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火炎焱燚!佩服!原來古人是這樣消暑降溫的|典籍中的工人④

夏҈日҈炎҈炎҈

熱҈浪҈滾҈滾҈

大҈汗҈涔҈涔҈

······

熱得我扌丁白勺字者阝鬲蟲亻七 了,

這天氣,

躲進空調房,

或者鑽進冰箱,

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

古時候沒有冰箱,

古人是如何降溫的呢?

他們在夏天吃的肉食又該如何存放?

鑿冰和冰窖

《詩經·豳風》中的長詩《七月》, 描繪了西周時期的勞動人民在一年十二個月裡每個月應當從事的勞動。 該詩最後一節提到:

二之日鑿冰衝衝

三之日納于淩陰

詩中使用的是周曆, 周曆以夏曆(今之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 “二之日”, 就是農曆十二月的日子;“三之日”, 正月的日子;“衝衝”, 古讀如“沉”, 鑿冰之聲。 臘月正月, 正是北方滴水成冰的季節, 一幫“農民工”就被官府派到野外“鑿冰衝衝”, 然後用車把冰運回, 貯存在冰窖裡。 “淩”, 就是冰;“淩陰”, 就是冰窖。

冬天遠去, 夏天到來, 就去冰窖裡把冰取出, 放在一種叫做“鑒”的容器裡(注意啦, “鑒”, 最初的意思就是容器,

甚至可以是洗澡的盆子, 後來才延伸出“鏡子”的意思)。 放了冰的鑒, 就是“冰鑒”, 是要特別製成有夾層的, 橫切面像一個“回”字, 冰就貯在夾層中, 再把飲用之物盛在中間的“口”裡, 不就變成冷飲了嗎?再把這冰鑒做大些, 就成了“冰箱”, 就可以放很多牛羊肉在裡頭啦!

△古老的冰箱——曾侯乙銅鑒缶, 戰國早期, 通高 63.2釐米, 邊長 62.8—63.4釐米, 重168.8公斤。 (湖北省博物館藏)

△冰鑒構造

看來古人還是蠻有智慧的嘛, 咱將話題轉回到冰窖。 我們都知道地下室在夏天是很涼快的, 甚至冷氣直冒, 所以冰窖能能讓冰保持固體形態。

但貯冰不同於貯紅薯, 所以冰窖也不像紅薯窖那樣簡單, 設計和挖掘冰窖, 是更需要科!學!匠!心!的!

△冰窖(資料圖)

今陝西鳳翔是秦國早期都城雍城所在地(《豳風》的採集地也相鄰於這片地區)。 考古學家就在鳳翔縣城發現了秦時冰窖(淩陰)遺址。 那是一個大窖,

據測算, 可納冰190立方米。 窖底小口大, 其形如鬥, 深2米。 窖底鋪有兩層臺階高的砂質片岩, 因冰到底不是鐵, 即便冷藏, 還是有所消融, 那麼所融之水就通過砂質片岩滲下去。

圍繞窖的主體, 則設計了5道大閘門, 直達窖底。 藏冰完畢, 落下閘門, 5道閘門之間, 通過考古發現的腐殖質可以推測, 可能密密填以稻糠麥秸之類, 以隔熱保溫, 這與我們小時候冰棒被裝在棉花套子裡邊是一個道理。 另外, 在第二道閘門外, 還鋪設了水道, 水道與外河相通, 顯然是為了排出窖內融化的冰水, 以免冰窖變成“水井”。

△鑿冰

再談談采鑿冰塊階段。 首先必須采夠三倍於實際能用的冰量, 因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冰都會在冰窖裡化掉。 其次要找到好的冰源。 一般前江後河的冰是不能用的(從有人開始就有環境污染),必須在最冷的天,到人跡罕至的河灣,找到最潔淨、最堅固的冰床,然後擊鑿或者斬采。那麼冷的天站在冰床上,還要不斷地抱起冰塊子,這真是一份“凍人”的工作。

《禮記·月令》對采冰有記載:“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腹堅”,是說冰結得像胖人的大肚子那樣厚,鑿將出來也凸出而堅固。

淩人和“淩工”

周代,專門設有“管冰”的幹部,就叫做“淩人”,從采冰、藏冰到出冰、分冰,都管。《周禮•天官•淩人》有關於“淩人”職責的完整的記載:

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

(淩人掌管冰政,寒冬臘月,召令民工斬冰,要三倍於來年實際的用冰量。)

春始治鑒。

(不待夏天到來,從春天開始,就要從窖中取冰盛在冰鑒中了。)

······

夏頒冰,掌事,秋刷。

(夏季掌管頒冰之事,秋天清掃修理冰窖。)

根據這條記載可知 ,對於一個王國來說,冰是很重要的,是剛需,沒有它,神權政治就無所維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古人是分分鐘都要祭神的,祭神的羊牛若使變味了,那還了得!

