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篆刻實操:陳巨來是這樣上石的

關於浮水印上石, 寫過好幾篇文章了, 但仍然有新學篆刻的印友不斷來問, 因為要把印稿渡到石面, 渡之後的結果又能保持原稿的神采, 這實在是一個需要安靜操作又需要極高的工藝水準的事兒, 水多可能洇濕稿子, 上石效果自然漫漶, 水少墨不下稿, 石面沒有墨蹟, 又需要再描增一遍, 描的過程, 又會損失一點神采, 墨的幹濕, 墨稿寫好後, 停放時間的長短, 石頭磨平時用的砂紙標號, 磨完石面後印面是否用手摸了石面, 石上的清潔度, 皮膚的油堿……諸多因素, 都會影響到上石的成功與渡稿的神采,

這實在是需要無數次的實驗才能練就的一項“工藝"功夫。

(陳巨來像)

反寫上石的高手們不屑了, 直接拿刀在石面起稿的高手也不屑了, 在石面直接奏刀的高手也不屑了, 我多年前親眼在榮寶齋見過高手直接拿刀在石面刻元朱文的, 看熱鬧, 不知是哪位高人,

後來再去尋訪, 已是“四處茫茫皆不見”了, 只在潘家園的篆刻角見有人直接拿刀在大石面上給人刻肖像, 神態面目在石面一點點顯現, 那也算是民間的高人了吧, 當時歎為觀止, 一則驚歎於繪畫水準, 透視拿捏, 一則驚歎於對他對石性刀感的熟稔, 總之, 水準是極高的。 於是就想到上石這件事來, 那些不用上石的名家們一定是高人中的高人吧, 我且做不到呢, 於是, 還是老老實實地上石呢。

浮水印上石的名家還是有的, 最近被眾多印人師法的陳巨來就是一位, 他是被他的老師趙叔儒稱為“元朱文近代第一”的元朱文神人, 而他的印章依材料, 是可以查出來是浮水印上石的。

有據可查的資料就是《陳巨來治印墨稿》的印行。

(《陳巨來治印墨稿》書影)

這本書我自己買了兩本, 實在是好書。 一則是見了陳先生大量的墨寫印搞, 浮水印上石的痕跡仍在, 印稿的精細度也實在讓人敬佩。 書的前言部分由當代篆刻名家陳茗屋先生寫就, 提供了陳巨來先生書寫印稿的方法以及浮水印上石的方法,

他是與陳巨來有交集的, 當真實不虛, 我重複出來, 供篆刻新人們建立信心, 像陳巨來這樣的名家也是上石的。 別被那些民間的高人, 廟堂裡的高人嚇著了。

(陳巨來的墨稿“金匱室藏”)

(陳巨來的墨稿“好學老人”)

一、寫稿

據前言的細節描述中, 陳巨來先生是拿美濃紙寫印稿的, 這個紙是日本美濃地區生產, 而且現在已經停產, 我們當然無法找到, 但方法卻是可以學來的。 用紙嗎, 我實際測試過好多種紙, 效果各不相同, 用到的紙中, 在小學校門口買的小學生用的作業本子上的紙, 書畫店裡買來的宣紙,連史紙,都可以,這個倒不必強求,只要熟悉了這個紙的性質,領悟它的洇水去墨各方面的特質,都沒有問題,只不過是熟練和多試幾次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方法。因此說,寫稿上石用紙不必糾結。

陳巨來寫稿的細節:

“巨來先生在篆寫印稿前,先把美濃紙裁成比印面稍在的小紙,然後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濃紙,用鉛筆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輪廓便顯在紙上。然後用對折、再對折,乃至數次對折的方法來定位。每對折後形成的折脊,他用小毛筆的筆腹橫著輕輕一拖,使折脊留下一條極細極挺的墨線。尤其是書寫許多平行線條的印稿,這實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我也未見其他印家用過此種方法。這種對折的痕跡,在印稿中到處可見,可惜經過製版、印刷,已經不太明顯。”

細節交待的很清楚,照做就是了。

(陳巨來墨稿“四部堂”)

(陳巨來墨稿“竹報平安”)

一張小紙條不斷折疊,自然會有折痕跡出現,而且這些折線一定是筆挺和均勻的,這跟篆書的勻空是相通的,陳巨來先生的做法在工藝原理上是可行的,而且具備很好的可操作性,篆刻新要要學習這樣的方法,所需的就只是熟練度以及在篆書書法上的認識和練習。

二、上石

我們說過,寫稿還是需要對篆書書法的練習,這是前提,沒有好的印稿自然談不上好的印章,上石只是工藝過程,一方好的印章,好的印稿是保證,上面說的折疊印紙的方法利於寫稿,是有價值的,印稿寫好後,自然是要讓它渡到石面上,傳統的浮水印上石,一般是把印稿蓋在印面上之後,用清水濡濕,陳巨來先生的方法不是這樣,他是這樣做的:

(陳巨來墨稿“美意延年”)

(陳巨來墨稿“雙鐵笛樓”)

“印稿寫好後,覆在印面上,一般用清水潔面濡濕,而巨來先生是伸出舌頭一舔,然後蓋兩層毛邊紙,用指甲著力砑磨,書寫的印稿便移現在印面上。這種方法叫浮水印上石法。巨來先生是向其師尊叔孺公學來的,據說這是趙撝叔遺下的。至今江南印家大多也還是在使用這種浮水印上石法。”

