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只有 850 萬人口的以色列,何以成為科技創新強國?

上周, 英特爾用 153 億美元拿下了汽車駕駛輔助系統製造商 Mobileye。 與巨額的收購費用相比, 這家成立於 1999 年的公司的以色列血統更加引人注目。

(圖片來自:Naples Herald)

與創新企業紮堆的矽谷相比, 以色列, 這個對中國大部分人來說還略顯神秘的國度, 實際上早已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之國。 雖然全國人口數量還不及中國的一個城市, 但在這個彈丸之地上卻誕生了規模驚人的科技創新產業。

有資料顯示, 目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中, 來自以色列的企業數量位居世界第三。

這片被猶太人視為“應許之地”的土地,

如何成為了科技創新的“聖地”?

先天不足卻成為“第二矽谷”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 有一半以上的國土被廣袤無垠的內蓋夫沙漠所覆蓋。 而在沙漠以外, 高原、山地又占去了大半。

對這個國土資源稀少的國家來說, 儘管地處中東, 但油氣資源卻無法和周邊的土豪國家們相提並論。 直到 2009 年和 2010 年, 以色列才分別在海法以西的地中海區域發現了兩個天然氣氣田。

而 1948 年宣佈獨立的以色列, 在為逃亡多年的猶太人建立家園的同時, 也歷經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敵意與威脅。

人口稀少、國土資源複雜、國際環境惡劣, 這就是擺在以色列人面前的生存環境。

(圖片來自:Wikipedia)

然而就像歷史上歷經數次劫難還是頑強生存下來的猶太人一樣,

以色列依靠對先天環境的適應與改造, 發掘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因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小, 高科技產業成了以色列的選擇。

自建國以來, 以色列一直致力於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 而無論是基礎科學, 還是創新技術, 以色列都有自己的發展之道。 目前, 憑藉在遺傳學、電腦科學、化學等領域的深耕, 已有多達 10 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獲得過諾貝爾獎;而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中, 來自以色列的企業數量也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位居世界第三。

(以色列特拉維夫, 圖片來自:Forbes)

如今的以色列, 不僅在沙漠中開闢出了一片綠洲, 更成為初創企業的搖籃。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即時通訊軟體 ICQ, 就在 1996 年誕生於以色列的 Mirabilis 公司,

那個時候還沒有 QQ、MSN 什麼事兒。 而除了 Mobileye、Viber 等聲名在外的公司之外, 還有無數不知名的初創公司以及蠢蠢欲動的科技創業者們, 他們遍佈於特拉維夫等城市。

在這個人口才 850 萬、國土面積剛過 2 萬平方公里的國家, 目前已經孵化了超過 6000 家初創企業;這些數量眾多、技術領先的初創企業, 自然也吸引了風投機構和跨國公司的注意力。

Google 曾經看上了以色列的網路應用開發商 LabPixies, 後來又把導航應用軟體公司 Waze 招入麾下;三星也曾收購以色列機上盒廠商 Boxee;英特爾對 Mobileye 的收購自不必提, 他們還曾經拿下了以色列 VR 技術公司 Replay;就連以往對以色列市場關注不多的中國企業, 也在近幾年紛紛“西遊”, 對這片熱土進行投資。

(圖片來自:Israel Valley)

資料顯示,

從 2005 年到 2014 年, 平均每年有約 86 家以色列公司被巨頭收購。

而除了瘋狂的買買買之外, 這些科技互聯網巨頭們也看上了以色列本土的發展環境, 紛紛在此開設分部。 就像印度的班加羅爾一樣, 以色列北部城市赫茲利亞也因密集的跨國科技公司大樓, 被人們稱為“小矽谷”。

揚長避短, 以色列人用有限的資源打造了一個科技創新強國。

以色列的不服從

有人曾說, 以色列人就像天生的互聯網產品經理。

對一切事物進行質疑、探究;不囿於等級、階層, 敢於打破常規、與人爭辯;開放、思辨卻又專注, 永不滿足于現有成果, 不斷堅持創新……

這些創新所必備的精神似乎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的共識。 在企業中, 員工可以暢所欲言, 不必擔心自己的看法會“冒犯”上級或者同事;在學校,

