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山大地震紀念牆補刻610人:沒有誰該被遺忘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地震罹難者姓名補刻核對名冊。 新京報記者 李興麗 攝

文/與歸

今年7月28日, 唐山大地震41周年紀念日。 據新京報報導,

過去一年, 地震紀念牆上補刻了610位罹難者, 216個人名得到修改。

公開資料顯示,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人數官方公佈數字為242419人, 現紀念牆登記數字為246465人, 比官方數字多4046人。

7月28日, 一名唐山市民將鮮花粘附在遇難親人的名字旁。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古話說“入土為安”,

意在敬惜逝者。 敬惜逝者重在“敬”, 而非“入土”。 對於地震中的罹難者, 有些我們根本無法找到遺體, 在紀念碑上“入名為安”也是最好紀念。

或許有人會說, 逝者已矣, 對紀念牆上的人名這麼精細, 沒有必要。 但勘誤與補刻, 恰恰說明我們對生命愈發尊重, 對一個普通人乃至幾乎沒有事蹟殘存的“印象人”——而不只是英雄烈士、名人大家——的價值愈發肯定。

電影《集結號》裡, 戰爭中倖存的連長穀子地得知, 自己原來的部隊番號已經取消, 他戰死的47個弟兄也將被視為失蹤者。 為了證明自己兄弟“存在”過, 戰鬥過, 犧牲了, 他歷經各種艱辛, 最後還兄弟們“名分”:他和47個戰友一同被授予戰鬥英雄的榮譽稱號。 這是對生命價值的追認。

它或許是種形式, 但形式本身就是意義。

在新京報的報導中, 有為了補刻和修改名字而奔走的生者表示, “只要把名字刻上牆, 父親就算有了著落”、“只有改對了, 才對得起夢裡的二虎”……生者念念不忘, 生命才能盡顯厚重。 增補修改的紀念牆越來越細緻綿長, 就是為了不被忘卻的紀念。

高滿福19歲的發小陳志明(左)在地震中遇難。 新京報記者 李興麗 攝

我們紀念, 不僅是為了追悼死者, 更是為了生者更好地活著。 “幾十年過去了, 仍然撫不平那種傷痛。 ”一位唐山大地震親歷者說。 而在紀念牆上銘刻逝者, 就是撫慰和舔舐傷痛。

逝者感受不到儀式, 但生者能感受到, 後來人能感受到。 我們如今所做的一切, 也是要向後人傳達人本價值觀。 而紀念牆, 就是最直接的傳承方式。

或許關於紀念牆的補刻和修訂永遠無法盡善盡美, 但只要思念和記憶在, 這項工作就不應停止。 “數字”和“名字”, 雖只差一字, 卻有質的區別。 數字是冰冷的、籠統的, 而名字則是親切的、具體的。

7月28日, 市民在地震紀念牆前祭奠遇難的親人。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人之所以為人, 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墓碑上的銘刻, 亦是見證, 見證著他們不是作為一具軀體來到這個世界又離開, 而是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思想情感的獨立體存在過。

報導中有個細節令人感動, 全唐山遇難者裡有72個叫王桂珍的,紀念牆上便有72個王桂珍。這告訴我們,紀念牆上的一個名字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是一個人。我們紀念一個名字,便是在肯定我們自己。

編輯:仲鳴

全唐山遇難者裡有72個叫王桂珍的,紀念牆上便有72個王桂珍。這告訴我們,紀念牆上的一個名字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是一個人。我們紀念一個名字,便是在肯定我們自己。

編輯:仲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