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六大量化實戰高手巔峰對話,論道量化投資新方向!

2017年3月10日, 萬眾矚目的2016年中國證券私募年度論壇暨金樟獎頒獎盛典於北京盛大開幕, 此次論壇由格上財富和招商證券聯合主辦,

一百多家知名私募機構代表連袂出席, 乾貨滿滿的主題演講, 精彩紛呈的圓桌對話, 現場氣氛火爆, 座無虛席, 堪稱一場私募行業巔峰盛宴!會上, 邀請了6位元量化投資精英圍繞話題《危與機並存, 量化對沖策略如何突破迷局?》展開激烈討論, 各位私募大佬各抒己見, 碰撞智慧, 為大家帶來了深入的解讀。

以下是對話實錄, 由格上財富整理:

主持人:白鷺資管董事長, 章寅先生

嘉賓:

九坤投資創始合夥人, 王琛先生

塞帕思投資董事長, 王瀟航先生

盛冠達資產董事長, 黃燦先生

因諾資產總裁, 徐書楠先生

千象資產創始合夥人、總經理, 馬科超先生

白鷺資管董事長, 章寅先生

主持人章寅:大家好, 我是白鷺資管的章寅, 也是今天圓桌論壇的主持人, 今天的議程讓我們收益頗多, 也希望今天我們這個論壇讓大家聽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2015年股市經歷劇烈波動以後, 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 監管層對於股指期貨的操作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以至於股指期貨對沖工具接近廢除,

股指期貨市場交易量巨減, 2015年量化對沖策略和套利策略的平均收益率相對比較高, 但是2016年只有1.01%和5.08%, 國內量化對沖策略型基金遭遇了歷史性的挑戰, 投資策略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2017年2月17日, 股指期貨鬆綁政策終於落地, 投資環境看來有所好轉, 但仍具有較多限制, 面對如此複雜的環境, 量化對沖策略的基金應該如何破局?

九坤投資創始合夥人, 王琛先生

1、主持人章寅:各位談一談你們如何理解量化投資?量化投資的盈利原理是什麼?量化投資策略和主觀策略有什麼不同?和主觀投資比有哪些優勢?

王琛:非常高興來到這個會議, 很榮幸與各位參加圓桌會議。 關於量化策略, 剛才林總、尹總已經講得很深、很細了, 我講一點自己的理解。 我覺得量化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尋找α, 就是我尋找很多超額收益的來源。 可能在國外, 現在α越來越難做, 但是在中國我們覺得可以挖掘到的α還有很多, 這裡有很多的收益來源是來自於尚未被發掘的資料和角度, 尤其在中國市場下一些特定的政策和特定的市場環境下的一些策略,

所以我覺得整個中國的策略或者因數的發掘還是蠻多的, 我們花得時間最多的是在找因數。 不管在股票還是期貨, 九坤的思路是依靠人工和機器學習方法, 發掘策略因數提高超額收益。 我們主要還是希望以更高收益風險比的超額收益得到比較好的投資結果。 相比於主觀投資來說, 量化本身還是基於數字出發的, 對於歷史資料採擷出來的因數和主觀的投資理念是有一些重疊的, 比如說尹總提到如果做個股, 投資員分析需要非常深入的分析這支股票, 可以分析到非常多的細節, 而做量化看到的是資料, 看到的是公開的資訊, 這些資料對公司的挖掘沒有那麼深, 這是相比主觀投資相對差一點的。我們的優勢是在於我們同時可以做很多家公司,用一類的風格或者其他因數尋找方法可以得到這部分的收益,所以這部分跟主觀投資是不太相同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對風險和收益量化的體系,不管做挖掘因數還是在整個風險體系搭建上,會更加偏重於數量化的模型,可能做主觀投資不需要那麼量化。現在中國的量化市場的機會還是蠻多的,整個市場的有效性相比於國外市場更差一些,在未來的幾年應該量化的超額收益還是會持續存在的,不管是α策略還是CTA或者是指數增強等等,很多策略類型未來幾年還是會有非常好的超額表現的。

王瀟航:我覺得量化投資在我們這些純理工的人看來就是資料的較量、技術的較量、科研最頂尖水準的較量。現在無論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各方面,如果只是像當初一樣簡單做一些指標選股、指標因數,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對我來說,我覺得量化投資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剛才尹總講了,現在這些深度學習模式、機器都已經在國內普及開來,人和電腦最大的差別在於電腦是很客觀的,它的分析能力是很強的,一個人很厲害,那時候看非常大腦,他們說那些人很厲害,記憶力非常強,看到一支股票可以背下來,這對機器來說不是很難的事。但是對人來說是比較難做到的是機器強的是資料處理能力。如果說到程式化交易就更容易交易下去。我有很多同行他們是做成長股投資或是價值投資,他們經常跟我說感覺很難堅持,回撤有點多,很煎熬。對於我們做量化投資的好像沒有這個過程,股災的時候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很火,一個人問做量化投資的,說你有什麼觀點,他說我做量化的沒有觀點,量化投資就是這樣,看起來好像很冰冷的,好像就是在執行機器給我們的策略,但其實是因為我們已經把我們所有的精力、智力灌注到了這個很小的晶片裡面,所以它代表的是我們的心血,我們更容易堅持下去,主要是這兩方面,一方面是技術實力,電腦對人類的超越,在資料方面,一方面是電腦的執行能力,比人類更加直觀一些,這是我的看法。

