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談錢也可以不俗氣 例如浦發銀行信用卡的這支高冷廣告

談錢傷感情?但情感行銷正在成為金融機構拉進和客戶距離的方式。 在程式化的大幅硬廣佔據主流的情況下, 年輕化的表達正在成為金融品牌宣傳的嘗試和突破。 比如常常感動你落淚的泰國人壽保險廣告就是一例, 而臺灣大眾銀行的夢想勵志故事系列也成為了經典, 以及瑞銀集團(UBS)的廣告可能會讓你思考人生。

最近浦發銀行信用卡還想玩點別的。 比如用一支不太易懂的“藝術電影”引發你對於金錢和青春的哲學思考:“或許青春的故事, 從有錢的那一刻就結束了”“如果世界上只有‘窮和富’兩個國家,

你會選擇哪一個?”“用時間換天賦, 用天賦換財富, 用什麼換時間?”

廣告公司W花了3個月時間策劃完成了這支影片。 英文對白、布拉格取景、完全架空的故事設定……和螞蟻花唄、京東金融那些直截了當吸引年輕人的廣告不同, 這支長達18分鐘的廣告片看上去文藝甚至高冷。

如果你熟悉W的作品, 就會發現這支廣告的特質和之前刷屏的豆瓣《我們的精神角落》、New Balance 110周年《每一步都算數》、銀聯《一個不該存在的廣告》一樣, 都帶有強烈的W風格烙印:主題生僻、文藝腔濃郁, 因為不那麼通俗易懂甚至晦澀而引發討論和爭議, 總之, 它們看上去都不太像廣告。

這次的《我們的故事從沒錢開始》也不例外, 欣賞者認為它像歐洲小眾文藝電影一樣讓人著迷,

而看不慣的人則認為它和品牌簡直沒什麼關係。

不過在W看來, 這種“不像廣告的廣告”卻是特意為之。 “只有把品牌廣告創造成不像廣告的樣子, 才有機會在現有的碎片化傳媒環境中, 獲取最大的消費者關注和主動話題討論。 ”W創始人李三水解釋道, 而這次宣傳的主要目的是改變銀行金融機構之于年輕消費者的形象設定, “它不應是一個高高在上賦權分利給年輕人的財富門檻, 也不該是一個善用雞湯文或勵志帖去拉攏年輕人的社交符號。 ”

於是“文藝電影”成為這支廣告最顯著的標籤。 “如果消費者一開始就知道這是銀行信用卡的廣告, 必然會對其品牌價值觀自帶防疫。 ”李三水告訴介面記者, “所以直接用娛樂化的手段向消費者傳遞品牌價值觀, 並代表浦發銀行信用卡, 和消費者坦誠溝通貧富差距, 階層板結, 現實夢想等嚴肅深刻的社會話題。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