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劉天放:學點“孝的藝術”,讓孝善溫情灑遍中國

作者:劉天放

早春三月, 孔孟之鄉、齊魯大地, 孝善之風愈濃, 孝善之樂高揚。 3月24日, “京博”杯山東省第一屆孝善人物頒獎典禮在山東廣播電視臺演播廳舉行。 “十大孝善人物”稱號獲得者分別是:馬成銀、曹春梅、董昌友、王東、徐保芹、隋悅玲、宋偉、王飛、王光亮、房澤秋、閔現傑。 (齊魯網相關報導:倡行孝老之責 閔現傑等11人入選山東省第一屆“孝善人物”)

在本次孝善人物頒獎典禮上, 這些獲獎孝善人的故事感人至深, 令人動容。 正是這些孝老敬親之人, 使我們的社會溫馨無限, 文明彰顯;正是這些把孝老敬老美德弘揚到底的人,

才讓人間溫情在世間流淌, 才使濃濃的孝善情遍及齊魯大地, 溫暖每一個人的心。 相信這濃厚的孝善情, 必將伴隨著模範人物的美德故事傳遍山東, 以讓齊魯大地道德高揚, 美德凸顯。

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 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齊魯人對孝道有著獨特的感悟, 自古以來就以“孝”著稱。 “江革行傭供母”“王祥臥冰”等孝善故事, 不僅山東人熟悉, 凡中國人幾乎都能娓娓道來。 比如“江革行傭供母”, 江革是東漢時期齊國臨淄人, 他少年喪父, 對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 江革無奈背著母親逃難, 多次遇到匪盜, 賊人想殺死他, 他哭告:老母年邁, 無人奉養。 賊人見他孝順, 於是就不忍殺他。 後來, 江革遷居江蘇下邳,

做雇工供養母親, 自己卻貧窮赤腳, 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江革被推舉為孝廉, 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 任五官中郎將。

事實上, 這些受獎勵的“孝善人”, 就是當今社會的“江革”再現。 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岳母5000天的董昌友、自造“大篷車”帶八旬老父遊歷全國的馬成銀、全國“最美”孝善標杆房澤秋、帶媽媽打工尋親的閔現傑……中國社會是“國與家”的結合, 是一個以家庭為本位的社會, 方方面面都帶有濃厚的家庭色彩, 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山東人更是如此。 山東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價值體系, 講究“父母在,不遠遊”, 既有“孝”的成分, 又反映了強烈的家庭觀念, 這也是中國家庭的主流價值觀。 齊魯文化中“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始終對齊魯人的價值取向起著主導作用。

孝道, 即“奉養父母長輩的準則”, 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 另一個是“忠”。 數千年來, 國人把“忠孝”視為天性, 甚至作為人與獸區別的標誌, 也是我國人民在漫長的社會歷史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 其內容有養親與敬親、順親與諫親、傳宗接代、喪親與祭親, 以及立身、立功, 以顯父母等。 當然, 有些內容已顯得不與時俱進, 但最核心的“養親與敬親”, 無論如何都不過時, 因為“養親與敬親”具有普世價值。 養親就是保證父母物質生活之需。 子女幼小時受到父母的養教, 而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 子女就有贍養、扶助、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天職。 當然, 對父母僅有養還不夠,

更在於贍養過程中體現出的“敬”。

這11位孝親敬老、仁愛禮善的美德典範, 用無私的大愛和樸素的堅守, 向公眾展現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凡人壯舉。 齊魯文化, 使山東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各安其位, 各行其是, 長幼有序, 和諧相處, 這就使山東家庭一般都相對穩定, 從這些獲獎的“孝善人”身上就能生動地體現出來。 是的,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父母的養育, 在如此親密的關係中, 自然會形成子輩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的厚愛和尊敬。 人生於父母, 這是一切人際關係中最自然、最親密的關係。 因此, 很難想像一個人連給了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敬不愛的人, 怎麼可能對他人抱有善良之心?

如今, 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可是個別人在孝老敬親上做得並不好, “常回家看看”都入法, 這就令人感到很悲涼。 甚至有老人因子女不孝與其對簿公堂, 這讓“孝善”如何安放?其實, 隨著社會的進步, 孝老敬老也需要與時俱進。 孝的內涵也需不斷擴展。 子曰:“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 不敬, 何以別乎?”物質贍養與精神贍養同樣重要。 只“孝”不“順”, 在精神上缺乏對父母的照料, 也會使“孝”打折。 因此, 大家還應該學一點“孝的藝術”, 就像受表彰的這些模範人物那樣, 以讓孝老敬老這棵美德大樹枝繁葉茂, 使孝善溫情灑遍齊魯乃至全中國。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齊魯網立場, 僅供參考。 】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 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