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村上春樹:人們為什麼不讀書了

和過去相比, 去書店的次數好像明顯減少了。

為什麼不去書店了呢?理由是自己開始寫東西了。 看見書店裡擺著自己的書總有些難為情,

而不擺也不好辦。 這麼著, 腳步就徹底遠離了書店。

另外也有家裡書實在太多的原因。 還沒看的書都有幾百本之多, 再疊床架屋未免有點傻氣。 也打算把現在堆起來的書山處理掉, 再去書店物色想看的書, 卻不知何故, 書非但全然不減, 反而繼續增多。 雖然不是《銀翼殺手》(BIADERUNNER), 但我也希望有個“閱讀代理機”什麼的。 那東西一本接一本讀書, 集中告訴我“主人, 這本好, 應該看”, “這本有必要看”, 那一來我會大大減輕負擔。 不是閱讀代理機也沒關係, 身邊有個精力充沛又有時間且對書籍富有見識的人也可以, 但顯然是異想天開。

不常去書店的另一個理由是新翻譯的外國小說數量眼看著減少下去了。 科幻啦偵探啦冒險小說啦固然相當之多, 但這類東西委實玉石混淆良莠不齊, 即使我(一段時間曾看得入迷)近來也很少伸手了。 仔細查看, 發現新出的翻譯小說少而又少。 出版社裡的人說純文學翻譯幾乎——或者不如說根本——賣不動。 總之情況令人遺憾。

還有, 我本身閱讀時間的減少也是個原因。

最近每次見到出版社的人, 都聽到他們異口同聲地抱怨如今的年輕人不好好沉下心來讀書。 我也隨聲附和說“是嗎, 那不好辦啊”。 但回想起來, 發覺自己也不怎麼讀書了。 十幾歲的時候, 《卡拉馬佐夫兄弟》、《約翰·克利斯朵夫》、《戰爭與和平》和《靜靜的頓河》分別看了三遍, 想來真有隔世之感。 當時反正只要書有厚度就歡天喜地, 甚至覺得《罪與罰》的頁數都不夠多。 同那時比, 如今的閱讀——儘管有隨著年齡增長而老讀一本書的傾向——已減少到了五分之一。

為什麼如此不讀書了呢?完全是因為用於讀書的時間減少之故。 總之被讀書以外的活動占去了不少時間, 致使能夠讀書的時間相應減少。 例如跑步每天一個半至兩個小時, 聽音樂兩個小時, 看錄影帶兩個小時, 散步一小時……如此算計起來, 安安靜靜沉下心讀書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 出於寫作需要, 每月倒也如醉如癡地看上幾本, 但與此無關的書老實說近來壓根兒沒看, 很傷腦筋。

不過我想, 陷入這種狀況乃至傾向的人決非我一個。

近來年輕人之所以不怎麼讀書了, 我猜想原因恐怕同樣在於把大比例的錢、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讀書以外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上。 我年輕那陣子——這麼說好像馬上成了老頭兒——總體上剩餘時間頗多, 比較容易產生讀書的心情:沒辦法, 看本書吧!當時沒有錄影帶, 唱片相對較貴買不了多少, 體育活動不像現在這麼興盛, 時代氣氛也偏重理性, 不把某種書籍看到一定數量容易被周圍人瞧不起。

可現在,“你說的什麼?那玩意兒沒看過,不知道”——如此情形暢通無阻。一來此外要幹的事很多很多,二來足以表現自己的場所、方法(如媒體)等等一應俱全。最終,“惟有讀書好”這種神話般的媒體的時代迅速壽終正寢。如今,書不過是各種並列的媒體中的一員罷了。

至於這樣的傾向是好是壞,我是不曉得。大概一如其他社會現象,也無所謂好與壞。我個人認為教養主義、權威主義風潮逐漸消退——的確正在消退——並非可喜之事,作為一個寫書人當然為大家不怎麼讀書感到遺憾,但另一方面,我想我們(與出版有關的各類人員)通過轉變意識和體制來獲取從新地平線上的新種類優秀讀者,也應該是可能的。老是哀聲歎氣也無濟於事。

可現在,“你說的什麼?那玩意兒沒看過,不知道”——如此情形暢通無阻。一來此外要幹的事很多很多,二來足以表現自己的場所、方法(如媒體)等等一應俱全。最終,“惟有讀書好”這種神話般的媒體的時代迅速壽終正寢。如今,書不過是各種並列的媒體中的一員罷了。

至於這樣的傾向是好是壞,我是不曉得。大概一如其他社會現象,也無所謂好與壞。我個人認為教養主義、權威主義風潮逐漸消退——的確正在消退——並非可喜之事,作為一個寫書人當然為大家不怎麼讀書感到遺憾,但另一方面,我想我們(與出版有關的各類人員)通過轉變意識和體制來獲取從新地平線上的新種類優秀讀者,也應該是可能的。老是哀聲歎氣也無濟於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