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拳法怎麼分內外?兼論道門煉形

拳法怎麼分的內外啊?這篇存在我的知乎草稿箱快兩年了。 ^_^。 終於有個人少的地方, 可以慢慢聊聊這個問題啦。

內家者, 語出明末清初黃宗羲先生寫給兒子武術老師王征南的墓誌銘。 收錄在這位儒家朴學先驅的《南雷文集》裡。 後來因其名聲以及清代武學的流變, 內家拳的說法轉為流行。 最流行的時候在民國。 要想分辨內外, 就得先考察下黃先生的學術語言背景。 這個看似扯得太遠, 實則是破迷之捷徑。

眾所周知, 清代學術對於宋明理學是批判的態度, 而所重者是漢代經學, 樸學可以看做是對宋明理學的反動。

當然他們的經學其實也是變種的經學, 這個姑且不論, 但最起碼這位朴學大師極擅考據, 儒學功底, 經史子集的功底遠超常人。 尤其是史學功底幾乎是冠絕一時。 對文字意義的來源用途把握必然精到。 他用內家以褒揚王氏之拳, 實際上是對漢代經學的內外概念的引申。 這種不見得是刻意的應用, 主要來源其人的學問修養的厚積薄發。 這才是核心。 弄明白這個, 就知道他說的內家是什麼。 是在什麼語境下的內家。 我們來看原文:

“所謂內家者, 以靜制動, 犯者應手即撲”。

”所謂內家者“:說明內家這詞未必是黃先生發明, 在他之前或許就有類似的說法。 但他用此詞, 必然有其解釋, 這符合他作為儒家朴學大師的職能,

儒家原本就有釋義之功。

經學有一種經典表達方式, 就是說一半, 另一半不做贅言, 所言其表者, 僅以如實, 不作其它推測斷語。 這是種德行。 其內裡本質卻不明言, 因為達者自知, 黃先生自己不練, 則不做推測之言, 止於描述, 是君子之風, 史家之德。 原文“以靜制動, 犯者應手即撲”說了王氏拳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但怎麼做到這點, 恰恰是沒說的實質。 表裡如一, 則明其內裡實質。 此謂之誠。 故能以表言裡, 以明顯幽。 但真的沒說嘛?其實不然。 黃先生看到了王氏拳法的表像, 也描繪出最主要的外在技擊特點, 但著重撚出所謂內家者, 後面又內外對舉, 明顯在借用漢學的內外概念來點明這種技擊背後的意義。

內外是個相對的概念,

不是單說兩者互為內外, 而是與誰比之為內, 內外的用法在漢唐文本中早已有之。 與內家外家之意是同出一源的。 今此, 借之以管窺其精。

最遲漢代起, 就有《韓詩內傳》, 《漢武內傳》等等。 內傳成為是文學上描述經典或者傳記主人更多細節, 不為人知的傳記。 不少成為緯學神話之說的一種, 但這是現代的看法。 我們並不完全作此觀點。 這種分法, 不光在傳記中, 其實淮南子, 莊子都分內外。 為啥?未必是學者們說的門人弟子之說。 因為淮南子本身就是集成類書。 而是靠內容分的。

道教實際上繼承這個傳統, 各種祖師的內傳很多啦, 《太元真人東鄉司命茅君內傳》《南嶽夫人內傳》《清虛真人王君內傳》《極左仙公葛君內傳》等等不一一細舉。

不過其大體未出漢代經緯之學的框架。 都是虛構神化嗎?未必。 內傳在我們眼裡往往是入門之士才可以知道的精微細節。 裡面乾貨幽隱但極多。 我有時會叫學生們參讀一些這類內傳了。 黃先生乃飽學大儒。 拈來這個內字以褒王氏拳法之精, 恰恰表達了這個意思。