永遠保持懷疑和隨時準備辯論成為學生的“權利”, 只要有理有據, 真理也是可以被“挑戰”的;就連在軍隊, 低級士兵也可以向高級軍官發起“挑戰”, 以色列軍隊還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沒有等級觀念的軍隊。

(圖片來自:The Tower)

而這種“對權威的不服從”, 其實早已深深鐫刻在猶太人的思想文化之中。 對他們來說, 就連猶太人的律法都處在不斷的討論、補充、修訂之中, 開放精神就成了他們的信仰。

而以色列的歷史和國情, 更讓它的國民們相信:在危機之中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活下去。 實幹精神因此成了以色列的另一創新要素。

(圖片來自:The Next Web)

在《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的啟示》一書中, 有一個說法是:如果一個以色列男人想要與某個女人約會,他會在當晚就叫她出來;如果一個以色列商人有一個生意上的點子,那他在一周之內就會將它付諸實踐。

不知道這個說法是真是假,但多年的顛沛流離和生存危機確實造就了以色列人,或者說是猶太人不畏懼冒險、活在當下的精神。據說,在現在以色列的創業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連續創業者,哪怕已經賺到了足夠自己下半生生活的資本,還是有很多人選擇繼續創業,哪怕他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翁。

當創新精神成了全民族的共識,以色列成為創新之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色列軍隊:“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360 創始人周鴻禕曾說過:“以色列軍隊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2013 年,他曾經親自去以色列考察。雖然照他的話說,這次考察他成了“宣傳噱頭”,但是真的去了之後,還是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在他看來,文化是創新的土壤,而以色列的現狀剛好印證了這個說法。尤其是在以色列的軍隊中。

(圖片來自:www.alaraby.co.uk)

實行全民兵役制的以色列,為以色列貢獻了眾多創業創新人才。上個世紀 70 年代,來自希伯來大學的兩位科學家提出了“Talpiot(塔樓)”計畫。被選入計畫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以色列科技界的重要人物。

在這個超級精英培養計畫中,他們將每年從全國頂尖高中生的 2% 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長達 41 個月的訓練。一旦入選,這些士兵需要簽署延長 6 年兵役的協定;而在進入培養計畫之後,這些兵士除了最基本的軍事基礎訓練之外,還被要求加強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學習,以領悟“軍隊和科技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這樣的結果就是,以色列軍隊不只戰鬥力強,創新和應變能力也很強。周鴻禕在博客中寫到,一個以色列投資人在當飛行員的過程中為了躲避導彈,發明了回字形的繞行方式,這個小發明讓他在參戰時成功地撿回了一條命。

處在阿拉伯“宿敵”包圍之中的以色列,也因嚴酷的外在生存環境而不斷加大對國防科技的研發和投入,軍事科技產業也因此成為以色列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研發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

如今,由以色列本國研製生產的無人機、預警機、航空電子設備等裝備,性能已經位居世界先進水準,甚至已經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歐美發達國家。這些軍工產業的產品和人才,大部分還會被用來反哺民用,進一步推動了高科技產業的進步。

內外皆給力的政府

在以色列的科技創新發展史中,曾經歷了兩次科技創業熱潮:一次是 1990 年中期到 2000 年;另一次始於 2005 年。在這兩波創業熱潮的背後,都有政府推動的影子。

1993 年,以色列政府推出名為“YOZMA”的計畫。如果一家科技公司獲得了國際風險資本投資,政府將為其提供 1:1 的配對資金支持。這個計畫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以色列中小企業的崛起,短短幾年間,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就從 100 家增長到了 800 家。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2000 年之後,以色列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互聯網發展停滯期,政府為了鼓勵創業,推行了新的孵化器計畫,每年會在全國甄選出來的 20 個孵化器機構內對 100 個項目進行投資。經過這輪“刺激”,到了 2005 年,以色列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創業熱潮。

