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一個喝奶茶的人,加的是糖還是鹽?

絲襪奶茶

現如今啊, 這奶茶是大街小巷最受年輕人追捧的飲品。 抬頭看看, 那些琳琅滿目的招牌絕對讓你挑花了眼, 比如說最常見的什麼珍珠奶茶、絲襪奶茶;東南亞風情的泰式奶茶、馬來西亞拉茶;民俗范兒的內蒙咸奶茶、藏式酥油茶;還有歐洲小資情調的英式花草茶、意式炭燒奶茶等等,

真是一天一夜都數不完。

內蒙鹹奶茶

可你知道嗎, 和油條、豆腐腦一樣, 這奶茶也被人們分為甜的和鹹的兩種口味兒。

網上為這事兒, 甚至都分成了兩個派別, 吵來吵去。 那麼問題來了:奶茶剛剛誕生那會兒, 到底是鹹的還是甜的呢?它的口味在環境的影響下又是怎麼不斷改變的呢?

要說“奶茶”這個詞兒啊, 還真是現代的。 在歷史文獻中幾乎就找不到關於這個詞兒的記載。 要想追根溯源啊, 我們還得分別從奶、茶、鹽、糖這幾種成分的歷史線索上, 來考察奶茶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 奶茶的鼻祖呢, 就要從中國歷史上的飲茶文化說起。

四川茶葉

我們都知道, 茶葉的祖籍在我國的四川。 早在先秦時期, 巴蜀人民就已經開始有種植、販賣和飲用茶的習慣了。 在秦漢時期, 茶葉順長江傳到了中原地區。 到了魏晉南北朝, 茶葉在南方被廣泛種植, 索性就成了人們最鍾愛的飲品。 尤其是在士大夫階層, 飲茶的文化漸漸風靡。 若是“有朋自遠方來”, 一定會給你來點兒上好的茶葉招待一番。 到了唐朝呢, 茶文化才真正達到了鼎盛, 不僅在北方的遊牧民族聚居地, 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廣泛傳播,

還被來訪的使節帶回去傳入了日本。 到了宋元年間, 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 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 我國的茶葉已經傳到了東非和歐洲大陸, 成了羅馬帝國那些皇親國戚和歐洲的上層貴族享用的珍品。 而到了明清時期, 我國的茶葉大量運往歐洲、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 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葉出口國。

遊牧民族

那瞭解了我國在世界茶葉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以後, 我們再來看看奶是如何與茶相遇的呢?從歷史上看, 乳製品是遊牧民族發展的另一個符號。 乳文化的傳播就是一個從牧區到農區、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過程。 據考證, 奶的傳播路徑恰恰是與茶相反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奶就已經從北方遊牧區傳到了南方農業區。 但那個時候的中原漢族人, 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製品。 不像現如今的我們, 都已經把牛奶納入了日常的飲食結構裡。

西藏牧民

我們推算一下就知道,最早同時接觸到奶和茶的兩個群體,分別是唐代以前的中原漢人和唐代時首次接觸到茶葉的西藏牧民。在和唐朝有關的史料裡,記載過唐德宗李適曾經讓人在煮茶的時候,在茶里加“酥”,這個“酥”就是加工發酵過的奶。這只是少數貴族嘗試的花樣喝法,還不是普羅大眾的喝茶方式。對於西藏牧民來說,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西藏酥油茶就是他們的傳統飲品。唐代的時候,茶葉傳入西藏以後沒多長時間,西藏人就發明了酥油茶。這酥油啊,就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凝固物,屬於地地道道的乳製品。後來這種喝茶方式漸漸傳到了新疆和蒙古族地區。有學者就認為啊,奶茶大概就是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過來的。所以我們說,奶茶的發明者,應該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酥油茶

我們今天喝的酥油茶是鹹的,那是不是說最早在唐朝誕生的奶茶也是鹹的呢?很可能也是鹹的。

首先,有明確的歷史文獻可以查到,元朝的蒙古酥油茶是鹹的。蒙古酥油茶的作法呢,是先煮茶、再放鹽巴、最後加酥油。那作為與蒙古酥油茶一脈相承的西藏酥油茶,自然也就被推斷是鹹的了。

其次,在有關古代飲茶文化的文獻裡,我們能找到的,都是往茶里加“鹽”的記載,從來找不到加“糖”這種方法。而且古代喝茶,講究的是“清飲”。隋唐的時候,煎茶只會放鹽巴,不放糖,因為糖的味道太重了,會影響茶本身的清韻口感。

