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五音調五臟,古琴可養生

音樂與中醫表面看起來並不搭杠, 但是現今有研究, 音樂療法與中醫養生有著神秘的聯繫。

我認識一位元羅老師, 她也是我們學中藥的同行, 她酷愛彈奏古琴, 她告訴我們, 彈奏古琴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興趣愛好, 還與中醫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繫, 還可以養生。 她每週都要抽出時間去學習古琴, 傳授一些中醫藥知識給琴友, 她常彈奏一些古曲, 非常愜意。 因此, 她對音樂療法有著獨特的見解。

古琴, 又稱七弦琴, 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相傳為伏羲所造。 古琴歷史源遠流長, 文化底蘊博大精深, 它那清幽脫俗的聲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國文化, 尤其是和獨具特色的中國哲學, 美學, 倫理學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 古琴有別於其他樂器, 它是自古文人用來陶冶性情的專有的聖潔之器, 文人用它來抒發情懷寄託理想,

會友時互通心趣, 獨處時修身養性, 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 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傳統的養生理論也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之上, 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 更有豐富多彩的養生方法流傳至今。 而“醫為藝海第一門”, 祖國醫學其實也含有部分技藝的特質。 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 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 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統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這裡的“道”就是養生之道。 養生保健講究和諧適度,

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 注意調節,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身體陰陽平衡, 守其中正, 保其沖和, 則可健康長壽。 在養生活動中, 精神養生被稱之為“千古養生第一法”, 是全部養生之道的核心,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提倡清靜養神, 淡泊寧靜, 平和少欲。

琴學理論和中醫養生觀可謂頗有相通之處, 同源於包容性極強的中國古代哲學。 例如, 從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上看, 古琴的外表就蘊含了天文地理、社會關係之種種, 乃天地宇宙之縮影, 古琴的創制包含了天地、人事、陰陽、律曆等道理。 蔡邕《琴操》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 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 象六合也。 文上曰池, 下曰濱。 池, 水也, 言其平;下曰濱, 濱, 賓也, 言其服也。 前廣後狹, 象尊卑也。 上圓下方, 法天地。 五弦宮也, 象五行也。 大弦者, 君也, 寬和而遇;小弦者, 臣也, 清廉而不亂。 文王武王加二弦, 合君臣恩也。 宮為君, 商為臣, 角為民, 徵為事, 羽為物”。

養生貴在養心, 而養心首要養德。 古代學者早就提出“仁者壽”的理論。

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壽”, 古代醫家也認為養德、養生沒多少區別, 《醫先》提出:“養德、養生無二術”。 《遵生八箋》也強調:“君子心悟躬行, 則養德、養生兼得之矣”。 因為人的健康與德操大有關聯, 《孫真人衛生歌》說得好:“世人欲識衛生道, 喜樂有常嗔怒少, 心誠意正思慮除, 順理修身去煩惱”, 這是修身養性的至理。 孫思邈還說:“百行周備, 雖絕藥餌, 足以遐年;德行不充, 縱服玉液金丹, 未能延壽”, 指出養德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即病防變。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調養的意思是調整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形成對治療疾病有利的內、外環境,保持最佳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況,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調養疾病是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不贅言。

琴者,情也。琴能養疾首先表現在琴能調暢人的情志,抒發情感,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對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並且琴中五音對應人身五臟,“宮”與“脾”相通,助脾健運;“商”與“肺”相通,舒達氣機;“角”與“肝”相通,解鬱制怒;“徵”與“心”相通,通調血脈;“羽”與“腎”相通,養神寧志。

而我個人認為音樂療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古琴旋律舒緩,琴音不張揚,好的古琴音色發自製作琴的木料的共鳴,蔡文姬所彈的焦木琴就已經說明了這一問題。就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筋脈紊亂時任盈盈教他彈奏平和筋脈和心境的清心普善咒也是這個理。因此,音樂是人們生活中的情緒調味品,是中醫養生理論以及心理學中的一門璀璨藝術,讓我們認識到養生必先養性,其次是養德,最後才是養身。

作者簡介

顧蘅:副主任中藥師,就職于昆明市中醫醫院,從事中藥工作已經19年,負責配方、覆核、管理中藥房毒麻劇藥物等工作。在《河南中醫》、《雲南中醫中藥雜誌》、《陝西中醫》等雜誌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及教學論文10餘篇,並參與出版了兩部醫藥學著作。

未病先防,即病防變。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調養的意思是調整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形成對治療疾病有利的內、外環境,保持最佳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況,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調養疾病是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不贅言。

琴者,情也。琴能養疾首先表現在琴能調暢人的情志,抒發情感,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對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並且琴中五音對應人身五臟,“宮”與“脾”相通,助脾健運;“商”與“肺”相通,舒達氣機;“角”與“肝”相通,解鬱制怒;“徵”與“心”相通,通調血脈;“羽”與“腎”相通,養神寧志。

而我個人認為音樂療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古琴旋律舒緩,琴音不張揚,好的古琴音色發自製作琴的木料的共鳴,蔡文姬所彈的焦木琴就已經說明了這一問題。就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筋脈紊亂時任盈盈教他彈奏平和筋脈和心境的清心普善咒也是這個理。因此,音樂是人們生活中的情緒調味品,是中醫養生理論以及心理學中的一門璀璨藝術,讓我們認識到養生必先養性,其次是養德,最後才是養身。

作者簡介

顧蘅:副主任中藥師,就職于昆明市中醫醫院,從事中藥工作已經19年,負責配方、覆核、管理中藥房毒麻劇藥物等工作。在《河南中醫》、《雲南中醫中藥雜誌》、《陝西中醫》等雜誌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及教學論文10餘篇,並參與出版了兩部醫藥學著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