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淪為貳臣的晚明“神筆”

淪為貳臣的晚明“神筆”前 言

西元1645年陰曆五月十五, 天降大雨, 滿清豫親王多鐸率領大軍長驅直入, 踏進了南明都城——南京, 弘光小朝廷的一干文武大臣紛紛投降, 一動不動地跪拜在泥淖中, 俯首稱臣, 口稱萬歲。

而這批文武大臣中, 就有當時一些非常了得的文藝名士, 這份名單中除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等文豪, 更有聲名赫赫的書壇“神筆”——王鐸。

王鐸《杜甫秋興》卷(局部)

王鐸, 字覺斯, 一字覺之。 因家住河南孟津人, 故世稱“王孟津”, 其別號眾多, 號曰嵩樵、十樵、石樵, 又號癡庵、東皋長、癡仙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蘭台外史、白雪道人、雲岩漫士等。

在書法史上頂尖級的人物中, 董其昌可謂明末秀逸之風的佼佼領袖, 而唯有王鐸一人以高古之風與他並駕抗衡, 馳騁藝壇, 時有“南董北王”之稱。

“自唐懷素後第一人”

王鐸博學好古, 工詩文, 精翰墨。 其書法筆力雄健, 長於布白, 楷、行、隸、草, 無不精妙, 主要宗法于鐘繇、二王、米芾等各家, 學米芾幾可亂真, 學古而能自出機杼, 別具一格。

尤其是他的行草書超邁雄奇, 恣肆狂野, 堪與徐渭和祝允明相媲美, 但不同于徐渭的粗放, 也有別于祝枝山的生辣。 其用筆沉著痛快, 揮灑自如, 縱橫跌宕, 自然出奇, 體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 極富感染力。

其墨蹟傳世較多, 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 傳世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

其中有不少為其代表作, 諸體皆備, 名重當代, 書法學者無不宗之。

王鐸《擬山園法帖》(局部)

對其書法, 後世多有讚譽之評。 梁巘評其“書得執筆法, 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 全以力勝”。 近代林散之甚至將王鐸草書拔高為“自唐懷素後第一人”,

讚譽極高。

據說, 《擬山園帖》傳入日本, 曾經轟動一時。 日本人將王鐸列為第一流書法家, 甚至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說法。 可見, 王鐸的書法對後世書法發展影響之大, 甚至已波及到了東瀛、韓國等海外書壇。 日本人對王鐸書法極為看重, 由此衍發成東瀛書道一大派別——明清調。

王鐸《擬山園法帖》(局部)

然而, 一代神筆從大明的錚錚忠臣, 怎麼最終竟屈膝投降於清廷, 甘願淪為貳臣, 一朝失節呢?這得從他的坎坷仕途談起。

從草根到翰林學士

王鐸生於孟津邑雙槐裡, 家境貧寒, 以農耕讀書為業。 據說父親對他自小教導甚嚴。 十二歲時, 王鐸便開始臨習王羲之的行書範本《聖教序》。 堅持三年後, 王鐸的行書與聖教序字字逼肖。 到了這時, 貧困窘迫的王鐸才得以入庠讀書, 時常也生計維艱。

萬曆四十年(1612年)八月, 王鐸以稟膳生員的身份趕赴鄉試, 可惜沒能考中。 王鐸沒有灰心, 索性在魏巍嵩山中搭建了一間書屋, 在此用功讀書, 奮發向上。 直到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

王鐸才考中了鄉試, 獲得舉人身份。 入冬後, 王鐸隻身來到北京城, 寓居在報國寺裡, 準備參加會試。

冬去春來, 第二年王鐸會試, 皇榜下來, 王鐸金榜題名, 殿試名列二甲, 考中進士。 不久, 他與倪元璐、黃道周兩人一起改為翰林院庶起士。 這三人都擅長書法, 作為同道之人, 他們時常往來交遊, 翰墨切磋, 笑傲書壇, 鄙夷世俗之士, 因而時人送給他們各種綽號如“三株樹”、“三狂人”。 任憑旁人如何稱謂, 他們也不以為意。

南明忠臣的無奈

崇禎年間,身居京城的王鐸又擔任翰林院侍講、右庶子、禮部右侍郎、教習館員等職位。崇禎十三年(1640)秋天,王鐸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仕途還算順利。

1644年,李闖王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跑到煤山上找了一棵樹倉皇上吊。福王朱由崧等人帶領大臣在南京監國,即弘光帝,史稱“南明”。很快,王鐸被南明朝廷提升為東閣大學士,入朝受職。

然而,面對南明朝的種種弊端,王鐸時常直言進諫,並拒絕與馬士英等佞臣為伍。在這幫佞臣的把持朝政的環境中,王鐸此時依舊能孑然獨立,保持以往的高風亮節,甚至對弘光帝的一些腐朽的個人作風也敢於挺身而出,毫不隱諱,如針對上司大選宮女、沉湎酒色,宮中習射等歪風,王鐸也敢於直言面諫,或及時上書給予忠告。