不僅如此,以色列政府還在海法、赫茲利亞等地開設高新科技園區,為首席科學家和研究項目提供科研經費,每年還開辦很多圓桌會議,吸引外商投資和合作。

而除了鼓勵國內的創新創業,以色列政府還親自到海外給國內企業“拉外援”。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圖片來自:Forbes)

今年 2 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會面,結束了和奧巴馬政府長達 8 年的緊張關係期。作為以色列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以色列的國家經濟發展,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軍事外交政策,給以色列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

比如說特朗普要在墨西哥邊境修的那堵牆,就讓傳說中要為這個項目提供感測器和指揮控制系統技術支援的 Magal 公司股票大漲;特朗普要增加國防支出和軍事預算,這對大型無人機和頭盔系統供應商 Elbit 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以色列中央銀行行長 Karnit Flug 曾指出:

作為一個開放的小經濟體,我們非常依賴於我們的主要貿易合作夥伴,美國就是其中一個。

(圖片來自:Truthdig)

與美國的“緊密”關係,確實在以色列的科技產業發展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美國政府不限制以色列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以色列本國的科技產品得以以免稅的優勢對外出口,再加上政府的政策補貼,很多跨國科技公司會選擇在以色列設立分公司。

不過以色列政府也深知“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尤其是對他們這樣依賴進出口貿易的小國來說,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一邊盡力保持與美國的“蜜月期”,另一邊還要去多抱幾條大腿。

3 月 20 日,內塔尼亞胡率領 5 名部長級高管,以及約 90 名以色列各領域商界人士,組成了“以色列史上最大商務代表團”出訪中國。在建交 25 周年之際,中以宣佈正式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未來雙方將不斷深化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

(圖片來自:中國政府網)

對以色列來說,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是以色列在全球的第三大交易夥伴,近年來又在互聯網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進步,毫無疑問是最值得期待的戰略合作夥伴之一。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在與內塔尼亞胡的會面中表示:

以色列有技術,而中國有非常多的資料作基礎。如果我們可以將兩者結合,就能夠創造奇跡。

以色列政府的努力沒有白費,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給以色列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這次要共同發表創新合作夥伴關係的聲明,同時加快建立一條合作的綠色通道,中方歡迎更多以色列技術產品進入中國。”

以色列難出大公司?

在以色列的科技界,有這麼一個現象,他們更擅長於孵化中小型初創企業,卻常常在培育大公司方面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以色列知名風險投資人 Jon Medved 就曾經表示,“我自己創辦或者幫助創辦過 60 多家公司,規模都在千萬或上億美元,從未達到十億美元。”

在以色列風投機構 Startup East 創始人 Amos Avner 看來,相比于中國的創業公司,以色列的創業公司更偏保守,他們很多人創業就是為了將來公司能夠出售、賣個好價錢,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熬到獨立上市。

(圖片來自:Yeshiva University Blogs)

850 萬人口,卻孕育了多達 6000 家科技創新企業,以色列的創業奇跡在令世人感到驚豔的同時,卻也無法掩蓋繁榮之下的問題。

的確,對於地處局勢複雜區域、本國資源貧乏的以色列來說,體量小的中小型創業公司的成長風險更小。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這些創業公司是不夠的。

以色列經濟與產業部長艾裡·科恩曾在今年 2 月份提出:

我們的目標是在 8 年內成為全球第 15 大經濟體。

在他看來,雖然很多以色列人在呼籲政府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教育、文化、健康和社會福利等事業上,但是目前更重要的是先吸引投資,拉動整個經濟的成長。

於是我們看到了馬不停蹄在世界各地奔走的以色列政府,對他們來說,小國的成長之道,與借力密不可分。而一個國家真正的經濟繁榮,也離不開大型公司、支柱產業的形成。

(圖片來自:The Next Web)

歷史上的猶太人,幾經迫害和欺侮,卻依靠他們特有的智慧在叢林法則為王的世界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智慧,曾經表現在善於經商上,如今又因為科技創新而重放光輝。

以色列國父大衛·本·古裡安曾在 1947 年發表的戰爭檄文中說道:

