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京杭大運河之前還有一條“隋唐大運河”

我們一般人大概只知道中國的“京杭大運河”, 而不知道在京杭大運河之前還有一條規模更大的運河——隋唐大運河。

依託洛陽清代建築群山陝會館建立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就向人們介紹了“隋唐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全面展示了古都洛陽與大運河的關係及洛陽所遺存的大運河文化遺產, 讓更多的人全面瞭解認知古都洛陽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博物館主要包括兩個展廳,

分別設在山陝會館原東西廊房、東西官廳內。

博物館院內“隋唐大運河”的地形圖

展廳通過實物、圖片和多媒體等多種展示方式, 全面講述洛陽與大運河的關係。 其中, 圖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運河的開鑿、隋唐大運河的繁榮和作用、運河遺珠、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保護和申遺等4個部分;實物展則以在洛陽地區發掘或徵集的與大運河有關的文物為主, 比如大運河河道的河堤石構件、含嘉倉的糧食標本、倉窖模型等。

隋唐大運河是隋代統一南北以後, 將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一直到長安的路上水道, 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余杭,全長2700公里。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八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後,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疏浚,不再走洛陽、西安,全長1794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隋唐大運河最重要歷史作用是為元代的京杭大運河開鑿打下了堅實基礎。隋唐大運河對於京杭大運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為京杭大運河的開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而且隋唐大運河部分河段如江南河、邗溝成為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元明清三代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就開始舉全國之力挖鑿大運河,他雖荒淫無度、遺臭萬年,但客觀上這條大運河在歷史上還是功不可沒的。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余杭,全長2700公里。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八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後,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疏浚,不再走洛陽、西安,全長1794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隋唐大運河最重要歷史作用是為元代的京杭大運河開鑿打下了堅實基礎。隋唐大運河對於京杭大運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為京杭大運河的開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而且隋唐大運河部分河段如江南河、邗溝成為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元明清三代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就開始舉全國之力挖鑿大運河,他雖荒淫無度、遺臭萬年,但客觀上這條大運河在歷史上還是功不可沒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