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牽手院士借智登高 轉化成果產業揚帆

編者按:

科技成果不轉化就是“無花果”, 智慧財產權不交易就是“不動產”。

近年來, 省科協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 聯合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等部門, 大力打造“院士專家八閩行”“院士專家工作站”“金橋工程”等一系列科技專案孵化、成果轉化平臺, 築好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路”, 促成大量先進的科技成果在福建生根發芽、落地轉化, 不斷提升科技成果在我省的應用水準。

今年第十五屆6·18期間, 我省又新增23家“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和8家“省級院士專家示範工作站”, 為全省各地帶來77個院士合作項目。

環保超薄注塑食品包裝容具生產技術項目

從2008年6月1日至今, “限塑令”已施行了整整9年,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購物袋、塑膠餐具等依舊大量流入市場, 若被隨意丟棄或不經處理進行填埋, 可能200年也無法降解, 長期殘留在土壤中, 對環境危害極大, 白色污染問題再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中國工程院李德群院士與泉州梅洋塑膠五金製品有限公司聯合, 對“環保超薄注塑食品包裝容具”的精密模具、成型工藝與流程開展技術攻關, 生產一種具有環保、節能、衛生、可回收利用、生產過程無三廢排放等特點的新型食品包裝替代品,

可廣泛應用於食品包裝、醫療器皿、家居用品、速食、航空餐飲等行業。 項目計畫投資10.5億元, 對生產環境、設備、生產流程、品質控制及產品追溯進行設計, 配置400台套超薄注塑成型機組, 建成後年產超薄注塑食品包裝容具15萬噸, 年產值20億元。

城市垃圾焚燒飛灰無害化、資源化處置技術專案

採用焚燒方式可以大量處理城市垃圾, 且產生的熱能可回收發電, 因而焚燒成為目前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辦法之一。 但是, 垃圾焚燒會釋放出二噁英、酸性物質、重金屬、煙塵等有害物質, 嚴重威脅人體健康, 焚燒產生的飛灰還會加重霧霾狀況, 使環保工程變得不環保。

中國工程院王靜康院士與石獅鴻峰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聯合, 圍繞飛灰中無機鹽的資源化回收、飛灰中重金屬和二噁英等無害化處置、飛灰殘渣資源化利用及製成建材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研究開發焚燒爐廢渣熱能回收、焚燒爐前水冷壁改造、新型焚燒爐排渣、煙氣淨化系統飛灰處理自動控制等系統。

2020年後, 中國每年因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預計達到600萬噸, 該項目將獲取垃圾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成套技術與裝備, 可有效破除制約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海洋防腐塗料技術專案

目前, 國內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正在火熱施工中。 該橋的橋址處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潮汐明顯, 對鋼結構防腐要求極高, 急需能夠滿足複雜惡劣環境下既環保又長效耐久的新技術。

中國工程院侯保榮院士與福建宏貫路橋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立項開發“海洋浪花飛濺區防腐技術”。該項技術處於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準,具有防腐表面處理簡單、施工時間短、塗層柔軟性良好、可帶水帶鏽施工、防腐壽命長、無毒無污染等諸多特點,突破了海洋防腐的技術瓶頸。該技術的應用,可解決海上大橋鋼結構基體除鏽困難、形狀不規則、表面難處理、塗層難以達到、無法帶水作業等難題。據統計,全國橋樑及鐵路、高鐵所用防腐劑需求數量每年在30000噸以上,該技術產品可代替國外同類產品,減少對國外氟碳塗料的依賴,將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乙肝治癒技術專案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25億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25%的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進而罹患肝癌,每年估計會造成65萬例死亡。我國約有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占全球攜帶者數量的1/3。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案不能完全清除慢性乙肝病人體內的病毒,且具有很多副作用。

中國工程院莊輝院士與福建廣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立項開發更加有效的新型抗乙肝藥物,以期達到功能性治癒乙肝的目的。該專案最大的優勢在於切中乙肝病毒複製生活史的要害環節,以最少的代價,覆蓋最廣泛的作用機制,有效阻斷病毒的複製,抑制表面抗原,降低e抗原,破壞病毒組裝,干擾cccDNA形成,恢復機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項目成功後,將獲得乙肝表面抗原抑制劑、乙肝核心蛋白抑制劑兩種新藥,預計2026年可獲批上市,惠及廣大乙肝患者。

