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拍《白鹿原》張嘉譯拿出了“陝西人的那股勁兒”

由劉進執導, 張嘉譯、何冰、秦海璐、劉佩琦、雷佳音、翟天臨、李沁、姬他等主演史詩劇王《白鹿原》將於4月16日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 該劇改編自文學巨匠陳忠實、“茅盾文學獎”獲獎同名長篇小說, 以陝西關中平原上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 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恩怨紛爭的故事。 劇中將再現兩大家族的鬥爭史, 反映中國社會包括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時期波雲詭譎的政治形勢。 張嘉譯飾演的白鹿村族長白嘉軒代表著最樸實醇厚的農民形象, 恪守耕讀傳家的傳統禮法, 用“仁義”挑起白鹿村團結同心的明燈,

作為該劇主演兼藝術總監, 張嘉譯傾注心血到《白鹿原》, 力求給觀眾呈現一幅大景觀的史詩經典。 同時, 張嘉譯作為陝西人, 更是懷揣獨特的地域情感拍出《白鹿原》, 在服化道和人性展現上尊重原著, 再鑄白鹿精魂。

張嘉譯坦言喜歡“陝西人的那股勁兒”, 鑽研原著演繹經典角色白嘉軒

長篇小說《白鹿原》問世20多年來, 一直備受各界關注, 先後被改編為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 雖然張豐毅版白嘉軒珠玉在前, 但張嘉譯對出演這一角色十分有信心, “我作為陝西人, 對《白鹿原》有著獨特情感, 這次我們一定要拍出原汁原味的陝西風味。 ”導演劉惠甯也直言, 白嘉軒這個角色非常適合張嘉譯,

“他積累的人生厚度可以和白嘉軒這個角色對話。 ”

在對白嘉軒一角的研究上, 張嘉譯說“90年代, 《白鹿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出版, 我就讀了。 那時我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回到西安。 後來聽說《白鹿原》要拍成電影, 雖然沒人找我演, 自己興沖沖又讀了一遍。 《白鹿原》對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充滿情感, 我熟悉裡面的每一個人物, 喜歡它所袒露的陝西人的那股‘勁兒’”。 在拍攝過程中, 張嘉譯便是用陝西人的執著、堅韌的性格特徵, 奠定了劇版《白鹿原》雄壯史詩的基調。

張嘉譯親談演員加盟《白鹿原》, 號召“不為掙錢為作品”

除了張嘉譯挑大樑演繹族長白嘉軒, 何冰、秦海璐、劉佩琦等實力派戲骨的集體飆戲也是引發觀眾期待。

“很多演員都是我自己去談, ”張嘉譯跟著導演“使勁跟人拍胸脯”。 “大部分投資都花在製作上, 演員片酬就沒有那麼多, 唯一能向人家保證的就是拿出一部好作品”。 最有效的說辭還有一句, “掙錢的機會還會有, 但碰上《白鹿原》的機會不再有。 陳忠實以《白鹿原》墊棺作枕, 演員不也需要一部《白鹿原》壓箱底嗎?”

憑藉著“不為掙錢為作品”的拍攝理念, 《白鹿原》用品質說話, 給觀眾奉獻誠意作品。 “以前, 人們提到張嘉譯會講到《懸崖》, 我希望以後就是《白鹿原》了吧。 ”張嘉譯說。

擔任藝術總監實地體驗, 《白鹿原》劇組駐地陝西藍田體驗農民生活

劇版《白鹿原》總投資近2.2億元, 主創團隊集納了94位主演、400位幕後工作人員、4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員, 拍攝期達7個多月。

拍攝團隊從陝西藍田開始, 經三原、南京、上海、合陽、晉城、太谷、磧口、回到藍田, 再最終返回北京, 先後完成全組10次國內大規模轉場。

除了輾轉拍攝, 實地體驗農民生活也成為劇組的必修課, 張嘉譯說“正式開機前一個月, 劇組希望演員們能來陝西藍田體驗生活, 沒想到, 大家都來了。 我們住在村民家裡,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男演員挑水、割麥、趕車、劈柴, 女演員紡線、和麵、扯面、做飯”。 對於此次擔任藝術總監, 張嘉譯不僅要演好白嘉軒, 還要在還原時代上傾注自己的理解, “美術部門提前10個月進入, 勘景、搜集道具, 光舊農具、舊紡車收了好幾車。 即便這樣, 實際拍攝中還是會被否掉, 有時候一個場景不合格, 就拆掉重蓋。 比如白嘉軒的家原本是在棚裡搭的景,

花費了幾十萬, 但後來效果不好, 心疼也沒辦法。 有一場跟朱先生對的戲, 這一個景就聯繫了華山、太白山十幾個地方。 我們儘量要求實景, 新景做舊達不到那種歷史的質感。 ”有這樣的精益求精的製作精神, 劇版《白鹿原》將全景展現革命洪流中的家族人性。

4月16日, 敬請關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白鹿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