以靜制動, 後發先至, 是現象。 那本質是什麼?處中制外, 不疾而速。 四兩撥千斤。 這些內家拳的特點, 又是因為什麼?其氣之功也。 依然是氣學視角下的問題。 這需要深入參修才可以明白。 原來這些確實可以叫氣功, 但被這些民國以來的武術家和開放以後的氣功大潮洗禮過, 我們明確發現他們練的氣和我們原來所謂的氣不是一回事了。 也就是氣的定義被置換矮化了。

這個若不是有著傳承, 真的會被迷惑。 因為體感這種東西, 意識上的造作很難說的。

這種流俗置換之事在歷史很常見, 比如漢末經緯之亂, 導致巫鬼橫行, 淫祀遍地。 比如說禪宗置換了性字之義等等。 自盧生見性之說流傳開始, 性命之學亂也, 理學重新面對這個亂局的再出發, 要統攝佛老, 但仍有不足。 後世宋元丹道以此為基, 自然不同。 流俗必假, 千古不易。 這也是道門保守的一個原因。 降本流末的趨勢是個朝著懸崖狂奔的馬車, 這種趨勢很強大, 我們就是這個馬車上的韁繩。 但這時韁繩的力氣不如馬的大, 所以與其扯斷了, 不如留好韁繩以備後用。 待到需要時還能用用也不錯。 ^_^。 崖後還是山。 作親民不用毀了善人之寶啊。

言歸正傳,拳法上的內家外家之分,確實是後世人為劃分出來的。自古未有,不出三四百年歷史。也就是明清文人好佛道,提倡三教合一導致修道庸俗化後出現的一種新的現象,而到了清朝,基本是鏢師武行流行後的一種說法,說老實話,道教在明朝之前從沒有這類說法。那麼既然有了,也無所謂,其實未必是對立的。一開始表達的意思就是上文所說內外的意思,內傳和外傳是對立嗎?當然不是。總有人說拳法不分內外,此言不差。但沒有說透。原來武藝技擊不這麼講確實是真的。我們道士原來根本不講什麼內家外家拳,宋元之前,武當三豐祖師之前難道就沒有道士練武嗎?內家拳沒有發明,練得難道就是外家嗎?記載早期修道練武的文字記錄不多,因為武難以言說,卻以身傳。但最起碼《抱樸子自敘》明確記載葛先生習練騎射、刀楯、雙戟、七尺杖術等等武藝,輔以禁氣。還射死倆馬賊,伏波將軍是也。而茅山上清宗師貞白先生,也被認作是少習騎射武藝。又極擅鑄劍。自鑄十三口神劍的記載是非常明確的。鐘離先生乃漢將軍。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早期道門修煉者,確有修習武藝之事。不敢說人人皆習,但入山獨居,總要些防身功夫也是常理。修行于身才是道門修行之精華。所以對於身體的鍛煉的要求絕對不會少。從導引到拳法再到騎射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修身之術。那這些被記載得道先輩的技擊武藝都是外家嗎?當然不是,任何技藝,精益求精,都會成為內家。這才自古所傳內家之要,也是本文之重點。後代發明內家者,是另外一種思路。追求現象單獨開闢出一種技擊的思路,才是現在所謂內家拳之實。但這不是我們道門修行的方式。單純追求技擊效果,在養生上面就會有偏頗,對於丹道來說,確實有幫助,但不是真的乾貨。那種內家拳和丹道之間的認識是清朝清末之觀點。因為那個時候修道的重心和以前不同了。後來在世俗國術大流行之後就更加不同了。然後才有甚囂塵上之內家三拳。但有多大幾率能練到我們要求的入門地步,真的說不好。我前一陣子又和一位早就相識練某拳的朋友聊天,他也明確覺出來並不合適。所以我才把這篇本來不打算發出來的老文翻出來,也算盡盡心意吧。

以此論之,內外之意昭然若揭。清末以來所言內家拳對於古時道士來說就是外家也說不定。真能明白這點,丹道或者修道才有望,否則一直就是一個癡迷於勁力”氣功“或者技擊效果的狀態。些許板結之濁氣頂在肚子裡,以為丹者多了去了。各種吹噓表像多也,但最後和原來古人成就相差何其遠也。然後就會臆測古人之說,以淺薄雜亂之說亂其本。關鍵就在於他們不知返本還源,拿著後出,後來被置換的東西會衡量先代之經文。一點沒有唯物主義歷史觀啦,哈哈哈。那自然是以粗比精,岔路紛出。