我們必須承擔艱巨的任務——讓那些相信自己擁有某些事物的人徹底擺脫對未來的疑懼。事實上,他們一無所有,他們有的是善意和被隱藏的能力,但是他們必須知道:要學會自己去鋪路。

“一無所有”賜予了他們追求“有”的無限可能與動力。因此與其說他們天生聰慧,不如說是後天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善於揚長避短,發掘自己的潛力。科技強國以色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地方。

題圖來自:The Huffington Post

有一個說法是:如果一個以色列男人想要與某個女人約會,他會在當晚就叫她出來;如果一個以色列商人有一個生意上的點子,那他在一周之內就會將它付諸實踐。

不知道這個說法是真是假,但多年的顛沛流離和生存危機確實造就了以色列人,或者說是猶太人不畏懼冒險、活在當下的精神。據說,在現在以色列的創業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連續創業者,哪怕已經賺到了足夠自己下半生生活的資本,還是有很多人選擇繼續創業,哪怕他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翁。

當創新精神成了全民族的共識,以色列成為創新之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色列軍隊:“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360 創始人周鴻禕曾說過:“以色列軍隊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2013 年,他曾經親自去以色列考察。雖然照他的話說,這次考察他成了“宣傳噱頭”,但是真的去了之後,還是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在他看來,文化是創新的土壤,而以色列的現狀剛好印證了這個說法。尤其是在以色列的軍隊中。

(圖片來自:www.alaraby.co.uk)

實行全民兵役制的以色列,為以色列貢獻了眾多創業創新人才。上個世紀 70 年代,來自希伯來大學的兩位科學家提出了“Talpiot(塔樓)”計畫。被選入計畫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以色列科技界的重要人物。

在這個超級精英培養計畫中,他們將每年從全國頂尖高中生的 2% 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長達 41 個月的訓練。一旦入選,這些士兵需要簽署延長 6 年兵役的協定;而在進入培養計畫之後,這些兵士除了最基本的軍事基礎訓練之外,還被要求加強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學習,以領悟“軍隊和科技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這樣的結果就是,以色列軍隊不只戰鬥力強,創新和應變能力也很強。周鴻禕在博客中寫到,一個以色列投資人在當飛行員的過程中為了躲避導彈,發明了回字形的繞行方式,這個小發明讓他在參戰時成功地撿回了一條命。

處在阿拉伯“宿敵”包圍之中的以色列,也因嚴酷的外在生存環境而不斷加大對國防科技的研發和投入,軍事科技產業也因此成為以色列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研發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

如今,由以色列本國研製生產的無人機、預警機、航空電子設備等裝備,性能已經位居世界先進水準,甚至已經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歐美發達國家。這些軍工產業的產品和人才,大部分還會被用來反哺民用,進一步推動了高科技產業的進步。

內外皆給力的政府

在以色列的科技創新發展史中,曾經歷了兩次科技創業熱潮:一次是 1990 年中期到 2000 年;另一次始於 2005 年。在這兩波創業熱潮的背後,都有政府推動的影子。

1993 年,以色列政府推出名為“YOZMA”的計畫。如果一家科技公司獲得了國際風險資本投資,政府將為其提供 1:1 的配對資金支持。這個計畫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以色列中小企業的崛起,短短幾年間,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就從 100 家增長到了 800 家。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2000 年之後,以色列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互聯網發展停滯期,政府為了鼓勵創業,推行了新的孵化器計畫,每年會在全國甄選出來的 20 個孵化器機構內對 100 個項目進行投資。經過這輪“刺激”,到了 2005 年,以色列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創業熱潮。

不僅如此,以色列政府還在海法、赫茲利亞等地開設高新科技園區,為首席科學家和研究項目提供科研經費,每年還開辦很多圓桌會議,吸引外商投資和合作。

而除了鼓勵國內的創新創業,以色列政府還親自到海外給國內企業“拉外援”。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圖片來自:Forbes)

今年 2 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會面,結束了和奧巴馬政府長達 8 年的緊張關係期。作為以色列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以色列的國家經濟發展,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軍事外交政策,給以色列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