黃燦:對量化投資我跟大家理解不同的地方,很多人都覺得量化投資是電腦、數學、物理這些加在一起,我覺得量化投資歸根到底還是投資,所以投資的基礎知識是很容易被量化投資這些人所忽視的東西,舉個例子,剛才有提到鐵礦石、螺紋鋼、焦炭做套利,你不會拿大豆和鐵礦石、螺紋鋼做套利,這三個東西沒有相關性,但是機器不知道,在策略研發過程中,你自己的投資基礎還是非常重要的,代碼可以千篇一律,但是人的思想不能千篇一律,這是做量化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資產配置上,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A股、債券、套利策略怎麼配置?這裡面的配置我覺得在國內還沒有哪一家說我可以用非常精准的量化模型做出一個預期收益非常高的配置方案,而目前這個階段大家都是主觀,比如今年可能看好A股,配股票可能主觀上配多一點,今年看好債,債的波動率很大,看好商品可能配的CTA多一點,其實量化投資裡面,大家選量化投資、量化投資產品的時候對基金經理個人本身的金融投資功底的考察還是非常重要的。

徐書楠:量化投資相比於主觀投資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量化投資對風險有非常量化的度量。主觀投資並不是不在乎風險,但是主觀投資一般是從收益的角度衡量去選擇股票的,比如我看好了某個股票之後,可能我不太在意它中間會有多大的波動,我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但是量化投資從它每一次的選擇過程中都會非常的注重風險因素,所以量化投資可以做出一些風險比較低的產品來,而這樣的低風險產品可能對於其他的投資模式來講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缺乏對風險的定量分析。這裡可以舉一個更加直觀一點的例子,像尹總講了期權,期權是典型的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都是為了對沖市場的某些風險而推出的,對這些金融衍生品,像期權的定價,就是量化投資在中間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的。比如說我們知道期權定價最著名的定價公式就是由兩個教授Black和Scholes提出,並由Merton改進的,這個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Black、Scholes和Merton都做過量化投資,所以量化投資在複雜衍生品定價方面是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的。量化投資能夠使市場波動變小,對市場具有積極的意義。中國市場有很多的散戶參與,所以存在很多無效的波動,為什麼美國市場的α非常低?因為這個市場比較有效,無效波動比較少。所以量化投資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就會使這個市場的無效波動變少,所以它是有利於這個市場慢慢的趨於理性的,這是我要講的兩個主要的觀點。

馬科超:量化投資本身是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歷史是能夠重演的,基於這個假設,這個假設不是科學,也不是邏輯,就是你相信在一段時間內整個市場交易者結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政策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從歷史資料當中挖出來的統計上的規律還是會有一定顯著性的,本身量化投資是基於相信資料、相信歷史在一段時間內會大概率重演的理念,與基本面分析來講,它更注重挖掘一家公司或者一個標的未來潛在跟以往不一樣的東西,你可能比別人先發現,就會獲得更高的收益,我覺得在理念上面是略有區別的。量化往往是跟電腦技術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區別量化和基本面分析的優劣勢可以歸結為機器和人的優劣勢的比較,機器在於監控的標的物的數量上,在於處理資料的能力與速度方面,以及在執行層面的嚴格程度、冷血的程度方面都是比人要好的,基本面的研究對於某一個標的、股票、資產會挖到95%的程度,但是對於做量化的人來說只需要挖到70%就夠了,但是你要挖得足夠多,3500支股票裡面挖得足夠多,從大數上面獲得概率優勢,這就是量化和非量化的區別。

千象資產創始合夥人、總經理,馬科超先生

2、主持人章寅:由於國內的量化投資才剛剛興起,各位認為中國的量化投資和國外更成熟市場的量化投資有哪些差異或不同,中國的量化投資未來會如何演變?有哪些挑戰和機遇?

馬科超:國內是量化的春天,從2013年開始可以申請私募管理人牌照以來,做量化的團隊越來越多,但是會發現整個市場的增量資金包括股票市場的散戶交易量還是很大,對於交易環境來說很多都是零和博弈,在這個市場裡面只要你比你的交易對手有一點優勢,你就會大概率獲勝,在未來五年、十年,散戶被機構化的過程當中,建議個人投資者還有機構投資者儘快往量化這邊站,這是我個人的建議。五年如果散戶被機構化完之後,可能就是全新的格局了,比拼的是更先進的演算法、更底層、花樣更多的資料以及更快執行力的電腦技術,收益率也會降低,光景就五六年的時間。