練武本是修道入門最合適的一種鍛煉方式。但現在看來反倒成了絆腳石。不難在練武,而難在不執於江湖說法。不迷於技擊技巧上才是道門之才,然後入了門,再精研技擊之道才摸得到以武入道的門邊。技擊其實對於修道很有好處,而內家拳本身是從這條路上引申出來,但關鍵沒有基礎就為了現象開始的清末內家拳已經走偏了。而我們從來都不敢說自己以武入道,因為不夠格,就是借用拳法等等輔助奠基而已。這是我們和江湖武術人士的最大區別。每每看到什麼XX山輕功武術之類的東西,就只有苦笑。很多東西我們都清楚並非是道門傳統修行方式,而是民間武術的回流,然後被這些XXX包裝好了再兜售給大眾吧。所以真假難辨,好生紛繁。

自古至今,真正以武入道的屈指可數。後世的這些武術家,基本就是武術家。或許有一兩個沾到丹道的邊上,但也難算的上以武證道。說句實話,連豐祖都不見得是純粹以武入道。別把小說當真了。哎。以武入道的標準遠不是今人可以想像的。所以可以說現在根本沒有這樣的人了。

若是以養氣論內外,原則上沒錯,但外家練筋骨皮,不過也是布氣於其上。仍然是養氣練氣出來的效果。所以單純說外家不養氣,也不對的。或者這樣說,早期所謂內家者,黃先生和黃先生之前,內家提出之前的內家,不是現在這個內家的意思,後面單獨發展出來的內家拳更多是一種對舉之後,忽略外家基礎,直接追求效果的新型武藝。那能練嗎?可以練,作為強身並無大礙,但以此上求丹道,得看具體咋練的啦。我的建議,年輕練外家入手,過了三四十歲轉入內家也是好的,其實真正瞭解拳法源流的人,精研拳法的人都清楚太祖長拳和所謂內家拳的重合率極高。那太祖長拳是外家還是內家?松溪內家拳裡很多招式都是太祖長拳演變過來的。為什麼會變化成另外一種拳法,就是以後要聊的了。

拳法有練養打之不同。對於修道者來說,練養是實,打是名。這是和單純武術家不同的。所以看著那些一推一抖一跟頭的,我們真的不會,也不在意,那種東西有啥用嗎?精氣凝實根本不是那些大師老頭能挪動的。往往都是在相同規則下,學生等等才會出現的現象,然後被被追捧神話而已。追求那種東西成了現在所謂內家拳的目標,那和我們真的大相徑庭,道不同也。所以別攙和了。明明是內養之術,卻追求外在打的效果,其實也不是打,而是一種技巧。那是需要外人看到,需要名氣才會做的事情,本末內外倒置。求名不求實,原本的內家其實就變成了外家了,所以我才說江湖內家拳大師在我們看來基本都是原本意義的外家。^_^。

在我們看來,武術有兩大來源,不光為了技擊而存在,這種實用主義而不求甚解的思潮對於武術的全面霸佔是民國不自信的遺留產物。其實是對武術的矮化。

不是說他們打人技擊的功夫如何,而是他們只是武藝技巧在身上的體現,沒法稱道。僅此而已。所以還是我原來寫的那篇“為什麼國內傳統拳高手不參加國際比賽?如果參加,估計能取得什麼樣的名次?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你學拳為了啥?為了求道,何必癡迷於技擊效果?道家重本,而末自有。不癡迷於技擊效果,不等於廢掉技擊的功能。你若是需要,或者入門之後,有此條件,可以精研之,那和執著於表像,不得門而入是兩回事,一個是專注一個是執著。因為你的志氣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求名達於世,耀武揚威,以此謀生,你求萬古長青。能一樣嘛?