流域環境生態治理技術項目

近年來,遇雨即澇,“城市裡看海”的現象頻發。今年第2號颱風“苗柏”剛剛過境,我省遭遇了持續性強降雨襲擊,導致部分城市發生積水內澇。為避免城市變成密不透氣的“水泥板”,我省正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與廈門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以海綿城市建設為主要課題,研究流域環境生態治理新技術,從“末端大集中治理”變為“源頭區域分佈治理”,跳出城市建設中“就水論水”的死胡同。通過大批分散式生態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將污水就近收集就近處理,實現污水的“零轉輸”;將汙水處理站建在地下,實現與居民社區的“零距離”和對周邊環境的“零污染”;將項目建設與公共綠地融合,實現汙水處理的“零占地”;將汙水處理再生回用、生態補水,實現城市污水“零排放”。

藥用植物脫毒快繁技術項目

植物藥是世界醫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20年,全球市場產值可達354億美元。我國藥用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但受制于名貴中草藥繁殖難、移栽成活率低、生長緩慢及農殘與藥殘等瓶頸,植物藥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要遠低於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

中科院微生物所方榮祥院士與泉州市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藥用植物脫毒繁育技術”,以解決不能或很難繁殖的植物快速繁殖問題及栽培苗苗質問題。該技術可使一個莖尖或一小塊葉片一年增殖到1萬-10萬株,僅佔用30-40㎡的空間,且不受季節等條件的限制。通過種苗快繁與培育研究,鐵皮石斛、龍血樹等名貴中草藥種苗的移栽成活率提高了10%-50%、栽培產量提高了10%-20%、活性成分含量提高了2%-8%。專案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預計每年可為企業新增產值500萬-1000萬元,帶動下游加工產業新增產值5億-10億元。

中國工程院侯保榮院士與福建宏貫路橋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立項開發“海洋浪花飛濺區防腐技術”。該項技術處於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準,具有防腐表面處理簡單、施工時間短、塗層柔軟性良好、可帶水帶鏽施工、防腐壽命長、無毒無污染等諸多特點,突破了海洋防腐的技術瓶頸。該技術的應用,可解決海上大橋鋼結構基體除鏽困難、形狀不規則、表面難處理、塗層難以達到、無法帶水作業等難題。據統計,全國橋樑及鐵路、高鐵所用防腐劑需求數量每年在30000噸以上,該技術產品可代替國外同類產品,減少對國外氟碳塗料的依賴,將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乙肝治癒技術專案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25億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25%的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進而罹患肝癌,每年估計會造成65萬例死亡。我國約有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占全球攜帶者數量的1/3。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案不能完全清除慢性乙肝病人體內的病毒,且具有很多副作用。

中國工程院莊輝院士與福建廣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立項開發更加有效的新型抗乙肝藥物,以期達到功能性治癒乙肝的目的。該專案最大的優勢在於切中乙肝病毒複製生活史的要害環節,以最少的代價,覆蓋最廣泛的作用機制,有效阻斷病毒的複製,抑制表面抗原,降低e抗原,破壞病毒組裝,干擾cccDNA形成,恢復機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項目成功後,將獲得乙肝表面抗原抑制劑、乙肝核心蛋白抑制劑兩種新藥,預計2026年可獲批上市,惠及廣大乙肝患者。

流域環境生態治理技術項目

近年來,遇雨即澇,“城市裡看海”的現象頻發。今年第2號颱風“苗柏”剛剛過境,我省遭遇了持續性強降雨襲擊,導致部分城市發生積水內澇。為避免城市變成密不透氣的“水泥板”,我省正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與廈門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以海綿城市建設為主要課題,研究流域環境生態治理新技術,從“末端大集中治理”變為“源頭區域分佈治理”,跳出城市建設中“就水論水”的死胡同。通過大批分散式生態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將污水就近收集就近處理,實現污水的“零轉輸”;將汙水處理站建在地下,實現與居民社區的“零距離”和對周邊環境的“零污染”;將項目建設與公共綠地融合,實現汙水處理的“零占地”;將汙水處理再生回用、生態補水,實現城市污水“零排放”。

藥用植物脫毒快繁技術項目

植物藥是世界醫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20年,全球市場產值可達354億美元。我國藥用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但受制于名貴中草藥繁殖難、移栽成活率低、生長緩慢及農殘與藥殘等瓶頸,植物藥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要遠低於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

中科院微生物所方榮祥院士與泉州市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藥用植物脫毒繁育技術”,以解決不能或很難繁殖的植物快速繁殖問題及栽培苗苗質問題。該技術可使一個莖尖或一小塊葉片一年增殖到1萬-10萬株,僅佔用30-40㎡的空間,且不受季節等條件的限制。通過種苗快繁與培育研究,鐵皮石斛、龍血樹等名貴中草藥種苗的移栽成活率提高了10%-50%、栽培產量提高了10%-20%、活性成分含量提高了2%-8%。專案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預計每年可為企業新增產值500萬-1000萬元,帶動下游加工產業新增產值5億-10億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