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成語文化:“爛醉如泥”的“泥”不是泥土?竟是一種水蟲!

中華文化中人們經常用“爛醉如泥”這個成語, 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一個人由於飲酒過量而醉得癱成一團的樣子。 許多人在讀到、聽到或用到這一成語時也往往會望文生義, 認為“泥”就是“爛泥、稀泥”, 但是要注意的是, 這裡的泥並非指泥土。

“爛醉如泥”一詞源於我國典籍中的“醉如泥”一詞。 泥是生活中最常見之物, 卻實實在在有誤解之嫌。 翻開報刊和詞典, 常見將“爛醉如泥”一詞解釋成一個人由於飲酒過量而醉得癱成一團泥的樣子。 其實是一種誤解:這裡的“泥”是指一種水蟲!

根據《後漢書·儒林傳·周澤傳》中載:“澤清潔循行, 盡敬宗廟。 常臥疾齋宮, 其妻哀澤老病, 窺問所苦。 澤大怒, 以妻干犯齋禁, 遂收送詔獄謝罪。 當世疑其詭激。 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 作太常妻, 一歲三百六十日, 三百五十九日齋, 一日不齋醉如泥。 ’”

我們從這段話可以瞭解, 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周澤, 常常齋戒後睡在齋宮裡面。 他的妻子來探望。 周澤非但不感激, 反而以觸犯禁令的名義, 將妻子下獄。 人們同情其遭遇, 作詩曰:“周妻命不好, 一年三百六十天, 周澤有三百五十九天在齋戒, 就有一天沒齋戒, 但卻喝得爛醉如泥。 ”

“醉如泥”一詞在我國古代是婦孺皆知的。

“醉如泥”一詞頗多現身, 覽遍古代詩文, 有元稹詩有“安得故人生羽翼, 飛來相伴醉如泥”之句, 也有李白詩的“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傍人借問笑何事, 笑殺山公醉似泥”之詞, 杜甫詩中亦有“豈藉荒庭春草色, 先判一飲醉如泥”之句。

那麼“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根據《能改齋漫錄·事實》一書的記載, 對“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蟲, 無骨, 名曰泥。 在水中則活, 失水則醉。 ”這裡明確指出, “泥”是一種特殊的蟲子, 水生, 離開水便呈泥狀, 如醉酒一般。

又根據《夜航船·四靈部·蟲豸》中解釋:“南海有蟲, 無骨, 名曰‘泥’。 在水中則活, 失水則醉, 如一堆泥。 故詩人譏周澤曰‘一日不齋醉如泥’。 ”

除此之外, 張邦基在《墨莊漫綠》、洪邁在《對雨編》、陳繼儒在《群碎錄》、吳景旭在《歷代詩話》等典籍中, 都有類似的記載。 就連《康熙字典》也做過這方面的記載。

我們從這些文化典籍中知道, 這種叫“泥”的蟲子沒有骨頭, 一上岸就會“失水而醉”, 跟有些人醉後的姿態很像, 於是人們就習慣用“醉如泥”一詞來形容一個人醉後的形態。 其前加一個“爛”字, 進一步突出了醉酒的程度之深。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