關尹子曰:“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斯意也。各種術類皆如此。

真正能以技擊入道者,必是百戰將軍也。卻非些許江湖炫技之流可比。求道者當醒之,求名求實,本末之別。

最後,看到這裡,內外之別若是還沒看明白,我也沒轍。我也是不得已,這個話題早就該說,但沒辦法直言,所以沖稀了給大家,換個地方寫給大家,就是不希望知乎有些人看到,干擾他們的修習武術^^。不過現在其中一位人生有了真正的轉折也就罷了,另外的應該都不會關注這個號啦。^^。其實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兩字就能說明白。大家猜是哪兩字?^_^

但也必須承認,習武還是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即便就是現在這些內家拳,對於氣血和身體有好處的,本文是為了要修道朋友所寫,目標不一樣的。所以養生大咖不要錯意。而其實太極拳之類的練進去,還是可以慢慢接觸到我們的邊沿,這也是真的。所以倒也不用荒廢,該練啥就還練啥吧。^_^

言歸正傳,拳法上的內家外家之分,確實是後世人為劃分出來的。自古未有,不出三四百年歷史。也就是明清文人好佛道,提倡三教合一導致修道庸俗化後出現的一種新的現象,而到了清朝,基本是鏢師武行流行後的一種說法,說老實話,道教在明朝之前從沒有這類說法。那麼既然有了,也無所謂,其實未必是對立的。一開始表達的意思就是上文所說內外的意思,內傳和外傳是對立嗎?當然不是。總有人說拳法不分內外,此言不差。但沒有說透。原來武藝技擊不這麼講確實是真的。我們道士原來根本不講什麼內家外家拳,宋元之前,武當三豐祖師之前難道就沒有道士練武嗎?內家拳沒有發明,練得難道就是外家嗎?記載早期修道練武的文字記錄不多,因為武難以言說,卻以身傳。但最起碼《抱樸子自敘》明確記載葛先生習練騎射、刀楯、雙戟、七尺杖術等等武藝,輔以禁氣。還射死倆馬賊,伏波將軍是也。而茅山上清宗師貞白先生,也被認作是少習騎射武藝。又極擅鑄劍。自鑄十三口神劍的記載是非常明確的。鐘離先生乃漢將軍。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早期道門修煉者,確有修習武藝之事。不敢說人人皆習,但入山獨居,總要些防身功夫也是常理。修行于身才是道門修行之精華。所以對於身體的鍛煉的要求絕對不會少。從導引到拳法再到騎射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修身之術。那這些被記載得道先輩的技擊武藝都是外家嗎?當然不是,任何技藝,精益求精,都會成為內家。這才自古所傳內家之要,也是本文之重點。後代發明內家者,是另外一種思路。追求現象單獨開闢出一種技擊的思路,才是現在所謂內家拳之實。但這不是我們道門修行的方式。單純追求技擊效果,在養生上面就會有偏頗,對於丹道來說,確實有幫助,但不是真的乾貨。那種內家拳和丹道之間的認識是清朝清末之觀點。因為那個時候修道的重心和以前不同了。後來在世俗國術大流行之後就更加不同了。然後才有甚囂塵上之內家三拳。但有多大幾率能練到我們要求的入門地步,真的說不好。我前一陣子又和一位早就相識練某拳的朋友聊天,他也明確覺出來並不合適。所以我才把這篇本來不打算發出來的老文翻出來,也算盡盡心意吧。

以此論之,內外之意昭然若揭。清末以來所言內家拳對於古時道士來說就是外家也說不定。真能明白這點,丹道或者修道才有望,否則一直就是一個癡迷於勁力”氣功“或者技擊效果的狀態。些許板結之濁氣頂在肚子裡,以為丹者多了去了。各種吹噓表像多也,但最後和原來古人成就相差何其遠也。然後就會臆測古人之說,以淺薄雜亂之說亂其本。關鍵就在於他們不知返本還源,拿著後出,後來被置換的東西會衡量先代之經文。一點沒有唯物主義歷史觀啦,哈哈哈。那自然是以粗比精,岔路紛出。