弘光帝也曾在表面上表揚王鐸為忠臣,不過當他請求革掉馬士英的軍權時,弘光帝卻口是心非,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在王鐸與馬士英黨派的對抗中,這位弘光帝也沒有給他任何實質性的支持。因此,當明朝降將田雄押著弘光帝到達南京,舊日的大臣上謁時,錢謙益伏地慟哭,而義正言辭的王鐸卻不跪拜,反而叉手數落弘光帝的罪惡,表示說:“余非爾臣,安所得拜?”看來,王鐸早已對自己當年的領導和南明小朝廷失望透頂了。

王鐸畫像

的確,大明氣數已盡,南明小王朝不過是垂死掙扎,難成氣候。就在第二年四月,清兵就攻陷了揚州,逼臨南京。弘光帝慌忙逃往蕪湖一帶,令王鐸等人留守南京。

貳臣的晚年

於是乎,等到兵臨南京城下,本篇開頭那一幕出現了:王鐸不得不與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一干大臣,開城迎降,跪伏在滂沱大雨中,向滿清的豫親王三呼萬歲後,才得以起身。而後,王鐸被清廷任命為少保及禮部尚書,掌管弘文苑學士,擔任明史副總裁。

從此,大明忠臣王鐸一朝淪為貳臣,成為清廷中的高級官員,享受高級待遇。然而,王鐸的內心始終未能平靜,耿耿于懷,時常陷入自責和愧疚之中,也因此變得頹廢,對政治變得冷淡,原本厭惡舞樂的他,也漸漸沉迷其中,自我慰藉,聊以卒歲。

大約在八年後,時任禮部尚書的王鐸溘然長逝。彌留之際,他在病榻上只說了這麼一句:“有仙迎我”。這位傑出的書法家,晚年在一番悔恨中,走過了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

作者簡介:司馬武當,字當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評審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書法創作員。

南明忠臣的無奈

崇禎年間,身居京城的王鐸又擔任翰林院侍講、右庶子、禮部右侍郎、教習館員等職位。崇禎十三年(1640)秋天,王鐸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仕途還算順利。

1644年,李闖王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跑到煤山上找了一棵樹倉皇上吊。福王朱由崧等人帶領大臣在南京監國,即弘光帝,史稱“南明”。很快,王鐸被南明朝廷提升為東閣大學士,入朝受職。

然而,面對南明朝的種種弊端,王鐸時常直言進諫,並拒絕與馬士英等佞臣為伍。在這幫佞臣的把持朝政的環境中,王鐸此時依舊能孑然獨立,保持以往的高風亮節,甚至對弘光帝的一些腐朽的個人作風也敢於挺身而出,毫不隱諱,如針對上司大選宮女、沉湎酒色,宮中習射等歪風,王鐸也敢於直言面諫,或及時上書給予忠告。

弘光帝也曾在表面上表揚王鐸為忠臣,不過當他請求革掉馬士英的軍權時,弘光帝卻口是心非,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在王鐸與馬士英黨派的對抗中,這位弘光帝也沒有給他任何實質性的支持。因此,當明朝降將田雄押著弘光帝到達南京,舊日的大臣上謁時,錢謙益伏地慟哭,而義正言辭的王鐸卻不跪拜,反而叉手數落弘光帝的罪惡,表示說:“余非爾臣,安所得拜?”看來,王鐸早已對自己當年的領導和南明小朝廷失望透頂了。

王鐸畫像

的確,大明氣數已盡,南明小王朝不過是垂死掙扎,難成氣候。就在第二年四月,清兵就攻陷了揚州,逼臨南京。弘光帝慌忙逃往蕪湖一帶,令王鐸等人留守南京。

貳臣的晚年

於是乎,等到兵臨南京城下,本篇開頭那一幕出現了:王鐸不得不與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一干大臣,開城迎降,跪伏在滂沱大雨中,向滿清的豫親王三呼萬歲後,才得以起身。而後,王鐸被清廷任命為少保及禮部尚書,掌管弘文苑學士,擔任明史副總裁。

從此,大明忠臣王鐸一朝淪為貳臣,成為清廷中的高級官員,享受高級待遇。然而,王鐸的內心始終未能平靜,耿耿于懷,時常陷入自責和愧疚之中,也因此變得頹廢,對政治變得冷淡,原本厭惡舞樂的他,也漸漸沉迷其中,自我慰藉,聊以卒歲。

大約在八年後,時任禮部尚書的王鐸溘然長逝。彌留之際,他在病榻上只說了這麼一句:“有仙迎我”。這位傑出的書法家,晚年在一番悔恨中,走過了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

作者簡介:司馬武當,字當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評審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書法創作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