和陰影,灰度非常豐富,似乎是一張特別結實的素描風景。但是細看則會發現,它又與素描造型迥異,分明就是一幅地道的中國畫。因為張東林完全是用中國畫的筆墨去描寫的,作品深處呈現出傳統藝術的意境。在《豫東二月》中,四周雲煙慘澹、風月陰霽,隱隱約約可見夜色中一片黑壓壓的老樹密林。在處理暗處的樹木時,張東林通過層層不斷疊加的積墨,用筆雄健而渾厚,墨色豐實而滋潤,予人密不透風的感覺。就在這籠罩著沉重氛圍的畫面中,一叢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地矗立在中央,晶瑩剔透。畫家沒有過多地在這叢樹上去繁複刻畫,而是用了白描手法,通過乾澀的線描表達出樹枝的穿插和糾纏。這種單純的表達方法和後面的樹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張弛有度,充滿生機。

吉祥三月

有人認為細密山水不如疏體的寫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認為這種認識過於簡單。疏體與密體只是兩種不同的畫體,雖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和藝術特色,但都是追求表現充足的文化內涵。就畫體而言,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君不見一些看似瀟灑的闊筆山水草率粗陋,哪裡談得上什麼意境?而宋畫技巧的細緻、周密,又何嘗沒有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呢?

房山人家

張東林筆下的山水,細密、精緻,但細而不繁雜、工而不匠氣。這些精細的筆法、細節的描繪,既服從於畫面的整體,又表達了畫家的主觀情懷和他對客觀景致的體悟。有些藝術家,在細密描寫中會不知不覺地沉緬於技術的細枝末節中,忘記整體,忽視了對精神層面的表達;或過分強調技術,最後形成一套束縛自己的固定模式。這些當然不可取。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藝術家在畫面處理上把控、拿捏、取捨的能力依賴於內在的修養。藝術家要重技,更要重道。張東林深諳其理。

遊擊隊之歌

張東林還在進一步探索細密山水的奧秘,追尋精神與技術的完滿統一,追尋作品更為深遠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雪韻

寫生不僅讓張東林捕捉到了樹木外形和姿態的生動,同時也讓他體會到實景中的透視以及光和影對自然景物的影響。因此,他的作品構圖與傳統文人畫不同,很多近處的房屋、院落、樹木都採用了焦點透視的方法。畫家通過多層的暈染和皴擦,表現出屋簷、樹幹的暗部和陰影,灰度非常豐富,似乎是一張特別結實的素描風景。但是細看則會發現,它又與素描造型迥異,分明就是一幅地道的中國畫。因為張東林完全是用中國畫的筆墨去描寫的,作品深處呈現出傳統藝術的意境。在《豫東二月》中,四周雲煙慘澹、風月陰霽,隱隱約約可見夜色中一片黑壓壓的老樹密林。在處理暗處的樹木時,張東林通過層層不斷疊加的積墨,用筆雄健而渾厚,墨色豐實而滋潤,予人密不透風的感覺。就在這籠罩著沉重氛圍的畫面中,一叢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地矗立在中央,晶瑩剔透。畫家沒有過多地在這叢樹上去繁複刻畫,而是用了白描手法,通過乾澀的線描表達出樹枝的穿插和糾纏。這種單純的表達方法和後面的樹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張弛有度,充滿生機。

吉祥三月

有人認為細密山水不如疏體的寫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認為這種認識過於簡單。疏體與密體只是兩種不同的畫體,雖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和藝術特色,但都是追求表現充足的文化內涵。就畫體而言,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君不見一些看似瀟灑的闊筆山水草率粗陋,哪裡談得上什麼意境?而宋畫技巧的細緻、周密,又何嘗沒有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呢?

房山人家

張東林筆下的山水,細密、精緻,但細而不繁雜、工而不匠氣。這些精細的筆法、細節的描繪,既服從於畫面的整體,又表達了畫家的主觀情懷和他對客觀景致的體悟。有些藝術家,在細密描寫中會不知不覺地沉緬於技術的細枝末節中,忘記整體,忽視了對精神層面的表達;或過分強調技術,最後形成一套束縛自己的固定模式。這些當然不可取。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藝術家在畫面處理上把控、拿捏、取捨的能力依賴於內在的修養。藝術家要重技,更要重道。張東林深諳其理。

遊擊隊之歌

張東林還在進一步探索細密山水的奧秘,追尋精神與技術的完滿統一,追尋作品更為深遠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