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捷能科技夏軍:國產動力電池廠商的突破之路

【高工鋰電綜合報導】

近日, 在天風-汽車的金礦策略會上, 杭州捷能科技總經理(前CATL高管)夏軍作了“動力電池企業的突圍之路”的主題演講。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天風證券邀請我來做一個分享, 我今天主要是從企業發展的層面講一講, 在新的環境下, 尤其是2020年目標要求下, 動力電池企業如何突破未來發展的瓶頸。

簡單分析一下2020年動力電池市場, 大概有4大塊的市場, 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和低速車。

商用車市場, 客車市場的總量是有限的, 在2020年的時候, 按照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一半的話, 增量也不是太大。

專用車市場是一個不確定性最大的市場, 主要是物流車這塊, 因為目前物流車商業化思路並不是很清晰, 未來物流車市場到底能達到什麼樣的規模很難說。 我自己預測2020年的時候在30萬輛左右。

最後一個市場也是最近受到政府和行業同仁普遍關注的市場, 就是低速電動車的市場, 標準推進一直比較慢, 目前看這個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博弈, 但是要求必須用鋰電池, 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 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 我的預測是在2020年, 可能整個動力電池銷售的規模在2000億左右。 這個市場看起來很美好, 實際上真的要拿下這個市場是很困難的。

2020年政府的中期規劃, 有幾份比較重要的文件, 第一份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綱領性檔,

這份檔裡提出的要求, 應該說是為後續行業的政策提供了一個標杆, Pack能量密度大於300瓦時/kg, Pack成本小於1.5元/瓦時。 去年出的檔, 就是新能源車技術路線圖, 這裡有細化的定義, 純電動車續航里程大於300公里, 在2020年的時候, 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7到10%, 保有量達到500萬輛, 電芯能量密度大於350瓦時/kg。

還有一個檔是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發展行動方案。 看到在2020年要求電芯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kg, Pack能量密度大於260瓦時/kg, 成本小於1元/wh, 使用溫度達到負30度到55度, 充電倍率達到1C。

2020年一輛典型的純電動車的參數, 續航里程在450到500公里左右, 電量是60度電, 質保家用級是8年12萬公里, 使用的溫度在負20度到50度, 充電時間15分鐘, 整車品質1.3噸。

政府提出的詳細的關鍵指標和電池相關的技術指標。 在電芯層級達到300瓦時每公斤。 系統的成本要做到1塊錢以下, 使用溫度達到負30度到55度, 使用是10年4000次。 目前的情況根據去年的資料來看, 去年的資料做的比較好的電芯能量密度在180瓦時每公斤, 去年的成本大概在1.5元每瓦時, 使用溫度基本上零度以下是不能用的。 使用壽命做的比較好的標杆企業可能在1000次到1500次, 做的不太好的500次也有。 充電倍率基本上可以做到1C的充放電。 現狀離這個目標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接下來講目前針對新的政策, 還有市場的變化, 目前動力電池企業一些困境。

第一個困境是方向的錯誤。 從鐵鋰到三元的轉換, 從圓柱往方形和軟包的轉換,

還有從非標尺寸往標準尺寸的轉換, 大部分動力電池企業把握的都不太好, 所以導致產品整個的節奏可能跟不上市場的需求, 也跟不上政策的變化。 比如在2014到2015年的時候, 商用車市場特別的火爆, 可是企業沒有看到商用車市場接近飽和了, 接下來的熱點是三元的方向, 所以企業發展方向選擇性的錯誤, 在鐵鋰繼續大力的投資, 導致產能過剩。

再是圓柱, 圓柱設備非常的成熟, 基本上日本和韓國的整套的產線都能買到, 技術也比較簡單, 不需要投入很大的研發實力, 投入比較快能夠看到產出, 所以很多企業一窩蜂的去上圓柱的產線。

第三個是非標尺寸這塊, 目前市場, 包括國家標準制定來看, 都是逐漸趨向於標準化的定型。

圓柱的, 方形的, 軟包的, 有各種各樣的尺寸可以參照。 意味著企業所做的非標電芯在市場上可能不被用戶所接受, 導致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端產能嚴重不足, 但是低端的產生過剩, 相互之間拼價格, 拼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 投資可能是一個落後的產能, 還沒有產出就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第二個困境是技術上的代差, 這個對企業來講是非常大的經營風險, 今年在市場上可能馬上要推出主流的電芯的資料, 可能能量密度達到200瓦時每公斤, 迴圈壽命可以做到三千次以上, 充電倍率可以做到1C的持續充電。 針對快充型的電芯, 能量密度可以做到180瓦時每公斤以上, 迴圈壽命達到2000次, 充電倍率達到4C。 我都是說的量產的產品, 不是說研發的,就是今年可以量產的產品。