所以,從春天開始,就要取冰了,首先盛在祭神的冰鑒裡。在《豳風·七月》那首詩裡,無名詩人在“二之日納于淩陰”之後,接著寫道:

四之日其蚤(早)

獻羔祭韭

早春二月就要取冰忙於祭祀了,祭品有羊羔和韭菜。

神之外,就是貴族們自享的珍饈以及當時喝的那種低度易酸的米酒,都需要冰和冰鑒來降溫保鮮;款待賓客,更是要供冰;大夏天裡,還有“頒冰”之政,也就是給各級臣僚“送冰涼”,以激勵大家“夙夜在公”;為了格外顯示仁政,還會擇日有選擇地給一些老人和孤兒“送冰涼”。得到冰的,都如獲至寶,從精神上感到的榮光更無以復加。

△唐人款待賓客

神需要冰,人需要冰。咳咳,人死後,仍然離不了冰。依周禮,人死需要停屍,天子崩,更需要停得久,用一個裝了冰的大盤子置之屍床之下,屍體就不會壞。

最後,“秋刷”。刷,就是清理。天又涼了,窖裡的冰也沒了,清掃修理,以備冬天再藏。以上這些事務,都由淩人掌管(以職為姓,淩人之職也就也就成了淩姓的來源之一)。

據說藏冰起于商代。“淩人”則設于周代,以後歷代 ,都有此職,都有“頒冰”之政,都有“淩陰”,也都有“鑿冰衝衝”的工人。這些工人,可能是臨時征來的“農民工”,也有在編“正式職工”,在此我們可稱他們為“淩工”。自然,這些淩工是一點都享受不到頒冰之惠的。我們重點介紹勞動和智慧,但並不回避勞動者的待遇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廣東冬天無冰,廣東的貴人們夏天該怎麼過呢?恐怕有只一個字兒:忍。這個問題的解決,大約要等到唐末宋初。

唐末宋初,火藥已經可以被中國工匠們通過硝石生產出來。工人們在生產中偶然發現,硝石溶于水後,水迅速降溫至結冰。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溶解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就這樣,古人製冷又多了一條管道。用這種製冷法,元代大都(北京)甚至出現了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令來華老外馬可·波羅藍眼大開。

但採用自然冰塊降溫保鮮的辦法一直還是主流。據《大清會典》稱,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冰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冰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冰窖,藏冰26700塊。

與冰有關的詩詞

冰很重要,又很稀缺,就顯得珍貴,甚至神奇。“冰,水為之”,西周時期,像後人荀子那樣有自然科學頭腦的人還很難找到,大家都認為冰是司寒之神對人類的特賜。所以,在藏冰、取冰、頒冰之前,都有一套特別的禮祭司寒之神的儀式。

冰神奇而聖潔,自然也是最美麗的事物。用“冰”造出的形容詞,自然都是讚美的,如“冰雪聰明”、“冰清玉潔”,莊子在《逍遙遊》中描繪的女神也長得“肌膚若冰雪”(難怪說我們今天叫“冰冰”的一線明星就有兩位呢,當然,下面還有一位)。

但語言的創造,不是文化人的專利,如果沒有那些廣大無名的“淩工”勞動在前,恐怕也不會有這些美麗詞彙的噴薄而出。詞彙之出,還要用來寫詩的。打開文學典籍,以“冰”修辭的“讚美詩”不知道有多少。我們舉一個大家在語文課本中的學過的例子為大家消消暑啦,大名鼎鼎的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句: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撰稿 | 孤獨放牛(詹船海)

編輯 | 李冠傑

一般前江後河的冰是不能用的(從有人開始就有環境污染),必須在最冷的天,到人跡罕至的河灣,找到最潔淨、最堅固的冰床,然後擊鑿或者斬采。那麼冷的天站在冰床上,還要不斷地抱起冰塊子,這真是一份“凍人”的工作。

《禮記·月令》對采冰有記載:“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腹堅”,是說冰結得像胖人的大肚子那樣厚,鑿將出來也凸出而堅固。