徐書楠:中國市場相比於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優勢是中國市場的α是比較高的,在中國目前狀況下量化投資收益風險比比成熟市場要更高,即使成熟市場用的工具、策略都比我們成熟,但是因為它面對著一個更加理性的市場,所以它的策略收益風險比其實不如我們的。從缺點上來講,中國市場目前的量化投資資金容量還比較小,這個也是由於中國市場的金融衍生品不發達所造成的,因為量化投資主要是處理風險,所以需要有很多金融衍生品去對沖這些風險。第一個能夠大規模對沖股市風險的就是股指期貨,這是2010年推出的,2015年又被限了,現在雖然放鬆了一點但還不夠。隨著中國推出更多衍生品,比如商品期權以及未來推出的金融衍生品,這一點會大大改善,量化策略的資金容量也會大大增加。我們認為五到十年之後量化投資會比現在更加繁榮。

黃燦:我覺得國內和國外投資者不同,國內的散戶多,國外的機構多。我們要注意一點,國內和國外的交易制度是有一些細微差別的,這些交易制度的差別會把它體現到這個市場的表現上。例如,我們有很多同行喜歡拿國外的一些公司計算國內的一些情況,最簡單的一個例子,用國外的期貨定價理論給國內的期權定價。國內市場不合理,我的觀點市場存在就是合理的,國內股指期貨貼水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國內和國外的交易制度不同,杠杆比率不同,國外股票市場能夠獲取的α收益也是不同的,剛才尹總提到每年從市場上賺到40%的α,有這麼強的α能力市場會升水嗎?不可能升水,會大量做空股指期貨獲得超額收益,正因為這些不同所以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會表現不同。量化投資的機遇也有很多,相信在座都有這樣的共識,量化投資才進入1.0版本,還有2.0、3.0、4.0版本遠遠沒有到,機遇是一大把的,挑戰就是包括市場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制度上面今年股指期貨可能會逐步放開,這個市場跟被限制之前的市場有什麼不同?這個我們大家都不知道,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還有期權的推出,各個公司都在如火如荼準備這個期權的策略,這也是我們的挑戰。這是我對問題的回答。

王瀟航:前面把機遇說得差不多了,我就說一個挑戰——居安思危。過去兩年開始到現在,量化基金都是暖春,但是我覺得其實最大的挑戰在於什麼?量化是基於資料的,我們現在和國外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舉一個最簡單的交易制度上的區別,我們是有漲停板的,但是國外沒有,如果哪一天國內把漲停板打開了,把這個制度取消掉了,我們也沒有漲停板了,這個對量化基金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突然發現這個資料變了,我以前做的是CTA,現在告訴我說我要用CTA資料做股票,這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居安思危。我倒是覺得機會確實是一大把,但是最大的挑戰是在於一些交易制度的突然改變,這個改變幾乎是所有量化機構最害怕的東西,也是我自己最害怕的東西。

王琛:我們覺得國內過去幾年來看每一年都有一段最好的機會,比如說更早的時候,股指期貨剛上市的時候,我們剛開始做國內市場,在股指期貨上面接一個程式化交易,隨便做一些策略都是很賺錢的策略,到後來α策略很好做,稍微做一點因數還帶一點正基差,隨便做很容易拿到20%或者30%以上的收益。2015年的股災之後,市場又變化了,融券不允許做,股指期貨也不允許超過十手,倒逼大家開發新策略。去年大家做CTA,或者做股票T+0等等,這些變化是國內跟國外差別比較大的。這個變化主要還是因為政策以及交易制度、交易工具的變化,我覺得未來這種變化在預期範圍之內還是會持續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在國內做α或者做所有的量化策略來說,最主要的是你所有的策略它可能由於政策或者其他限制性的條件致使策略也要不斷的變,在新的規則之下要找到新策略,這是最大的挑戰,也是跟國外最大不同的。

盛冠達資產董事長,黃燦先生

3、主持人章寅:股指期貨受限以後,股指期貨對沖策略和套利策略基本無法正常運行,2月7日股指期貨亮出了鬆綁的信號,請各位嘉賓解讀一下政策對市場的影響。

王琛:從政策落地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來看,實際股指期貨流動性增長並沒有預想的那麼樂觀,這更多是政策方面樂觀信號的釋放,真正股指期貨想要恢復人氣,可以作為有容量、有對沖工具作用的實現,還需要時間,我們做量化對一些未來預測方面應該不是我們擅長的,長期來看是樂觀的,短期來看還是會按照去年比較苦日子的方式來過,這是做量化不要太樂觀的情況。

王瀟航:從量化對沖來看,之前有預測今年中證1000大幅度跑贏中證500,但是其實今年卻跑輸了中證500。似乎這波反彈和以前不一樣,以前反彈大家都感覺賺了很多錢,去年3月份好像大家賺了很多錢,今年反彈大家為什麼賺的錢不是那麼多,指數漲得也不少,我們波動性並沒有改善,這不是股指期貨從10手到20手的鬆綁可以對股票多投端有的改善,我覺得這個事件只不過是工具性的鬆綁,對股市來說沒有那麼多利好,我覺得很中性。

