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出口+消費”驅動,“二次探底”證偽,如何理解發電量與工業增加值的背離?

作者:鄧海清,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陳曦, “海清FICC”大資管頻道研究員

中國二季度GDP同比 6.9%, 預期 6.8%, 前值 6.9%;中國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 7.6%, 預期 6.5%, 前值6.5%;中國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 11%, 預期 10.6%, 前值 10.7%;1-6月份, 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8.5%, 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1-6月份,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6%, 增速與1-5月份持平。

一、“出口+消費”驅動, 偏執看空中國經濟必犯大錯

我們在2016年初提出“中國經濟L型拐點已過, 偏執看空中囯經濟必犯大錯”, 此後不斷得到資料驗證。 2017年二季度GDP同比6.9%, 6月工業增加值7.6%, 社零總額同比11%,

均超市場預期, 再次驗證“中國經濟L型拐點已過”。

從經濟結構上看, 目前中國經濟驅動力已經切換到“出口+消費”, 這是一個更為可喜、可持續的變化。

2016年中國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拉動, 2017年房地產投資開始回落, 市場對經濟預期轉向悲觀, “二次探底”的提法不絕於耳。 但我們在2017年初提出2017年最讓市場意外的將是出口(詳見報告《避免誤讀12月進出口, 高基數暫時拉低, 未來將爆發式增長》, 2017年1月),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出口快速回升成為對沖房地產和投資下滑的重要動力。 6月出口交貨值同比11.7%, 為2012年11月以來第二高值, 是經濟資料超市場預期的重要原因。

消費的回暖是趨勢性的, 儘管其中存在較多波動。 從長週期來看, 2016年二季度開始, 消費進入趨勢性回升,

我們認為與中國經濟整體滯後相關, 並形成正向回饋。 從歷史上看, 消費滯後於工業回暖, 因為工業回暖需要通過預期途徑、工資途徑等才能傳導至消費。 6月社零同比超市場預期, 創2016年2月以來新高, 消費回暖將進一步正回饋到經濟回暖。

房地產投資1-6月累計同比繼續下滑, 但6月當月同比卻是回升的, 這實際意味著房地產投資好於市場預期, 此外房地產銷售也出現回暖, 這也在市場預期之外。 從累計同比看, 房地產投資從4月開始趨勢性下滑, 但與1-4月高增速有很大關係。 從當月同比看, 6月房地產投資同比7.9%, 高於5月的7.3%, 房地產投資增速並未呈現加速下滑態勢, 反而有走穩跡象, 這實際上是超市場預期的。 從房地產銷售看,

1-6月銷售額同比增速21.5%, 房地產銷售開始回暖, 在如此高位就開始回升, 同樣超市場預期。 房地產資料似乎表明, 儘管回到過去的高增速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相對高位企穩的可能性在增加, 房地產調控對銷售和投資的效果在邊際減弱。

整體上看, 中國經濟拉動力開始切換為“出口+消費”, 經濟結構進一步向好, 同時房地產有企穩跡象, 這意味著中國經濟“二次探底”並不存在, 偏執看空中國經濟必犯大錯。

二、如何理解工業增加值與發電量的背離?

市場預測工業增加值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從PMI預測, 6月PMI為51.7, 是2017年以來第二高值, 這意味著工業增加值應當不錯;二是從發電耗煤量預測, 邏輯是“發電耗煤量-發電量-工業增加值”,

6月發電耗煤量同比較5月明顯下滑, 由此預測6月經濟應當不好。

上述兩種預測方法的對6月的預測結果是矛盾的, 6月工業增加值表明PMI預測獲得了勝利, 甚至比通過PMI預測的資料還要好。 那麼通過發電耗煤量預測,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可以發現, 6月發電量增速確實不高, 6月發電量同比增速僅為5.2%, 為2016年7月以來倒數第二, 這表明, 問題並不在“發電耗煤量-發電量”, 而在於發電量與工業增加值背離。

圖1 工業增加值回升, 但發電量增速回落

我們的理解是, “低發電量+高工業增加值”表明輕工業增速高, 而重工業增速低, 這與“出口+消費”驅動的結構是匹配的。 分行業看, 高於平均增速的行業是食品、醫藥、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汽車、電器、電腦, 而低於平均增速的行業是採礦業、黑色、非金屬礦物、化工, 這也符合“出口+消費”的需求結構。

再回顧2016年三、四季度, 當時呈現“高發電量+底工業增加值”, 可能與當時經濟結構主要是房地產回暖有關, 也可能與2016年夏季異常高溫有關。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 以及異常因素的消失,工業增加值與發電量的缺口在收窄。

我們猜測,如果未來經濟回暖仍然是“出口+消費”驅動,且隨著7月發電量高基數效應顯現,未來工業增加值與發電量的背離將長期存在,預測工業增加值應當更看重PMI。

三、貨幣政策中性與“股債雙慢牛”

6月經濟資料顯著超市場預期,市場對於貨幣政策收緊的擔憂將有所增強。但我們仍然認為,貨幣政策大概率走平,而不會收緊。我們的邏輯包括:

一是“監管協調2.0”背景下,監管政策已經趨嚴,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收緊的必要。同時,貨幣政策收緊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明顯違背(詳見報告《不懂金融工作會議的七大信號,你就out了!!》,作者鄧海清,陳曦)。