淩人和“淩工”

周代,專門設有“管冰”的幹部,就叫做“淩人”,從采冰、藏冰到出冰、分冰,都管。《周禮•天官•淩人》有關於“淩人”職責的完整的記載:

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

(淩人掌管冰政,寒冬臘月,召令民工斬冰,要三倍於來年實際的用冰量。)

春始治鑒。

(不待夏天到來,從春天開始,就要從窖中取冰盛在冰鑒中了。)

······

夏頒冰,掌事,秋刷。

(夏季掌管頒冰之事,秋天清掃修理冰窖。)

根據這條記載可知 ,對於一個王國來說,冰是很重要的,是剛需,沒有它,神權政治就無所維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古人是分分鐘都要祭神的,祭神的羊牛若使變味了,那還了得!

所以,從春天開始,就要取冰了,首先盛在祭神的冰鑒裡。在《豳風·七月》那首詩裡,無名詩人在“二之日納于淩陰”之後,接著寫道:

四之日其蚤(早)

獻羔祭韭

早春二月就要取冰忙於祭祀了,祭品有羊羔和韭菜。

神之外,就是貴族們自享的珍饈以及當時喝的那種低度易酸的米酒,都需要冰和冰鑒來降溫保鮮;款待賓客,更是要供冰;大夏天裡,還有“頒冰”之政,也就是給各級臣僚“送冰涼”,以激勵大家“夙夜在公”;為了格外顯示仁政,還會擇日有選擇地給一些老人和孤兒“送冰涼”。得到冰的,都如獲至寶,從精神上感到的榮光更無以復加。

△唐人款待賓客

神需要冰,人需要冰。咳咳,人死後,仍然離不了冰。依周禮,人死需要停屍,天子崩,更需要停得久,用一個裝了冰的大盤子置之屍床之下,屍體就不會壞。

最後,“秋刷”。刷,就是清理。天又涼了,窖裡的冰也沒了,清掃修理,以備冬天再藏。以上這些事務,都由淩人掌管(以職為姓,淩人之職也就也就成了淩姓的來源之一)。

據說藏冰起于商代。“淩人”則設于周代,以後歷代 ,都有此職,都有“頒冰”之政,都有“淩陰”,也都有“鑿冰衝衝”的工人。這些工人,可能是臨時征來的“農民工”,也有在編“正式職工”,在此我們可稱他們為“淩工”。自然,這些淩工是一點都享受不到頒冰之惠的。我們重點介紹勞動和智慧,但並不回避勞動者的待遇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廣東冬天無冰,廣東的貴人們夏天該怎麼過呢?恐怕有只一個字兒:忍。這個問題的解決,大約要等到唐末宋初。

唐末宋初,火藥已經可以被中國工匠們通過硝石生產出來。工人們在生產中偶然發現,硝石溶于水後,水迅速降溫至結冰。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溶解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就這樣,古人製冷又多了一條管道。用這種製冷法,元代大都(北京)甚至出現了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令來華老外馬可·波羅藍眼大開。

但採用自然冰塊降溫保鮮的辦法一直還是主流。據《大清會典》稱,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冰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冰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冰窖,藏冰26700塊。

與冰有關的詩詞

冰很重要,又很稀缺,就顯得珍貴,甚至神奇。“冰,水為之”,西周時期,像後人荀子那樣有自然科學頭腦的人還很難找到,大家都認為冰是司寒之神對人類的特賜。所以,在藏冰、取冰、頒冰之前,都有一套特別的禮祭司寒之神的儀式。

冰神奇而聖潔,自然也是最美麗的事物。用“冰”造出的形容詞,自然都是讚美的,如“冰雪聰明”、“冰清玉潔”,莊子在《逍遙遊》中描繪的女神也長得“肌膚若冰雪”(難怪說我們今天叫“冰冰”的一線明星就有兩位呢,當然,下面還有一位)。

但語言的創造,不是文化人的專利,如果沒有那些廣大無名的“淩工”勞動在前,恐怕也不會有這些美麗詞彙的噴薄而出。詞彙之出,還要用來寫詩的。打開文學典籍,以“冰”修辭的“讚美詩”不知道有多少。我們舉一個大家在語文課本中的學過的例子為大家消消暑啦,大名鼎鼎的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句: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撰稿 | 孤獨放牛(詹船海)

編輯 | 李冠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