黃燦:成交量來看有一點改變,成交量放大1.5倍左右,跟放開之前還是遠遠沒有辦法比,我認為這個對於我們做量化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表示監管層已經意識到股指期貨不是壞孩子,我們市場是需要這麼一個對沖工具的,我們也給交易所一些時間,我相信在未來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時間,放開的步驟一步兩步,可能會分四步走,最終漸漸把股指期貨的交易制度能跟之前的交易制度差不多的水準,這是我對股指期貨放開的一些看法和預測。

徐書楠:股指期貨鬆綁對於股市而言是偏中性的,股市運行有它自己的邏輯,不會因為股指期貨的政策就會產生一些比較異常的波動。但股指期貨鬆綁對不同量化策略是有利好的,利好程度往下排大概是這樣的:受利好比較大的是α策略和股指期貨的低頻的CTA策略。對α策略而言,雖然鬆綁的幅度不大,這個市場還是不會回到正基差,但是負基差肯定有一定的收窄,這就是α策略的額外收益。另外,股指期貨放鬆到20手,也會使Alpha策略和低頻CTA策略的單產品容量提高一倍,並且,由於保證金下調,預期收益率也會有一定的提高。對套利類的策略利好不是特別大,因為市場還是一個負基差的環境,像期現套利這種策略仍然沒有辦法回到無風險套利的狀態,所以目前放開到20手,套利策略仍然無法像之前那樣正常運行。對於一些非常需要股指期貨開倉手數的策略,像股指期貨日內高頻之類的策略,這個政策可能基本沒什麼用處,還是基本上沒有辦法正常運行,所以大家看到股指期貨的交易量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提升,這也是因為交易量最大的這些策略還是沒有辦法大規模的上。股指期貨還是需要更大的鬆綁程度,比如說要鬆綁到50手,可能才會對市場產生一些實質性的影響。

馬科超:我認為最黑暗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象徵性的意義稍微大一些,對於CTA策略來說我們目前是沒有急著上原有性價比特別高的股指日內策略,這個還要觀察一下,對於多策略混合量化選股的策略有一些幫助。資金使用效率上面,保證金降低之後,其他資金可以用於低風險套利或者選股策略等等,這是兩方面的幫助。我們對今年和明年持續性開放是持很樂觀的態度,它會對CTA策略以及α策略都有很大幫助的。

塞帕思投資董事長,王瀟航先生

4、主持人章寅:過去一年由於股指期貨深度貼水的原因,阿爾法策略受到極大影響,2016年阿爾法策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只有1%,請問兩位王總你們是如何戰勝深度貼水取得絕對收益的?

王瀟航:我們去年管理規模在10個億左右,平均收益約23%,最好的產品是23.86%,周度最大回撤是0.7%,日最大回撤是0.4%。大家會問,深度貼水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的業績。我那時候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不是貼水造成了這個市場就一定難做,我研究了很久,發現並不是。去年我們做到這樣最主要原因是在資料庫的領先,我和一些同行也交流過,可能我們的資料庫會稍微大一點,方法論而言大家都是從多因數的角度出發,我們更多時間是因數的構建,因數有效性檢驗,對α基金來說應該是更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大家現在都說貼水小了就做得好,貼水大了做不好,不是的,應該更理性思考這些問題,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王琛:我們這邊的體系是偏統計套利和量價相關的因數,因數庫的數量也是比較多的,去年負基差環境之下,我們因數庫中收益最高的因數在那個時間點回報率更高一些,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更有信心和更有動力去戰勝負基差,這種環境下你的α強也是可以背著基差做超額收益的,並不矛盾,主要還是這方面。

因諾資產總裁,徐書楠先生

5、主持人章寅:2016年的11月之後我們看到很多程式化的CTA基金都在虧損,甚至有的基金在年底最後1個月把全年的收益都回吐出去,請問徐總、馬總,造成程式化CTA基金這麼大回撤的原因是什麼?未來這些現象還會出現嗎?應該如何應對?

徐書楠:我們公司是以混合策略產品線為主打的產品線來推廣的,所以CTA這種策略類型在我們策略中是一種配置,我先談談我們公司CTA策略的情況:我們公司做CTA是混合策略的一種配置,它裡面有偏趨勢的,也有偏套利的,趨勢裡面也有短中長不同週期的趨勢類策略,套利策略當中也有不同類型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在去年年底這個時間點表現是有區別的,如果統一看CTA的基金是不是在一個時間點會有一個同步的表現,這個其實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CTA策略本身是有很多種不同做法的,不同的做法可能他們的相關性非常低,甚至是負相關的,所以一種行情可能對某一些策略不太好,一些基金在回撤,但可能另外一些基金就在盈利。根據我本人的判斷,像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初這樣的行情,中長期趨勢策略會產生比較大的回撤。因為這個市場在大趨勢的行情下出現了非常大的反轉,比如從去年的雙十一開始商品期貨有一個暴跌,整個12月都是下跌行情,今年1月份的行情是漲跌跤互的,這樣的行情都是不利於CTA的中長趨勢策略運行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CTA策略都在這個時點有回撤,比如我們的一些CTA套利類策略就是有盈利的。當然,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哪一類策略能夠有好的市場機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們採用的方式,還是多策略配置。我們同時配置趨勢類和套利類的CTA,並且在每一類中都有很多子策略組成,這樣自然能夠組成一個更加穩健的策略組合來。