除此之外在正極材料和負級材料,還有電解液這方面的開發都是非常快的,很多企業在這方面並沒有這個技術實力做材料方面的研發。全固態電池可能在2020年到2025年之間實現商業化運用,對大部分企業來講這個東西還是一個概念,根本沒有投入任何研發,也不知道從何談起做研發。

所以單純的靠買材料,買正極、負級,電解液隔膜,靠買材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個路走不通的,電芯企業必須介入主要材料的研發工作,才可能在技術上不存在代差。但是背後面臨的困境,第一個是人才的困境,沒有大量的人才支撐研發,第二個沒有研發的體系。

第三個困境是市場選擇的錯誤,目前乘用車這塊,乘用車的滲透率(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占銷售占比大於1%,2020年目標是大於7%,意味著還有6、7倍的增長空間。在這三年時間大概還有6-8倍的增長空間。

客車市場,按照去年的資料,應該是在12萬輛左右,整個客車市場也就50幾萬輛,就意味著純電動客車和插電式混動的客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4%,我認為極限也就在50%左右,市場增量有限。不可能不銷售燃油的客車,所以我們從這個資料來看,未來的空間是有限的,大概最多還有一倍的增長空間。

第三個是專用車市場,就是物流車市場,前年炒的比較熱的市場,自從政府出了三萬公里的指標之後,意味著想拿到補貼是非常困難,每輛車要跑三萬公里,真的跑要跑兩年,因此補貼兩年之後才給你。車廠的補貼是兩年之後才能拿到,給電池廠的錢也是兩年後才給你,我想大部分企業是抗不住的。

最後一個是低速車市場,這個市場裡面其實就是低端產品,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都在談論價格,看似空間很大,實際上競爭很慘烈。

商用車市場,我認為是一個黃海,還有點空間可以發揮一下,企業還可以賺到錢的。專用車市場基本上是個紅海,給你市場做,但是基本沒有利潤,還有兩年的賬期。低速車市場也是紅海,價格都是低到1塊到1塊2一瓦時的水準。只有乘用車市場是有前途的。所以我說得乘用車者得天下,但是開發難度巨大,很多動力電池企業根本做不了乘用車的產品。

第四個困境是規模的差距,這個行業裡面,我引用了別人的資料,這不是我統計的資料。2016年全球的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松下占全球市場的16.1%,比亞迪是11.9%,比亞迪加CTAL在全球市場的占比超過30%,在中國市場的占比超過50%,就兩家就占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兩家的產值去年大概都是150個億左右。已經達到市場佔有率的50%以上,政府標的目標,2020年的目標是總產能達到100個G瓦時以上,龍頭達到40個GWh,就是其他的幾十家企業搶20%左右的份額,這個規模太大了,大到你根本追不上。

而且很關鍵的是今年幾個主流乘用車企業,新產品的開發,都在今年定點供應商,可能在2016年之前,很多車型還是試水,但是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很多車型真的是為大規模生產準備的車型,是要上量的車型,包括北汽、吉利,還有長安。

很多車型的開發,就是為了大規模生產做準備的,可能真是為了幾十萬輛做準備的,比如吉利做的規劃,2020年90%以上的車是新能源車。遇到什麼問題呢?如果今年拿不到乘用車企業定點供應商的資格,下一輪再集中開發乘用車,應該是兩年,或者三年之後的事情。所以動力電池企業的規模差距就像滾雪球一樣拉大,不是同比例的拉大,是越來越大。

第五個困境是利潤縮水。我們看到應該從2015年開始是鋰的價格上漲,漲的很猛,一直到2016年還在漲,最近鈷的價格在上漲,鎳的價格也在上漲,金屬價格全在上漲,但是電解液和隔膜的價格在下降,金屬在整個電芯行業占比非常高,使得電芯成本是上漲的,導致什麼問題呢?

