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皇帝的聖旨下到了英吉利,這一歷史級烏龍外交事件怎麼收場的?

乾隆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位明君, 可長期的閉關守國, 以“天朝自居”, 乾隆皇帝也無法避免地染上其它帝王一樣的妄自尊大的毛病。

在乾隆皇帝的任上, 本來有一個大事件可能會改變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可由於乾隆皇帝的的保守意識和愚昧自大白白錯失了這樣一次歷史性的發展機會。

這一歷史事件就是有名的“馬戛爾尼訪華”。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 大清國日益強大, 據統計當時的GDP指數占全球的32%;英國正處於發展中, 瓦特剛剛改良了蒸汽機, 工業革命方興未艾。

1792年, 馬戛爾尼正式接受英國政府的任命組建使團, 出使中國。 目的有二:加強與大國合作, 擴大雙邊貿易;搜集中國情報, 估計大國國力, 制訂制霸全球的戰略計畫。

由於文明的隔閡、制度的差異, 更重要的原因乾隆皇帝的妄自尊大, 當時的兩個大國沒有達成合作協定, 反倒鬧出不少笑話。

倒是英國人摸清了大清帝國的底細, 於是, 歷史實現了反轉, 自1840年起, 中國人陷入了近百年的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英國政府為搞好這次外交是下了血本的, 選擇在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訪問, 湊了一萬六千英鎊多的禮品, 而當時英國國王年收入才三萬多英鎊。

可馬戛爾尼一行人在中國遭到了中國政府官員的戲謔和捉弄, 先是被冠以“貢使”之名——來大清帝國進貢貢物的外國使者, 然後被要求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經反復交涉, 乾隆皇帝最後同意他們單腿下跪行禮)。

馬戛爾尼和他的使者們感受到了巨大的恥辱。 結果可想而知, 大英帝國準備包括開放口岸和加大貿易的七項談判內容無疾而終。 兩個大國就此失之交臂。

更為為可笑的是, 乾隆皇帝給馬格爾尼下發一道聖旨, 讓他帶回英國讓國王擺上香蠟跪著接。 當時的聖旨內容是這樣的:

我天朝物產豐盈, 無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貨物互通有無。 但絲巾、瓷器、大黃乃爾國必需之物, 故加以體恤, 每年賞賜若干, 不必算錢。 爾國偏在海嶼, 心向天朝。

無獨有偶, 幾十年後的嘉慶皇帝也給來訪的英國使者下了一道聖旨:

天朝富有四海, 豈需小國之些許貨物哉?

這兩道聖旨時至今日被保留在英國外交部檔案館裡, 時不時拿出給他們的後代觀看, 告誡後來的英國人:他們的民族沒有繁文縟節,

他們受得起屈辱。

而我們現在的中國人如有機會看到這二份聖旨, 你是感歎天朝的君威, 還是為清代統治者的愚昧感到羞愧?

史學家法國人阿蘭·佩雷菲特這樣評價這段歷史:

如果那個早於別國幾個世紀發明了印刷與造紙, 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家, 同那個馴服了蒸汽並即將駕馭電力的國家把它們的發現結合起來, 那麼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 那將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