馬科超:我們做CTA這個細分領域還是比較靠前的,我們有單獨CTA系列的產品,所有系列產品都是30%的資金放在期貨端做保證金,保證金會給產品帶來最大2倍的杠杆。CTA這種大類的策略本身就應該放長時間去看,對於趨勢跟蹤類策略來說,每年有大級別的行情,但無法判斷往上持續性的上漲或者往下持續性的下跌,會發生在每年的哪幾個月份,如果單獨把時間線割開來看,從11月中到現在是在回撤,這個回撤是很正常的,我們系列產品都是3%到5%的回撤。從2016年7月份到9月底,從2015年1月份到3月份都是有很正常的整體低波動率環境造成的CTA低波動率的回撤,這是比較正常。對於投資人來說,CTA策略是需要長線配置的,這樣才能夠享受到每年當中不確定的一個大行情來臨的時候,你要確保還在這個市場裡面,而不是擇時的說預判未來的市場有波動率先贖回,我們認為是不健康的。對於歷史資料的回撤,2007年、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策略都是經過類似那樣情況的黑天鵝事件的測試,包括像2016年的熔斷機制,像2015年的千股跌停的股災以及特朗普上臺黃金白銀的一些外盤的暴動,我們所有的策略一定是經過歷史上無數次黑天鵝事件的測試之後才能使用,我們不認為這一段時間的回撤是屬於在預期範圍之外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情況。

這是相比主觀投資相對差一點的。我們的優勢是在於我們同時可以做很多家公司,用一類的風格或者其他因數尋找方法可以得到這部分的收益,所以這部分跟主觀投資是不太相同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對風險和收益量化的體系,不管做挖掘因數還是在整個風險體系搭建上,會更加偏重於數量化的模型,可能做主觀投資不需要那麼量化。現在中國的量化市場的機會還是蠻多的,整個市場的有效性相比於國外市場更差一些,在未來的幾年應該量化的超額收益還是會持續存在的,不管是α策略還是CTA或者是指數增強等等,很多策略類型未來幾年還是會有非常好的超額表現的。

王瀟航:我覺得量化投資在我們這些純理工的人看來就是資料的較量、技術的較量、科研最頂尖水準的較量。現在無論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各方面,如果只是像當初一樣簡單做一些指標選股、指標因數,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對我來說,我覺得量化投資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剛才尹總講了,現在這些深度學習模式、機器都已經在國內普及開來,人和電腦最大的差別在於電腦是很客觀的,它的分析能力是很強的,一個人很厲害,那時候看非常大腦,他們說那些人很厲害,記憶力非常強,看到一支股票可以背下來,這對機器來說不是很難的事。但是對人來說是比較難做到的是機器強的是資料處理能力。如果說到程式化交易就更容易交易下去。我有很多同行他們是做成長股投資或是價值投資,他們經常跟我說感覺很難堅持,回撤有點多,很煎熬。對於我們做量化投資的好像沒有這個過程,股災的時候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很火,一個人問做量化投資的,說你有什麼觀點,他說我做量化的沒有觀點,量化投資就是這樣,看起來好像很冰冷的,好像就是在執行機器給我們的策略,但其實是因為我們已經把我們所有的精力、智力灌注到了這個很小的晶片裡面,所以它代表的是我們的心血,我們更容易堅持下去,主要是這兩方面,一方面是技術實力,電腦對人類的超越,在資料方面,一方面是電腦的執行能力,比人類更加直觀一些,這是我的看法。

黃燦:對量化投資我跟大家理解不同的地方,很多人都覺得量化投資是電腦、數學、物理這些加在一起,我覺得量化投資歸根到底還是投資,所以投資的基礎知識是很容易被量化投資這些人所忽視的東西,舉個例子,剛才有提到鐵礦石、螺紋鋼、焦炭做套利,你不會拿大豆和鐵礦石、螺紋鋼做套利,這三個東西沒有相關性,但是機器不知道,在策略研發過程中,你自己的投資基礎還是非常重要的,代碼可以千篇一律,但是人的思想不能千篇一律,這是做量化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資產配置上,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A股、債券、套利策略怎麼配置?這裡面的配置我覺得在國內還沒有哪一家說我可以用非常精准的量化模型做出一個預期收益非常高的配置方案,而目前這個階段大家都是主觀,比如今年可能看好A股,配股票可能主觀上配多一點,今年看好債,債的波動率很大,看好商品可能配的CTA多一點,其實量化投資裡面,大家選量化投資、量化投資產品的時候對基金經理個人本身的金融投資功底的考察還是非常重要的。