就是盈利困境,電池企業很難盈利的,2015年基本上是搶錢的時代,2016年是市場劇烈變化的時代,2017年是很難賺錢的時代了,但是這個是合理的,本來這個利潤就是不合理的,因為汽車製造業本來就是一個低利潤率的行業,汽車的整車製造廠和零部件廠商是靠規模取勝的,不是靠高利潤率取勝的,所以還是回歸到製造業本身,就是一個製造業,低利潤率,精細化管理,靠規模取勝。

不是說研發的,就是今年可以量產的產品。

除此之外在正極材料和負級材料,還有電解液這方面的開發都是非常快的,很多企業在這方面並沒有這個技術實力做材料方面的研發。全固態電池可能在2020年到2025年之間實現商業化運用,對大部分企業來講這個東西還是一個概念,根本沒有投入任何研發,也不知道從何談起做研發。

所以單純的靠買材料,買正極、負級,電解液隔膜,靠買材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個路走不通的,電芯企業必須介入主要材料的研發工作,才可能在技術上不存在代差。但是背後面臨的困境,第一個是人才的困境,沒有大量的人才支撐研發,第二個沒有研發的體系。

第三個困境是市場選擇的錯誤,目前乘用車這塊,乘用車的滲透率(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占銷售占比大於1%,2020年目標是大於7%,意味著還有6、7倍的增長空間。在這三年時間大概還有6-8倍的增長空間。

客車市場,按照去年的資料,應該是在12萬輛左右,整個客車市場也就50幾萬輛,就意味著純電動客車和插電式混動的客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4%,我認為極限也就在50%左右,市場增量有限。不可能不銷售燃油的客車,所以我們從這個資料來看,未來的空間是有限的,大概最多還有一倍的增長空間。

第三個是專用車市場,就是物流車市場,前年炒的比較熱的市場,自從政府出了三萬公里的指標之後,意味著想拿到補貼是非常困難,每輛車要跑三萬公里,真的跑要跑兩年,因此補貼兩年之後才給你。車廠的補貼是兩年之後才能拿到,給電池廠的錢也是兩年後才給你,我想大部分企業是抗不住的。

最後一個是低速車市場,這個市場裡面其實就是低端產品,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都在談論價格,看似空間很大,實際上競爭很慘烈。

商用車市場,我認為是一個黃海,還有點空間可以發揮一下,企業還可以賺到錢的。專用車市場基本上是個紅海,給你市場做,但是基本沒有利潤,還有兩年的賬期。低速車市場也是紅海,價格都是低到1塊到1塊2一瓦時的水準。只有乘用車市場是有前途的。所以我說得乘用車者得天下,但是開發難度巨大,很多動力電池企業根本做不了乘用車的產品。

第四個困境是規模的差距,這個行業裡面,我引用了別人的資料,這不是我統計的資料。2016年全球的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松下占全球市場的16.1%,比亞迪是11.9%,比亞迪加CTAL在全球市場的占比超過30%,在中國市場的占比超過50%,就兩家就占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兩家的產值去年大概都是150個億左右。已經達到市場佔有率的50%以上,政府標的目標,2020年的目標是總產能達到100個G瓦時以上,龍頭達到40個GWh,就是其他的幾十家企業搶20%左右的份額,這個規模太大了,大到你根本追不上。

而且很關鍵的是今年幾個主流乘用車企業,新產品的開發,都在今年定點供應商,可能在2016年之前,很多車型還是試水,但是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很多車型真的是為大規模生產準備的車型,是要上量的車型,包括北汽、吉利,還有長安。

很多車型的開發,就是為了大規模生產做準備的,可能真是為了幾十萬輛做準備的,比如吉利做的規劃,2020年90%以上的車是新能源車。遇到什麼問題呢?如果今年拿不到乘用車企業定點供應商的資格,下一輪再集中開發乘用車,應該是兩年,或者三年之後的事情。所以動力電池企業的規模差距就像滾雪球一樣拉大,不是同比例的拉大,是越來越大。

第五個困境是利潤縮水。我們看到應該從2015年開始是鋰的價格上漲,漲的很猛,一直到2016年還在漲,最近鈷的價格在上漲,鎳的價格也在上漲,金屬價格全在上漲,但是電解液和隔膜的價格在下降,金屬在整個電芯行業占比非常高,使得電芯成本是上漲的,導致什麼問題呢?

就是盈利困境,電池企業很難盈利的,2015年基本上是搶錢的時代,2016年是市場劇烈變化的時代,2017年是很難賺錢的時代了,但是這個是合理的,本來這個利潤就是不合理的,因為汽車製造業本來就是一個低利潤率的行業,汽車的整車製造廠和零部件廠商是靠規模取勝的,不是靠高利潤率取勝的,所以還是回歸到製造業本身,就是一個製造業,低利潤率,精細化管理,靠規模取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