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畫名家-陳沛鈺 三

陳丕玉號壽山一民, 藝名沛鈺, 男、漢族、1936年2月出生于山東廣饒。 1958年考入山東藝專, 有幸得到(關友聲、黑伯龍、柳子谷、于希甯)單應桂等諸多教授之親傳,

修業五年。 1963年於墾利文化館從事美術輔導、文物、攝影于一身20餘年。 後調勝利油田從事美術教育十多年, 培養上千名美術人才, 有的成為教師、美術骨幹、畫家、教授等, 受到社會好評, 成為勝利油田第一個美術教學能手。 現為高級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燕京書畫院終身名譽院長、中韓藝委會•歷史博物館畫廊藝委會委員、客座教授等。

出版:《中國美術家畫庫•陳沛鈺專集》、《海峽兩岸精品集》、《足跡心聲•沛鈺近作》等。 《歲寒三友》入第五屆海峽兩岸書畫大展作品百強。 山東美協、美術報聯合專版推薦入《山東國畫百家》。 2013年山東齊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淳風堂文化有限公司、八大畫廊聯合出資由山東美術出版總社出版《陳沛鈺藝術記錄》大型畫冊。

黃河之子——讀沛鈺學兄畫作有感

劉曦林

劉曦林老師系《美術》編委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陳沛鈺兄,原名丕玉,山東廣饒人,是五十多年前山東藝專讀書時的學長。近日,沛鈺兄托人帶來了他的幾本畫冊和照片資料,閱覽一遍,感歎不已。喜兄有大福,又有一胞三胎之樂,計有五子,皆喜繪事,豈能不樂;歎兄身在基層,低薪薄酬,養育五子,又何談易;敬兄數十年來紮根勝利油田,從事文化教育工作,自稱“黃河之子”,覽黃河入海口濕地壯美風貌,夢魂牽繞,化入丹青,漸入佳境。誠如班主任張彥青教授生前為其撰文,稱他“樸實如黃河的泥沙”,余則續言:經大浪淘沙,玉石遂出,藝術漸臻上乘。

憶當年於千佛山下,寒窗共讀,酸甜苦辣盡在其中。沛鈺兄因為當班幹部,誤時不少,所以學習也格外勤奮。雖然那是個“大躍進”之後又反右傾、遭遇了經濟困難的時代,畢竟又有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的指導,教學一度正常。于希甯先生同關友聲、黑伯龍、呂品等老教授如坐春風,培桃育李,頗為盡心,弟子們也得到較為扎實的全面修養和基本功的鍛煉,晚年來莫不有師恩浩蕩、教澤永沾之慨。

沛鈺兄在藝專畢業之初即有不凡的成績,在1965年,即與乍啟典合作《道旭渡口托運忙》(又名《古津新渡》)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華東地區作品);1972年,又有《戰油海》等表現黃河入海口的新貌。這是社會與時代的需要,也與他對家鄉的關愛共鳴。

進入新時期之初,沛鈺兄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行萬里路”之古訓,遍游大江南北,以山水圖天光雲影,山河雄秀,或間寫南北異卉,四時花木,亦不忘繪《油田煙雨》之境,發《寄宿濱海》之慨,其筆墨語言由寫實漸趨寫意性揮灑,不變的是其一往情深還是黃河尾閭。

沛鈺兄最喜花鳥畫,但這出自稟賦的特長,至知天命之年方得盡興發揮,或者說他的藝術思維趨於自我發現、自我把握之時,更逼近藝術個性發揮和從於心的規律,作為花鳥畫家的他也走向藝術的成功。20世紀90年代,他的簡筆荷花已經畫得相當好,大筆墨葉與嬌粉新花、蒼拙蓮蓬在水漫重煙的氛圍裡,顯現出非常靈動的節奏變化。其他如蕉葉掩映小雀翔飛之景,秋蘆鳴禽交語歡情之狀也躍然紙上,但更屬於他自己的是生活中有感而發的冬日裡猶如一團火的《刺梅》,《不怕風吹大雪飄》中那淩然傲立的墨菊,情感與筆墨色色俱佳。或許是退休生活賦予他更多集中精力於藝術創作的空間,察人體物更精微多思;“銜山樓”新居有了更寬敞的畫室,長幼賢集,其樂融融。心安則藝安,老來書法之功益勤,所畫益精,筆墨雄強且自如,而情思、感慨多內美,依其情思所系,以秋興感懷與黃河口故鄉之戀最多。