徐書楠:量化投資相比於主觀投資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量化投資對風險有非常量化的度量。主觀投資並不是不在乎風險,但是主觀投資一般是從收益的角度衡量去選擇股票的,比如我看好了某個股票之後,可能我不太在意它中間會有多大的波動,我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但是量化投資從它每一次的選擇過程中都會非常的注重風險因素,所以量化投資可以做出一些風險比較低的產品來,而這樣的低風險產品可能對於其他的投資模式來講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缺乏對風險的定量分析。這裡可以舉一個更加直觀一點的例子,像尹總講了期權,期權是典型的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都是為了對沖市場的某些風險而推出的,對這些金融衍生品,像期權的定價,就是量化投資在中間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的。比如說我們知道期權定價最著名的定價公式就是由兩個教授Black和Scholes提出,並由Merton改進的,這個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Black、Scholes和Merton都做過量化投資,所以量化投資在複雜衍生品定價方面是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的。量化投資能夠使市場波動變小,對市場具有積極的意義。中國市場有很多的散戶參與,所以存在很多無效的波動,為什麼美國市場的α非常低?因為這個市場比較有效,無效波動比較少。所以量化投資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就會使這個市場的無效波動變少,所以它是有利於這個市場慢慢的趨於理性的,這是我要講的兩個主要的觀點。

馬科超:量化投資本身是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歷史是能夠重演的,基於這個假設,這個假設不是科學,也不是邏輯,就是你相信在一段時間內整個市場交易者結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政策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從歷史資料當中挖出來的統計上的規律還是會有一定顯著性的,本身量化投資是基於相信資料、相信歷史在一段時間內會大概率重演的理念,與基本面分析來講,它更注重挖掘一家公司或者一個標的未來潛在跟以往不一樣的東西,你可能比別人先發現,就會獲得更高的收益,我覺得在理念上面是略有區別的。量化往往是跟電腦技術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區別量化和基本面分析的優劣勢可以歸結為機器和人的優劣勢的比較,機器在於監控的標的物的數量上,在於處理資料的能力與速度方面,以及在執行層面的嚴格程度、冷血的程度方面都是比人要好的,基本面的研究對於某一個標的、股票、資產會挖到95%的程度,但是對於做量化的人來說只需要挖到70%就夠了,但是你要挖得足夠多,3500支股票裡面挖得足夠多,從大數上面獲得概率優勢,這就是量化和非量化的區別。

千象資產創始合夥人、總經理,馬科超先生

2、主持人章寅:由於國內的量化投資才剛剛興起,各位認為中國的量化投資和國外更成熟市場的量化投資有哪些差異或不同,中國的量化投資未來會如何演變?有哪些挑戰和機遇?

馬科超:國內是量化的春天,從2013年開始可以申請私募管理人牌照以來,做量化的團隊越來越多,但是會發現整個市場的增量資金包括股票市場的散戶交易量還是很大,對於交易環境來說很多都是零和博弈,在這個市場裡面只要你比你的交易對手有一點優勢,你就會大概率獲勝,在未來五年、十年,散戶被機構化的過程當中,建議個人投資者還有機構投資者儘快往量化這邊站,這是我個人的建議。五年如果散戶被機構化完之後,可能就是全新的格局了,比拼的是更先進的演算法、更底層、花樣更多的資料以及更快執行力的電腦技術,收益率也會降低,光景就五六年的時間。

徐書楠:中國市場相比於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優勢是中國市場的α是比較高的,在中國目前狀況下量化投資收益風險比比成熟市場要更高,即使成熟市場用的工具、策略都比我們成熟,但是因為它面對著一個更加理性的市場,所以它的策略收益風險比其實不如我們的。從缺點上來講,中國市場目前的量化投資資金容量還比較小,這個也是由於中國市場的金融衍生品不發達所造成的,因為量化投資主要是處理風險,所以需要有很多金融衍生品去對沖這些風險。第一個能夠大規模對沖股市風險的就是股指期貨,這是2010年推出的,2015年又被限了,現在雖然放鬆了一點但還不夠。隨著中國推出更多衍生品,比如商品期權以及未來推出的金融衍生品,這一點會大大改善,量化策略的資金容量也會大大增加。我們認為五到十年之後量化投資會比現在更加繁榮。

黃燦:我覺得國內和國外投資者不同,國內的散戶多,國外的機構多。我們要注意一點,國內和國外的交易制度是有一些細微差別的,這些交易制度的差別會把它體現到這個市場的表現上。例如,我們有很多同行喜歡拿國外的一些公司計算國內的一些情況,最簡單的一個例子,用國外的期貨定價理論給國內的期權定價。國內市場不合理,我的觀點市場存在就是合理的,國內股指期貨貼水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國內和國外的交易制度不同,杠杆比率不同,國外股票市場能夠獲取的α收益也是不同的,剛才尹總提到每年從市場上賺到40%的α,有這麼強的α能力市場會升水嗎?不可能升水,會大量做空股指期貨獲得超額收益,正因為這些不同所以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會表現不同。量化投資的機遇也有很多,相信在座都有這樣的共識,量化投資才進入1.0版本,還有2.0、3.0、4.0版本遠遠沒有到,機遇是一大把的,挑戰就是包括市場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制度上面今年股指期貨可能會逐步放開,這個市場跟被限制之前的市場有什麼不同?這個我們大家都不知道,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還有期權的推出,各個公司都在如火如荼準備這個期權的策略,這也是我們的挑戰。這是我對問題的回答。