二是目前貨幣政策已經處於中性範疇,無論從貨幣市場利率中樞,還是從債券市場利率中樞,均可發現目前貨幣政策確實已經“穩健中性”。中國貨幣市場7天利率中樞大約在3.2%,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中樞大約在3.4%,目前已經在這一中樞之上。

從歷史上看,貨幣政策從中性到收緊,至少需要“經濟過熱”、“通脹高企”、“金融系統風險過高”三者其中之一,而目前三種情況均為出現,且防範金融系統風險主要讓渡至監管政策。

對於金融市場,我們依然長期看好“股債雙慢牛”。

股市的短期邏輯可能是“經濟去杠杆”的潛在利空,或者加快A股融資功能導致的抽血效應、殼價值下降預期,但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方向並未改變,股市最終會回歸基本面邏輯。從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看,一個長期熊市也不可能支持股市融資功能。從貨幣政策角度,利率持續上行的可能目前尚不存在,整體的估值向下重估可能性並不高。我們繼續長期看好中國股市健康牛。

對於債券市場,我們認為核心邏輯是“兩個預期差”:一是“貨幣政策和監管預期差”,二是“經濟增長預期差”,兩者對債市影響相反,前者利多,後者利空。

貨幣政策和監管的預期差,是指貨幣政策不會如市場預期般持續收緊,監管政策核心是穿透監管,對於同業業務全面否定的市場預期可能會有所修正。我們認為,貨幣政策中樞決定債券市場中樞,從歷史上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貨幣市場7天回購利率趨同,與歷史中樞和貨幣市場利率相比,目前國債收益率仍然偏高,存在向下空間。

經濟增長預期差,是指偏執看空經濟而做多債市是錯誤的,市場對接經濟的過度悲觀預期需要修正,這利空債市,這也是我們之所以反復強調“沒有瘋牛”,只可能有“震盪慢牛”的原因。

整體上講,我們仍然認為債券市場是“震盪慢牛”,我們認為貨幣政策是債市最終的決定因素,在沒有經濟過熱、通脹高企,且監管已經趨嚴的情況下,目前的貨幣政策中性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債券市場不會“債熊”。同時,由於市場的經濟悲觀預期需要修正,貨幣政策不存在重回2015-2016年寬鬆的可能,債市“瘋牛”也不存在。

以及異常因素的消失,工業增加值與發電量的缺口在收窄。

我們猜測,如果未來經濟回暖仍然是“出口+消費”驅動,且隨著7月發電量高基數效應顯現,未來工業增加值與發電量的背離將長期存在,預測工業增加值應當更看重PMI。

三、貨幣政策中性與“股債雙慢牛”

6月經濟資料顯著超市場預期,市場對於貨幣政策收緊的擔憂將有所增強。但我們仍然認為,貨幣政策大概率走平,而不會收緊。我們的邏輯包括:

一是“監管協調2.0”背景下,監管政策已經趨嚴,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收緊的必要。同時,貨幣政策收緊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明顯違背(詳見報告《不懂金融工作會議的七大信號,你就out了!!》,作者鄧海清,陳曦)。

二是目前貨幣政策已經處於中性範疇,無論從貨幣市場利率中樞,還是從債券市場利率中樞,均可發現目前貨幣政策確實已經“穩健中性”。中國貨幣市場7天利率中樞大約在3.2%,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中樞大約在3.4%,目前已經在這一中樞之上。

從歷史上看,貨幣政策從中性到收緊,至少需要“經濟過熱”、“通脹高企”、“金融系統風險過高”三者其中之一,而目前三種情況均為出現,且防範金融系統風險主要讓渡至監管政策。

對於金融市場,我們依然長期看好“股債雙慢牛”。

股市的短期邏輯可能是“經濟去杠杆”的潛在利空,或者加快A股融資功能導致的抽血效應、殼價值下降預期,但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方向並未改變,股市最終會回歸基本面邏輯。從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看,一個長期熊市也不可能支持股市融資功能。從貨幣政策角度,利率持續上行的可能目前尚不存在,整體的估值向下重估可能性並不高。我們繼續長期看好中國股市健康牛。

對於債券市場,我們認為核心邏輯是“兩個預期差”:一是“貨幣政策和監管預期差”,二是“經濟增長預期差”,兩者對債市影響相反,前者利多,後者利空。

貨幣政策和監管的預期差,是指貨幣政策不會如市場預期般持續收緊,監管政策核心是穿透監管,對於同業業務全面否定的市場預期可能會有所修正。我們認為,貨幣政策中樞決定債券市場中樞,從歷史上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貨幣市場7天回購利率趨同,與歷史中樞和貨幣市場利率相比,目前國債收益率仍然偏高,存在向下空間。

經濟增長預期差,是指偏執看空經濟而做多債市是錯誤的,市場對接經濟的過度悲觀預期需要修正,這利空債市,這也是我們之所以反復強調“沒有瘋牛”,只可能有“震盪慢牛”的原因。

整體上講,我們仍然認為債券市場是“震盪慢牛”,我們認為貨幣政策是債市最終的決定因素,在沒有經濟過熱、通脹高企,且監管已經趨嚴的情況下,目前的貨幣政策中性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債券市場不會“債熊”。同時,由於市場的經濟悲觀預期需要修正,貨幣政策不存在重回2015-2016年寬鬆的可能,債市“瘋牛”也不存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