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究天人,通古今,而自成一家

說起書法, 大家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人物就是東晉時期, “洗筆成墨池”的大書法家——王羲之。 如此出色的大家, 子孫又豈是等閒之輩?

王獻之

字子敬, 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他年輕時器宇非凡, 不拘於形式而勇於探索。 雖然終日在家看似無所事事, 但行為神情卻不顯懶散呆滯, 反而才華氣度超過時人, 包括他的幾位兄長。

在王獻之年幼之時, 王羲之見其正練習書法, 便一聲不響地繞到獻之背後, 突然伸手試圖抽出王獻之手中的毛筆, 獻之雖來不及反應, 本能上卻牢牢握住毛筆, 沒被抽掉。 王羲之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後來也果真如王羲之所言。

雖然王獻之自幼就跟隨父親練習書法, 也頗受父親影響, 但是他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 而且和父親王羲之的字體不盡相同——字身喜帶長形。 他學書和父親一樣, 不局限於學習一門一體,

而是窮通各家。 因此能在“兼眾家之長, 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 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成為一名“集大成者”, 甚至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

他不僅以行書和草書而聞名, 在楷書和隸書上也有頗深造詣。 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 有如筆走龍蛇, 翩翩起舞, 絲毫不亞于他的父親王羲之, 父子二人合稱為“二王”。 但很可惜的是, 因為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他的作品, 因此當時他的作品才不如其父般盛名于天下。

他的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他的用筆, 是從“內拓”轉為“外拓”形成的, 前人評價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 清泉龍躍。 精密淵巧, 出於神智”。

他還自創了“一筆書”, 變其父字字分明之草書為相連之草書,

以一筆連及所有。 由於這種寫法豪邁, 看似形散卻不神散, 力透紙背, 有如龍翔鳳舞, 故為後人所重。

王獻之《中秋帖》

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 妙人神品者, 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皆為唐摹本。 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賞識有加,

認為:“此貼書法雅正, 如錐畫沙, 得天然妙趣, 為無上神品也。 ”其中,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 卻字字矯若驚龍, 勁骨豐肌, 世所罕見。 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將其收入《三希帖》, 視為“國寶”。

王獻之《鴨頭丸帖》

文曰“鴨頭丸, 故不佳。 明當必集,

當與君相見。 ”

此帖用筆跌宕有致, 仿佛隨意馳騁的野馬, 卻又帶些清秀和細膩, 真是拿捏的不俗不媚, 恰到好處。 看似隨意, 字卻縹緲, 完全展露出全帖對節奏頻率和氣韻的變化的把握拿捏。

就如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提到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出生名門並非王獻之成功的秘訣, 一絲不苟地學習和不知疲憊地探索, 才是他成為一代大書法家的基石。

作者簡介:司馬武當,字當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評審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書法創作員。

作者簡介:司馬武當,字當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評審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書法創作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