最後,加鹽更符合遊牧民族的生理需求。遊牧民族需要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酥油茶裡的鹽不僅可以掩蓋水質差帶來的異味,如果使用得當還可以減少奶的添加量,大大降低了成本。相反,糖會給人帶來飽膩感,不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需求。所以,當奶茶作為飲食結構的主料時,是以鹹味兒閃亮登場的。

葡萄牙貴族

那現如今,我們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麼誕生的呢?據記載,甜茶最初的發明者很可能是17世紀歐洲大陸上,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和傳教士。剛開始接觸中國的茶葉,葡萄牙人就發現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好喝啊,這略帶苦味的茶,實在是喝不慣。巧的是,那會兒葡萄牙剛剛壟斷了歐洲的蔗糖市場,於是他們就自作主張,往茶裡放糖,調製成甜的紅茶。這股子喝茶風尚就這麼一路從義大利和荷蘭,傳到了英國。英國的上流社會就開始漸漸盛行起這麼喝茶的時尚,而且成了一種尊貴的象徵。那現在我們就知道了,現代奶茶的調製更多是延續了歐洲人的喝茶習慣。比如荷蘭的喝茶文化就影響了臺灣的珍珠奶茶,英國的喝茶習慣也成了香港絲襪奶茶的雛形……

所以說,你可別小看這一杯奶茶,它的演變不斷經歷了傳播、改造、本土化加工等一系列的過程。是經過了歷史上不斷的改良,才成為今天地球村的產物。這杯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其實正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對“品茶”理念的不斷創新與追求。

西藏牧民

我們推算一下就知道,最早同時接觸到奶和茶的兩個群體,分別是唐代以前的中原漢人和唐代時首次接觸到茶葉的西藏牧民。在和唐朝有關的史料裡,記載過唐德宗李適曾經讓人在煮茶的時候,在茶里加“酥”,這個“酥”就是加工發酵過的奶。這只是少數貴族嘗試的花樣喝法,還不是普羅大眾的喝茶方式。對於西藏牧民來說,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西藏酥油茶就是他們的傳統飲品。唐代的時候,茶葉傳入西藏以後沒多長時間,西藏人就發明了酥油茶。這酥油啊,就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凝固物,屬於地地道道的乳製品。後來這種喝茶方式漸漸傳到了新疆和蒙古族地區。有學者就認為啊,奶茶大概就是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過來的。所以我們說,奶茶的發明者,應該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酥油茶

我們今天喝的酥油茶是鹹的,那是不是說最早在唐朝誕生的奶茶也是鹹的呢?很可能也是鹹的。

首先,有明確的歷史文獻可以查到,元朝的蒙古酥油茶是鹹的。蒙古酥油茶的作法呢,是先煮茶、再放鹽巴、最後加酥油。那作為與蒙古酥油茶一脈相承的西藏酥油茶,自然也就被推斷是鹹的了。

其次,在有關古代飲茶文化的文獻裡,我們能找到的,都是往茶里加“鹽”的記載,從來找不到加“糖”這種方法。而且古代喝茶,講究的是“清飲”。隋唐的時候,煎茶只會放鹽巴,不放糖,因為糖的味道太重了,會影響茶本身的清韻口感。

最後,加鹽更符合遊牧民族的生理需求。遊牧民族需要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酥油茶裡的鹽不僅可以掩蓋水質差帶來的異味,如果使用得當還可以減少奶的添加量,大大降低了成本。相反,糖會給人帶來飽膩感,不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需求。所以,當奶茶作為飲食結構的主料時,是以鹹味兒閃亮登場的。

葡萄牙貴族

那現如今,我們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麼誕生的呢?據記載,甜茶最初的發明者很可能是17世紀歐洲大陸上,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和傳教士。剛開始接觸中國的茶葉,葡萄牙人就發現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好喝啊,這略帶苦味的茶,實在是喝不慣。巧的是,那會兒葡萄牙剛剛壟斷了歐洲的蔗糖市場,於是他們就自作主張,往茶裡放糖,調製成甜的紅茶。這股子喝茶風尚就這麼一路從義大利和荷蘭,傳到了英國。英國的上流社會就開始漸漸盛行起這麼喝茶的時尚,而且成了一種尊貴的象徵。那現在我們就知道了,現代奶茶的調製更多是延續了歐洲人的喝茶習慣。比如荷蘭的喝茶文化就影響了臺灣的珍珠奶茶,英國的喝茶習慣也成了香港絲襪奶茶的雛形……

所以說,你可別小看這一杯奶茶,它的演變不斷經歷了傳播、改造、本土化加工等一系列的過程。是經過了歷史上不斷的改良,才成為今天地球村的產物。這杯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其實正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對“品茶”理念的不斷創新與追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