人由耳順至古稀,如人生之秋,不免有近冬之悲涼,然亦多秋獲之喜悅、不老之壯懷。沛鈺兄的畫作中,便反復有秋興、秋韻之表現,若秋荷之不凋,秋實之累累,紅蓼白鷺之庸散,雁來紅之濃醉,皆借秋之風物言人。猶精絕者乃《霜降遊園一得》(2008年)中那無名秋枝凜然挺立之姿,焉然“壽山一民”之身影。中國詩文圖畫,向有以物喻人之美學,故有物我兩忘之情懷,此實天人合一之道與藝術之表現。詩自“關關雎鳩”,畫自人面魚紋之陶盆莫不如是。因之,石魯有“把山當人來畫”之語,余續而言之“將花鳥當人來畫”自以為不謬。

沛鈺兄畢竟是黃河口人,老來之作多黃河口主題,系故土之戀深情。2003年有《黃河築新洲》長卷,蘆蕩綿綿,海波渺渺,群鴉棲集,鶴鷺競翔,乍啟典先生跋曰:“此畫很有生活,一看便知是黃河三角洲處之景觀,真可謂大手筆也。”堂幅如《仙客來》(2002年)、《百鳥入駐》(2002年)、《風雨汀鷺》(2003年),小幅之《西塞山色》(1999年)皆借黃河口獨有的蘆蕩與禽鳥幽居之景,發生態環保之感慨;《河魂》(2003年)更將那秋草重染紅霞若醉,乃是魂魄式的構思。2002年,兄六十六歲時,逢六月六祭奠,畫穀穗一束日曬中垂而不縮之狀,勾染點厾甚活,又題“六六感言”:“六月天正碧,禾谷任逍遙。緬懷耕耘者,俯首背擎天……”那穀穗亦人也,亦農民也,亦沛鈺者也,亦黃河之子也。

粗覽兄近年畫照一過,撿拾數幅略事點評如上,自知難盡其藝術成就,藝術勞作。但讀其畫,確頗多感慨,人在基層,藝術卻往高處想,不為市場行活風習所惑,一心創意,誠可敬佩。這恐怕又與藝專時期老師們的教誨有關。憶少年時代登千佛山,望“黃河如帶曲,齊州九點煙”(關友聲師詩句),又于黃河洛口碼頭日夜扛包抗洪,複去黃河岸邊寫生其新姿新貌,黃河惠我者多矣。沛鈺兄更生于黃河入海口,稱之“黃河之子”,與黃河之情更倍深於我。然思黃河之文明,乃中華之文明,“黃河之子”,乃中華文明之子也。如此說來,吾輩皆黃河之子,愧母親河之養育亦多也,當更深思黃河文脈之久遠,中華文明之高深,揚黃河文明之高華,此志益老而彌篤也。願與兄共勉。

壬辰初秋于京華裡仁書屋南窗

文章 照片 吉堃老師提供

特別感謝

黃河之子——讀沛鈺學兄畫作有感

劉曦林

劉曦林老師系《美術》編委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陳沛鈺兄,原名丕玉,山東廣饒人,是五十多年前山東藝專讀書時的學長。近日,沛鈺兄托人帶來了他的幾本畫冊和照片資料,閱覽一遍,感歎不已。喜兄有大福,又有一胞三胎之樂,計有五子,皆喜繪事,豈能不樂;歎兄身在基層,低薪薄酬,養育五子,又何談易;敬兄數十年來紮根勝利油田,從事文化教育工作,自稱“黃河之子”,覽黃河入海口濕地壯美風貌,夢魂牽繞,化入丹青,漸入佳境。誠如班主任張彥青教授生前為其撰文,稱他“樸實如黃河的泥沙”,余則續言:經大浪淘沙,玉石遂出,藝術漸臻上乘。

憶當年於千佛山下,寒窗共讀,酸甜苦辣盡在其中。沛鈺兄因為當班幹部,誤時不少,所以學習也格外勤奮。雖然那是個“大躍進”之後又反右傾、遭遇了經濟困難的時代,畢竟又有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的指導,教學一度正常。于希甯先生同關友聲、黑伯龍、呂品等老教授如坐春風,培桃育李,頗為盡心,弟子們也得到較為扎實的全面修養和基本功的鍛煉,晚年來莫不有師恩浩蕩、教澤永沾之慨。

沛鈺兄在藝專畢業之初即有不凡的成績,在1965年,即與乍啟典合作《道旭渡口托運忙》(又名《古津新渡》)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華東地區作品);1972年,又有《戰油海》等表現黃河入海口的新貌。這是社會與時代的需要,也與他對家鄉的關愛共鳴。

