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舌尖上的中國茶如何影響世界?如何抓住茶葉銷路時機?

書名:生津解渴:中國茶葉的全球化 作者:陳慈玉

假如時光可以穿越到17世紀末的倫敦街頭, 當你走進一家咖啡店, 你很可能覺得自己像是走錯了地方,

因為那裡面往往張貼著一張關於茶之藥效的海報:中國茶葉, 可醫頭痛、失眠、膽結石、倦怠、胃病、食欲不振、健忘症、壞血病、肺炎、腹瀉、感冒等, 還能增進體力。

沒想到茶葉有這麼多的神奇功效吧, 不過這並非完全是英國人的誤解。 綠茶在中國歷史上就曾被視作一味藥材。 西周時期, 茶葉尚被用作祭品, 及至春秋又被用作菜食。 不知是否因為偶然發現茶葉的解乏提神功能, 後才被人漸用作飲料。

重點研究近代中國經濟史的日本東京大學博士陳慈玉在本書中研究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中外飲茶習俗的變遷, 二是茶葉走出國門的歷史軌跡。 雖說是兩個問題, 但大多數時候, 二者又相互交織, 相互影響,

甚至不分彼此……歷史有時就像是一團理不清的亂麻。

在陳慈玉看來, “飲茶文化是東方精神文化的象徵, 同時也是西方物質文化的表像”。 之所以這樣說, 是因為在中國人眼裡, 喝茶代表“崇尚自然, 幽趣的精神內涵”, 象徵著一種儒雅的生活情趣, 所以茶在歷史上曾長期與詩歌為伴。 也所以, 歷史上中國喝茶風俗盛行之地, 往往是物質生活相對富裕、知識較為普及的地帶, 比如江南地區。 平民百姓並非滴茶不沾, 他們也喝茶, 不過難得像文人和富人那樣優哉遊哉, 喝茶對他們而言就是解渴解乏。 而在與中國一水之隔、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 茶葉則被賦予了茶道這樣“審美的宗教”內涵。

相比之下, 英國人的喝茶習慣則明顯帶有西方物質主義的濃郁色彩。

17世紀中葉查理二世的皇后凱薩琳將紅茶習慣帶入英國後, 以宮廷為代表的上層社會開始在茶裡加入牛奶和糖。 糖在那個年代尚為貴重之物, “依賴進口的砂糖的價格可與銀塊相匹敵”, 這顯然符合上層社會“只買貴的”的奢侈消費習慣。 直到17世紀末, 隨著進口量的劇增, 糖價才大幅下跌, 同時也降低了大眾飲茶的經濟門檻。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如同中國明清時代先富階層亦步亦趨跟風模仿官僚吃穿住用行的消費習慣, 至而形成特有的奢侈消費之風, 凱薩琳皇后的飲茶習慣在英國社會顯然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 尤其是為原來不怎麼喝茶的女性樹立了“新女性”典範。 此前, 雖然茶葉也常見於倫敦街頭的咖啡館,

但遠不及走進家庭被女性青睞的普及力度大。 女性群體的參與, 事實上是為茶葉對“半邊天”的一次成功補缺。 從這層意義上講, 茶葉在英國的深耕發展, 是英國人對中國茶葉進行中西結合改造的產物。

英國下一輪飲茶風潮的再度掀起則是在18世紀中葉, 主因是英國降低了茶稅, 另一方面工業革命風起雲湧, 飛速發展的通信和航海技術被紛紛應用于遠洋運輸, 運輸成本持續下降。 1776年, 亞當·斯密《富國論》的發表, 更是為工業革命旺火添薪, 圍繞茶葉的競爭日趨激烈, 競爭氣息彌漫各個角落。 競爭越充分, 商品成本和價格自然越低, 茶葉的奢侈形象一落千丈, 自然為大眾化消費開啟了方便之門。

正是在競爭的強力驅動下, 英國茶商開始不滿意東印度公司壟斷進口茶葉生意, 也不滿意單單從廣州進口, 不滿意清廷的種種管制, 當利益有了強權撐腰, 鴉片於是湧入中國, 並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關於鴉片戰爭的著述汗牛充棟。 鴉片戰爭確實進一步打開了中國通向世界的大門, 但同時也為弱肉強食的國際叢林規則再添鐵證。

面對英國人, 清廷並非完全放棄努力, 只是他們的努力太過卑微, 許多努力在不知不覺中走了樣。 且不說海關收受賄賂早就成為各路茶商的“硬成本”, 英國茶商其實早就通過港腳和買辦等, 深入到各地產茶一線。 這些人壓縮了交易鏈條, 當然大大降低了成本。 甚至在太平天國時期, 他們還開闢了新的運輸路線。也許是看中了運輸生意的紅火,清廷曾試圖在運輸方面有所作為,不過官督商辦的“招商局自從1872年創辦以來,曾試圖開闢遠洋航線”,結果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個中緣由,想必不用細說。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也正是上述無序的深入,才有英國“植物大盜”福鈞的乘虛而入。此人不僅盜走了中國茶種和制茶技術,還揭露了中國茶商用普魯士藍和石膏套色“保鮮”的內幕。自此,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上一落千丈,而由英國人盜走並在印度試製成功的茶葉則蒸蒸日上。不知是因為當時這類現象確實普遍,還是國人根本沒有危機攻關意識,反正對福鈞當年的揭露鮮見澄清者和批駁者。

不過,陳慈玉在本書中也偶爾捎帶了一些內地奸商的小伎倆,比如抓住茶葉銷路緊俏的時機,有的在裝箱時採取投機取巧的方法,“將品質好的茶種放在箱之最上層與底部,中間部分則放品質低的茶葉,而以好茶的價格出售”。以次充好,眼前獲利,長久失信,最終付出的成本則是丟失英美這樣的大片市場。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他們還開闢了新的運輸路線。也許是看中了運輸生意的紅火,清廷曾試圖在運輸方面有所作為,不過官督商辦的“招商局自從1872年創辦以來,曾試圖開闢遠洋航線”,結果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個中緣由,想必不用細說。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也正是上述無序的深入,才有英國“植物大盜”福鈞的乘虛而入。此人不僅盜走了中國茶種和制茶技術,還揭露了中國茶商用普魯士藍和石膏套色“保鮮”的內幕。自此,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上一落千丈,而由英國人盜走並在印度試製成功的茶葉則蒸蒸日上。不知是因為當時這類現象確實普遍,還是國人根本沒有危機攻關意識,反正對福鈞當年的揭露鮮見澄清者和批駁者。

不過,陳慈玉在本書中也偶爾捎帶了一些內地奸商的小伎倆,比如抓住茶葉銷路緊俏的時機,有的在裝箱時採取投機取巧的方法,“將品質好的茶種放在箱之最上層與底部,中間部分則放品質低的茶葉,而以好茶的價格出售”。以次充好,眼前獲利,長久失信,最終付出的成本則是丟失英美這樣的大片市場。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