用唾沫沾濕印稿,唾沫相對清水會多一些粘性,因此經過反復磨砑之後,墨易從紙面脫色到石面,這樣的方法傳說是天才印人趙之謙想出來的,現在想來或許有點不衛生的嫌疑,但仔細思考,卻是簡便有效的,因此,陳巨來先生從趙叔孺先生那裡繼承過來並一直使用,其中的原因恐怕是真的好用。

(墨稿與印蛻的比較)

“元朱文是巨來先生的強項,被其師尊叔孺公許為近代第一,張大千先生也曾借宋玉語贊其‘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謂其經營安排,恰到好外,巨來先生的元朱文不寧篆法典雅秀美,章法停勻安靜,運刀更體現線條的挺拔圓渾和彈性,變化極其微妙,韻味雋永。

闊邊的朱文印中,不論是古璽形式,還是六朝朱文式,甚至瓦當和隸、楷印,章法安排和諧妥帖,猶如唐詩宋詞,格律森嚴,但處處透著生機,亦不同凡響。”

“陳巨來先生的為人,很有特色,至今褒貶不一。但其印作的輝煌,卻是有口皆碑……”篆刻新人除了學習陳先生這些方法外,更應當學習陳巨來認真、嚴謹、細緻的制印作風。特別是工穩類的細朱文印,陳巨來確是難得有二的學習標竿。

(【老李刻堂】之171,部分圖片來自《陳巨來治印墨稿》)

書畫店裡買來的宣紙,連史紙,都可以,這個倒不必強求,只要熟悉了這個紙的性質,領悟它的洇水去墨各方面的特質,都沒有問題,只不過是熟練和多試幾次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方法。因此說,寫稿上石用紙不必糾結。

陳巨來寫稿的細節:

“巨來先生在篆寫印稿前,先把美濃紙裁成比印面稍在的小紙,然後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濃紙,用鉛筆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輪廓便顯在紙上。然後用對折、再對折,乃至數次對折的方法來定位。每對折後形成的折脊,他用小毛筆的筆腹橫著輕輕一拖,使折脊留下一條極細極挺的墨線。尤其是書寫許多平行線條的印稿,這實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我也未見其他印家用過此種方法。這種對折的痕跡,在印稿中到處可見,可惜經過製版、印刷,已經不太明顯。”

細節交待的很清楚,照做就是了。

(陳巨來墨稿“四部堂”)

(陳巨來墨稿“竹報平安”)

一張小紙條不斷折疊,自然會有折痕跡出現,而且這些折線一定是筆挺和均勻的,這跟篆書的勻空是相通的,陳巨來先生的做法在工藝原理上是可行的,而且具備很好的可操作性,篆刻新要要學習這樣的方法,所需的就只是熟練度以及在篆書書法上的認識和練習。

二、上石

我們說過,寫稿還是需要對篆書書法的練習,這是前提,沒有好的印稿自然談不上好的印章,上石只是工藝過程,一方好的印章,好的印稿是保證,上面說的折疊印紙的方法利於寫稿,是有價值的,印稿寫好後,自然是要讓它渡到石面上,傳統的浮水印上石,一般是把印稿蓋在印面上之後,用清水濡濕,陳巨來先生的方法不是這樣,他是這樣做的:

(陳巨來墨稿“美意延年”)

(陳巨來墨稿“雙鐵笛樓”)

“印稿寫好後,覆在印面上,一般用清水潔面濡濕,而巨來先生是伸出舌頭一舔,然後蓋兩層毛邊紙,用指甲著力砑磨,書寫的印稿便移現在印面上。這種方法叫浮水印上石法。巨來先生是向其師尊叔孺公學來的,據說這是趙撝叔遺下的。至今江南印家大多也還是在使用這種浮水印上石法。”

用唾沫沾濕印稿,唾沫相對清水會多一些粘性,因此經過反復磨砑之後,墨易從紙面脫色到石面,這樣的方法傳說是天才印人趙之謙想出來的,現在想來或許有點不衛生的嫌疑,但仔細思考,卻是簡便有效的,因此,陳巨來先生從趙叔孺先生那裡繼承過來並一直使用,其中的原因恐怕是真的好用。

(墨稿與印蛻的比較)

“元朱文是巨來先生的強項,被其師尊叔孺公許為近代第一,張大千先生也曾借宋玉語贊其‘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謂其經營安排,恰到好外,巨來先生的元朱文不寧篆法典雅秀美,章法停勻安靜,運刀更體現線條的挺拔圓渾和彈性,變化極其微妙,韻味雋永。

闊邊的朱文印中,不論是古璽形式,還是六朝朱文式,甚至瓦當和隸、楷印,章法安排和諧妥帖,猶如唐詩宋詞,格律森嚴,但處處透著生機,亦不同凡響。”

“陳巨來先生的為人,很有特色,至今褒貶不一。但其印作的輝煌,卻是有口皆碑……”篆刻新人除了學習陳先生這些方法外,更應當學習陳巨來認真、嚴謹、細緻的制印作風。特別是工穩類的細朱文印,陳巨來確是難得有二的學習標竿。

(【老李刻堂】之171,部分圖片來自《陳巨來治印墨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