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朱民與李揚博鼇激辯:證券化能否解決流動性問題?

金融界網站訊 資產證券化能否解決流動性問題?3月24日, 在2017博鼇亞洲論壇一場主題為“怎樣去杠杆”的小組討論上, IMF前副總裁、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院長朱民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就此展開辯論。

朱民

李揚

朱民表示, 如果存在債務問題, 要進行去杠杆化的話, 任何一個監管面臨的問題就是流動性。 解決流動性問題只能靠資本市場, 證券化是一個主要的方式, 而且讓保險市場保險公司涉及進來也很重要。

海外市場對這方面更加開放一些, 中國也需要去杠杆的重組方面走更快一些。

對於朱民的觀點, 李揚表示, 中國要靠證券化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體制, 特別是法律制度大陸法系, 不太支持證券化的運作。 “我們做不到真實銷售、真實隔離。 我們一定要有一個信託公司, 而且有真正的銷售過程, 這中間就有稅, 這個稅不願意免, 證券化就不可能做到。 ”

他還說, “這在上個世紀末, 我們參加人民銀行考慮證券化工具的時候就研究過。 經過7年推出一單證券化產品, 經過10年到現在證券化在中國還是不太能推開, 我們的法律制度下做不到。 西方國家通過證券化是像釋放出一部分流動性,

中國可以通過別的方式獲得。 ”

李揚認為, 考慮中國要流動性又要去杠杆, 需瞭解中國資金供應的機制。 “從信用角度考慮, 都是誰在為社會提供信用?如果是100%的話, 不到60%是銀行信貸, 20%多一點是發行債券, 還有20%多是影子銀行。 ”

朱民對於李揚的觀點表示不同意, 他說, “證券化方面的確有很多方法能夠為系統提供流動性, 但是證券化是把風險從一個機構的某些部分移出來, 同時也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這很重要。 中國有很多地方有很多方式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但是風險在系統裡面, 我們希望把風險移除到市場之外。 ”

對於法律體系的問題, 朱民稱, 目前中國的法律體系不是100%支援證券化, 但是仍然有改善的空間, “我仍然要強調一點,

我們想去杠杆化的時候要以市場為依託的做法這很重要。 ”

但在李揚看來, 證券化只是轉移風險, 並沒有消滅風險。 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 證券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它通過一層一層的證券化將信用升級, 但其底層的風險並沒有被消滅, 一旦經濟出現巨大波動就演變成危機。 “金融可以做一些事情, 但是金融消滅不了風險。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