進入新時期之初,沛鈺兄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行萬里路”之古訓,遍游大江南北,以山水圖天光雲影,山河雄秀,或間寫南北異卉,四時花木,亦不忘繪《油田煙雨》之境,發《寄宿濱海》之慨,其筆墨語言由寫實漸趨寫意性揮灑,不變的是其一往情深還是黃河尾閭。

沛鈺兄最喜花鳥畫,但這出自稟賦的特長,至知天命之年方得盡興發揮,或者說他的藝術思維趨於自我發現、自我把握之時,更逼近藝術個性發揮和從於心的規律,作為花鳥畫家的他也走向藝術的成功。20世紀90年代,他的簡筆荷花已經畫得相當好,大筆墨葉與嬌粉新花、蒼拙蓮蓬在水漫重煙的氛圍裡,顯現出非常靈動的節奏變化。其他如蕉葉掩映小雀翔飛之景,秋蘆鳴禽交語歡情之狀也躍然紙上,但更屬於他自己的是生活中有感而發的冬日裡猶如一團火的《刺梅》,《不怕風吹大雪飄》中那淩然傲立的墨菊,情感與筆墨色色俱佳。或許是退休生活賦予他更多集中精力於藝術創作的空間,察人體物更精微多思;“銜山樓”新居有了更寬敞的畫室,長幼賢集,其樂融融。心安則藝安,老來書法之功益勤,所畫益精,筆墨雄強且自如,而情思、感慨多內美,依其情思所系,以秋興感懷與黃河口故鄉之戀最多。

人由耳順至古稀,如人生之秋,不免有近冬之悲涼,然亦多秋獲之喜悅、不老之壯懷。沛鈺兄的畫作中,便反復有秋興、秋韻之表現,若秋荷之不凋,秋實之累累,紅蓼白鷺之庸散,雁來紅之濃醉,皆借秋之風物言人。猶精絕者乃《霜降遊園一得》(2008年)中那無名秋枝凜然挺立之姿,焉然“壽山一民”之身影。中國詩文圖畫,向有以物喻人之美學,故有物我兩忘之情懷,此實天人合一之道與藝術之表現。詩自“關關雎鳩”,畫自人面魚紋之陶盆莫不如是。因之,石魯有“把山當人來畫”之語,余續而言之“將花鳥當人來畫”自以為不謬。

沛鈺兄畢竟是黃河口人,老來之作多黃河口主題,系故土之戀深情。2003年有《黃河築新洲》長卷,蘆蕩綿綿,海波渺渺,群鴉棲集,鶴鷺競翔,乍啟典先生跋曰:“此畫很有生活,一看便知是黃河三角洲處之景觀,真可謂大手筆也。”堂幅如《仙客來》(2002年)、《百鳥入駐》(2002年)、《風雨汀鷺》(2003年),小幅之《西塞山色》(1999年)皆借黃河口獨有的蘆蕩與禽鳥幽居之景,發生態環保之感慨;《河魂》(2003年)更將那秋草重染紅霞若醉,乃是魂魄式的構思。2002年,兄六十六歲時,逢六月六祭奠,畫穀穗一束日曬中垂而不縮之狀,勾染點厾甚活,又題“六六感言”:“六月天正碧,禾谷任逍遙。緬懷耕耘者,俯首背擎天……”那穀穗亦人也,亦農民也,亦沛鈺者也,亦黃河之子也。

粗覽兄近年畫照一過,撿拾數幅略事點評如上,自知難盡其藝術成就,藝術勞作。但讀其畫,確頗多感慨,人在基層,藝術卻往高處想,不為市場行活風習所惑,一心創意,誠可敬佩。這恐怕又與藝專時期老師們的教誨有關。憶少年時代登千佛山,望“黃河如帶曲,齊州九點煙”(關友聲師詩句),又于黃河洛口碼頭日夜扛包抗洪,複去黃河岸邊寫生其新姿新貌,黃河惠我者多矣。沛鈺兄更生于黃河入海口,稱之“黃河之子”,與黃河之情更倍深於我。然思黃河之文明,乃中華之文明,“黃河之子”,乃中華文明之子也。如此說來,吾輩皆黃河之子,愧母親河之養育亦多也,當更深思黃河文脈之久遠,中華文明之高深,揚黃河文明之高華,此志益老而彌篤也。願與兄共勉。

壬辰初秋于京華裡仁書屋南窗

文章 照片 吉堃老師提供

特別感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