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創想群說」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那點事兒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作者系聯動優勢華中區域總經理

銀行與非銀行支付機構,

從最早的專業化服務合作模式發展到現在, 這兩個業態已經成為金融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 兩個業態通過深入合作實現互補, 並且逐步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銀行與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前世今生

銀行招募專業化公司。 在2007年, 銀行主要看重資產、負債類業務,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存貸業務, 當時其在銀行業務中的占比為95%, 而像承兌匯票、銀行卡收單這些表外業務占比不到5%, 當時各家銀行均在大力發展自己的信用卡業務, 尤其是商戶受理環節, 有點類似於現在做的銀行二維碼業務, 由於自建銷售、運營團隊成本太高, 於是銀行開始招募一些有實力的專業服務公司, 如銀聯商務、杉德、宇信來合作進行收單業務,

專業化公司負責商戶拓展、運營維護, 銀行負責風控和終端金鑰下發, 同時各家銀行開始自建本行的大間聯系統, 例如交通銀行湖北省分行和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都是從2007年開始自建系統;很多專業化公司也是後來非銀行支付機構的雛形, 為了大力發展業務, 和多家銀行建立了合作, 所以當時的模式非常簡單, 參與方就是銀行、銀聯、專業化服務機構、終端廠家, 模式即分潤和固定服務費。 隨著收單業務的發展, 銀行開始逐漸規範, 設定了服務商和機具提供商的入圍條件。

銀行加強合作, 非銀行支付機構跑馬圈地。 2011年後, 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第一批支付牌照, 各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在2012年開始跑馬圈地,

大力搶佔市場, 與銀行相比, 非銀行支付機構政策靈活, 對銀行的收單業務形成很大的衝擊, 銀行逐漸做出調整, 在保持與專業化團隊合作的同時, 開始和收單機構展開業務合作, 線上下方面以收單機構的產品為主, 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共同拓展客戶, 結算帳戶落地銀行, 分潤歸收單機構, 通過這種模式來保持產品的競爭力;線上上通道合作方面, 銀行已經開始重視結算類業務, 並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 而非銀行支付機構出於降低自己的清算成本和滿足客戶對資金使用的一些需求的考慮, 和銀行展開類似代收代付、銀企直聯、代扣等通道合作, 同時針對商戶的需求, 銀行也為非銀行支付機構做了資金上的墊資。
在這個階段, 銀行無論是線下收單還是線上通道合作, 與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合作較以前更為緊密, 銀行在資金和結算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 非銀行支付機構利用銀行通道和自身開發的能力做出整合。

銀行強化支付能力, 非銀行支付機構轉型。 2014年後, 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 BAT對於銀行形成較大的衝擊, 銀行為了增加自己的線上獲客能力, 開始調整組織架構, 成立了電子銀行部和網路銀行部, 主要強化線上和移動支付能力, 但銀行的產品開發都集中在總行, 為了更好的發展創新業務, 各地分行也在尋找一些非銀行支付機構和互聯網公司來豐富自己的產品。 由於價改等因素, 支付利潤更薄, 各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始轉型為創新型非銀行支付機構,

例如, 武漢擎動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設計了一些針對企業類客戶, 針對企業上下游的資金歸集類產品, 像可樂、蒙牛、酒類的企業類客戶, 在全國擁有上萬家下游分銷商和零售商, 這些下游客戶會向上游訂貨, 通過當時的產品發起一步付款業務, 同時解決了企業的訂單資訊和資金資訊的整合, 提高了效率, 而下游的客戶都擁有自己的收款業務。 對於銀行來說, 所有的下游資金歸集到上游企業帳戶, 解決了銀行現金流入的訴求, 同時銀行根據下游的訂貨資訊資料提供金融業務, 所有的交易存在於一個封閉的場景, 非銀行支付機構通過對企業客戶資訊化改造, 客戶黏性大大增強, 此類合作體現了銀行作為主動脈,非銀行支付機構作為毛細血管的緊密合作模式。

銀行與非銀行支付機構均重視移動支付,參與方增多。

非銀行支付機構從最早的為交通銀行提供專業化服務到現在與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進行合作,雙方聯繫越來越緊密,銀行也願意和擁有創新能力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展開合作,銀行逐漸成為開放性平臺,讓創新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進來,通過與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合作,銀行發展了自己的結算和存貸業務,非銀行支付機構通過自己的產品創新,獲取支付手續費和大資料、增值業務的收益,雙方利益逐漸最大化。

實習編輯:王海銀

此類合作體現了銀行作為主動脈,非銀行支付機構作為毛細血管的緊密合作模式。

銀行與非銀行支付機構均重視移動支付,參與方增多。

非銀行支付機構從最早的為交通銀行提供專業化服務到現在與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進行合作,雙方聯繫越來越緊密,銀行也願意和擁有創新能力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展開合作,銀行逐漸成為開放性平臺,讓創新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進來,通過與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合作,銀行發展了自己的結算和存貸業務,非銀行支付機構通過自己的產品創新,獲取支付手續費和大資料、增值業務的收益,雙方利益逐漸最大化。

實習編輯:王海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