王瀟航:前面把機遇說得差不多了,我就說一個挑戰——居安思危。過去兩年開始到現在,量化基金都是暖春,但是我覺得其實最大的挑戰在於什麼?量化是基於資料的,我們現在和國外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舉一個最簡單的交易制度上的區別,我們是有漲停板的,但是國外沒有,如果哪一天國內把漲停板打開了,把這個制度取消掉了,我們也沒有漲停板了,這個對量化基金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突然發現這個資料變了,我以前做的是CTA,現在告訴我說我要用CTA資料做股票,這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居安思危。我倒是覺得機會確實是一大把,但是最大的挑戰是在於一些交易制度的突然改變,這個改變幾乎是所有量化機構最害怕的東西,也是我自己最害怕的東西。

王琛:我們覺得國內過去幾年來看每一年都有一段最好的機會,比如說更早的時候,股指期貨剛上市的時候,我們剛開始做國內市場,在股指期貨上面接一個程式化交易,隨便做一些策略都是很賺錢的策略,到後來α策略很好做,稍微做一點因數還帶一點正基差,隨便做很容易拿到20%或者30%以上的收益。2015年的股災之後,市場又變化了,融券不允許做,股指期貨也不允許超過十手,倒逼大家開發新策略。去年大家做CTA,或者做股票T+0等等,這些變化是國內跟國外差別比較大的。這個變化主要還是因為政策以及交易制度、交易工具的變化,我覺得未來這種變化在預期範圍之內還是會持續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在國內做α或者做所有的量化策略來說,最主要的是你所有的策略它可能由於政策或者其他限制性的條件致使策略也要不斷的變,在新的規則之下要找到新策略,這是最大的挑戰,也是跟國外最大不同的。

盛冠達資產董事長,黃燦先生

3、主持人章寅:股指期貨受限以後,股指期貨對沖策略和套利策略基本無法正常運行,2月7日股指期貨亮出了鬆綁的信號,請各位嘉賓解讀一下政策對市場的影響。

王琛:從政策落地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來看,實際股指期貨流動性增長並沒有預想的那麼樂觀,這更多是政策方面樂觀信號的釋放,真正股指期貨想要恢復人氣,可以作為有容量、有對沖工具作用的實現,還需要時間,我們做量化對一些未來預測方面應該不是我們擅長的,長期來看是樂觀的,短期來看還是會按照去年比較苦日子的方式來過,這是做量化不要太樂觀的情況。

王瀟航:從量化對沖來看,之前有預測今年中證1000大幅度跑贏中證500,但是其實今年卻跑輸了中證500。似乎這波反彈和以前不一樣,以前反彈大家都感覺賺了很多錢,去年3月份好像大家賺了很多錢,今年反彈大家為什麼賺的錢不是那麼多,指數漲得也不少,我們波動性並沒有改善,這不是股指期貨從10手到20手的鬆綁可以對股票多投端有的改善,我覺得這個事件只不過是工具性的鬆綁,對股市來說沒有那麼多利好,我覺得很中性。

黃燦:成交量來看有一點改變,成交量放大1.5倍左右,跟放開之前還是遠遠沒有辦法比,我認為這個對於我們做量化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表示監管層已經意識到股指期貨不是壞孩子,我們市場是需要這麼一個對沖工具的,我們也給交易所一些時間,我相信在未來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時間,放開的步驟一步兩步,可能會分四步走,最終漸漸把股指期貨的交易制度能跟之前的交易制度差不多的水準,這是我對股指期貨放開的一些看法和預測。

徐書楠:股指期貨鬆綁對於股市而言是偏中性的,股市運行有它自己的邏輯,不會因為股指期貨的政策就會產生一些比較異常的波動。但股指期貨鬆綁對不同量化策略是有利好的,利好程度往下排大概是這樣的:受利好比較大的是α策略和股指期貨的低頻的CTA策略。對α策略而言,雖然鬆綁的幅度不大,這個市場還是不會回到正基差,但是負基差肯定有一定的收窄,這就是α策略的額外收益。另外,股指期貨放鬆到20手,也會使Alpha策略和低頻CTA策略的單產品容量提高一倍,並且,由於保證金下調,預期收益率也會有一定的提高。對套利類的策略利好不是特別大,因為市場還是一個負基差的環境,像期現套利這種策略仍然沒有辦法回到無風險套利的狀態,所以目前放開到20手,套利策略仍然無法像之前那樣正常運行。對於一些非常需要股指期貨開倉手數的策略,像股指期貨日內高頻之類的策略,這個政策可能基本沒什麼用處,還是基本上沒有辦法正常運行,所以大家看到股指期貨的交易量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提升,這也是因為交易量最大的這些策略還是沒有辦法大規模的上。股指期貨還是需要更大的鬆綁程度,比如說要鬆綁到50手,可能才會對市場產生一些實質性的影響。