比如說特朗普要在墨西哥邊境修的那堵牆,就讓傳說中要為這個項目提供感測器和指揮控制系統技術支援的 Magal 公司股票大漲;特朗普要增加國防支出和軍事預算,這對大型無人機和頭盔系統供應商 Elbit 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以色列中央銀行行長 Karnit Flug 曾指出:

作為一個開放的小經濟體,我們非常依賴於我們的主要貿易合作夥伴,美國就是其中一個。

(圖片來自:Truthdig)

與美國的“緊密”關係,確實在以色列的科技產業發展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美國政府不限制以色列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以色列本國的科技產品得以以免稅的優勢對外出口,再加上政府的政策補貼,很多跨國科技公司會選擇在以色列設立分公司。

不過以色列政府也深知“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尤其是對他們這樣依賴進出口貿易的小國來說,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一邊盡力保持與美國的“蜜月期”,另一邊還要去多抱幾條大腿。

3 月 20 日,內塔尼亞胡率領 5 名部長級高管,以及約 90 名以色列各領域商界人士,組成了“以色列史上最大商務代表團”出訪中國。在建交 25 周年之際,中以宣佈正式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未來雙方將不斷深化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

(圖片來自:中國政府網)

對以色列來說,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是以色列在全球的第三大交易夥伴,近年來又在互聯網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進步,毫無疑問是最值得期待的戰略合作夥伴之一。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在與內塔尼亞胡的會面中表示:

以色列有技術,而中國有非常多的資料作基礎。如果我們可以將兩者結合,就能夠創造奇跡。

以色列政府的努力沒有白費,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給以色列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這次要共同發表創新合作夥伴關係的聲明,同時加快建立一條合作的綠色通道,中方歡迎更多以色列技術產品進入中國。”

以色列難出大公司?

在以色列的科技界,有這麼一個現象,他們更擅長於孵化中小型初創企業,卻常常在培育大公司方面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以色列知名風險投資人 Jon Medved 就曾經表示,“我自己創辦或者幫助創辦過 60 多家公司,規模都在千萬或上億美元,從未達到十億美元。”

在以色列風投機構 Startup East 創始人 Amos Avner 看來,相比于中國的創業公司,以色列的創業公司更偏保守,他們很多人創業就是為了將來公司能夠出售、賣個好價錢,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熬到獨立上市。

(圖片來自:Yeshiva University Blogs)

850 萬人口,卻孕育了多達 6000 家科技創新企業,以色列的創業奇跡在令世人感到驚豔的同時,卻也無法掩蓋繁榮之下的問題。

的確,對於地處局勢複雜區域、本國資源貧乏的以色列來說,體量小的中小型創業公司的成長風險更小。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這些創業公司是不夠的。

以色列經濟與產業部長艾裡·科恩曾在今年 2 月份提出:

我們的目標是在 8 年內成為全球第 15 大經濟體。

在他看來,雖然很多以色列人在呼籲政府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教育、文化、健康和社會福利等事業上,但是目前更重要的是先吸引投資,拉動整個經濟的成長。

於是我們看到了馬不停蹄在世界各地奔走的以色列政府,對他們來說,小國的成長之道,與借力密不可分。而一個國家真正的經濟繁榮,也離不開大型公司、支柱產業的形成。

(圖片來自:The Next Web)

歷史上的猶太人,幾經迫害和欺侮,卻依靠他們特有的智慧在叢林法則為王的世界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智慧,曾經表現在善於經商上,如今又因為科技創新而重放光輝。

以色列國父大衛·本·古裡安曾在 1947 年發表的戰爭檄文中說道:

我們必須承擔艱巨的任務——讓那些相信自己擁有某些事物的人徹底擺脫對未來的疑懼。事實上,他們一無所有,他們有的是善意和被隱藏的能力,但是他們必須知道:要學會自己去鋪路。

“一無所有”賜予了他們追求“有”的無限可能與動力。因此與其說他們天生聰慧,不如說是後天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善於揚長避短,發掘自己的潛力。科技強國以色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地方。

題圖來自:The Huffington Pos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