馬科超:我認為最黑暗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象徵性的意義稍微大一些,對於CTA策略來說我們目前是沒有急著上原有性價比特別高的股指日內策略,這個還要觀察一下,對於多策略混合量化選股的策略有一些幫助。資金使用效率上面,保證金降低之後,其他資金可以用於低風險套利或者選股策略等等,這是兩方面的幫助。我們對今年和明年持續性開放是持很樂觀的態度,它會對CTA策略以及α策略都有很大幫助的。

塞帕思投資董事長,王瀟航先生

4、主持人章寅:過去一年由於股指期貨深度貼水的原因,阿爾法策略受到極大影響,2016年阿爾法策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只有1%,請問兩位王總你們是如何戰勝深度貼水取得絕對收益的?

王瀟航:我們去年管理規模在10個億左右,平均收益約23%,最好的產品是23.86%,周度最大回撤是0.7%,日最大回撤是0.4%。大家會問,深度貼水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的業績。我那時候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不是貼水造成了這個市場就一定難做,我研究了很久,發現並不是。去年我們做到這樣最主要原因是在資料庫的領先,我和一些同行也交流過,可能我們的資料庫會稍微大一點,方法論而言大家都是從多因數的角度出發,我們更多時間是因數的構建,因數有效性檢驗,對α基金來說應該是更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大家現在都說貼水小了就做得好,貼水大了做不好,不是的,應該更理性思考這些問題,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王琛:我們這邊的體系是偏統計套利和量價相關的因數,因數庫的數量也是比較多的,去年負基差環境之下,我們因數庫中收益最高的因數在那個時間點回報率更高一些,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更有信心和更有動力去戰勝負基差,這種環境下你的α強也是可以背著基差做超額收益的,並不矛盾,主要還是這方面。

因諾資產總裁,徐書楠先生

5、主持人章寅:2016年的11月之後我們看到很多程式化的CTA基金都在虧損,甚至有的基金在年底最後1個月把全年的收益都回吐出去,請問徐總、馬總,造成程式化CTA基金這麼大回撤的原因是什麼?未來這些現象還會出現嗎?應該如何應對?

徐書楠:我們公司是以混合策略產品線為主打的產品線來推廣的,所以CTA這種策略類型在我們策略中是一種配置,我先談談我們公司CTA策略的情況:我們公司做CTA是混合策略的一種配置,它裡面有偏趨勢的,也有偏套利的,趨勢裡面也有短中長不同週期的趨勢類策略,套利策略當中也有不同類型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在去年年底這個時間點表現是有區別的,如果統一看CTA的基金是不是在一個時間點會有一個同步的表現,這個其實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CTA策略本身是有很多種不同做法的,不同的做法可能他們的相關性非常低,甚至是負相關的,所以一種行情可能對某一些策略不太好,一些基金在回撤,但可能另外一些基金就在盈利。根據我本人的判斷,像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初這樣的行情,中長期趨勢策略會產生比較大的回撤。因為這個市場在大趨勢的行情下出現了非常大的反轉,比如從去年的雙十一開始商品期貨有一個暴跌,整個12月都是下跌行情,今年1月份的行情是漲跌跤互的,這樣的行情都是不利於CTA的中長趨勢策略運行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CTA策略都在這個時點有回撤,比如我們的一些CTA套利類策略就是有盈利的。當然,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哪一類策略能夠有好的市場機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們採用的方式,還是多策略配置。我們同時配置趨勢類和套利類的CTA,並且在每一類中都有很多子策略組成,這樣自然能夠組成一個更加穩健的策略組合來。

馬科超:我們做CTA這個細分領域還是比較靠前的,我們有單獨CTA系列的產品,所有系列產品都是30%的資金放在期貨端做保證金,保證金會給產品帶來最大2倍的杠杆。CTA這種大類的策略本身就應該放長時間去看,對於趨勢跟蹤類策略來說,每年有大級別的行情,但無法判斷往上持續性的上漲或者往下持續性的下跌,會發生在每年的哪幾個月份,如果單獨把時間線割開來看,從11月中到現在是在回撤,這個回撤是很正常的,我們系列產品都是3%到5%的回撤。從2016年7月份到9月底,從2015年1月份到3月份都是有很正常的整體低波動率環境造成的CTA低波動率的回撤,這是比較正常。對於投資人來說,CTA策略是需要長線配置的,這樣才能夠享受到每年當中不確定的一個大行情來臨的時候,你要確保還在這個市場裡面,而不是擇時的說預判未來的市場有波動率先贖回,我們認為是不健康的。對於歷史資料的回撤,2007年、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策略都是經過類似那樣情況的黑天鵝事件的測試,包括像2016年的熔斷機制,像2015年的千股跌停的股災以及特朗普上臺黃金白銀的一些外盤的暴動,我們所有的策略一定是經過歷史上無數次黑天鵝事件的測試之後才能使用,我們不認為這一段時間的回撤是屬於在預期範圍之外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情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