練武本是修道入門最合適的一種鍛煉方式。但現在看來反倒成了絆腳石。不難在練武,而難在不執於江湖說法。不迷於技擊技巧上才是道門之才,然後入了門,再精研技擊之道才摸得到以武入道的門邊。技擊其實對於修道很有好處,而內家拳本身是從這條路上引申出來,但關鍵沒有基礎就為了現象開始的清末內家拳已經走偏了。而我們從來都不敢說自己以武入道,因為不夠格,就是借用拳法等等輔助奠基而已。這是我們和江湖武術人士的最大區別。每每看到什麼XX山輕功武術之類的東西,就只有苦笑。很多東西我們都清楚並非是道門傳統修行方式,而是民間武術的回流,然後被這些XXX包裝好了再兜售給大眾吧。所以真假難辨,好生紛繁。

自古至今,真正以武入道的屈指可數。後世的這些武術家,基本就是武術家。或許有一兩個沾到丹道的邊上,但也難算的上以武證道。說句實話,連豐祖都不見得是純粹以武入道。別把小說當真了。哎。以武入道的標準遠不是今人可以想像的。所以可以說現在根本沒有這樣的人了。

若是以養氣論內外,原則上沒錯,但外家練筋骨皮,不過也是布氣於其上。仍然是養氣練氣出來的效果。所以單純說外家不養氣,也不對的。或者這樣說,早期所謂內家者,黃先生和黃先生之前,內家提出之前的內家,不是現在這個內家的意思,後面單獨發展出來的內家拳更多是一種對舉之後,忽略外家基礎,直接追求效果的新型武藝。那能練嗎?可以練,作為強身並無大礙,但以此上求丹道,得看具體咋練的啦。我的建議,年輕練外家入手,過了三四十歲轉入內家也是好的,其實真正瞭解拳法源流的人,精研拳法的人都清楚太祖長拳和所謂內家拳的重合率極高。那太祖長拳是外家還是內家?松溪內家拳裡很多招式都是太祖長拳演變過來的。為什麼會變化成另外一種拳法,就是以後要聊的了。

拳法有練養打之不同。對於修道者來說,練養是實,打是名。這是和單純武術家不同的。所以看著那些一推一抖一跟頭的,我們真的不會,也不在意,那種東西有啥用嗎?精氣凝實根本不是那些大師老頭能挪動的。往往都是在相同規則下,學生等等才會出現的現象,然後被被追捧神話而已。追求那種東西成了現在所謂內家拳的目標,那和我們真的大相徑庭,道不同也。所以別攙和了。明明是內養之術,卻追求外在打的效果,其實也不是打,而是一種技巧。那是需要外人看到,需要名氣才會做的事情,本末內外倒置。求名不求實,原本的內家其實就變成了外家了,所以我才說江湖內家拳大師在我們看來基本都是原本意義的外家。^_^。

在我們看來,武術有兩大來源,不光為了技擊而存在,這種實用主義而不求甚解的思潮對於武術的全面霸佔是民國不自信的遺留產物。其實是對武術的矮化。

不是說他們打人技擊的功夫如何,而是他們只是武藝技巧在身上的體現,沒法稱道。僅此而已。所以還是我原來寫的那篇“為什麼國內傳統拳高手不參加國際比賽?如果參加,估計能取得什麼樣的名次?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你學拳為了啥?為了求道,何必癡迷於技擊效果?道家重本,而末自有。不癡迷於技擊效果,不等於廢掉技擊的功能。你若是需要,或者入門之後,有此條件,可以精研之,那和執著於表像,不得門而入是兩回事,一個是專注一個是執著。因為你的志氣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求名達於世,耀武揚威,以此謀生,你求萬古長青。能一樣嘛?

關尹子曰:“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斯意也。各種術類皆如此。

真正能以技擊入道者,必是百戰將軍也。卻非些許江湖炫技之流可比。求道者當醒之,求名求實,本末之別。

最後,看到這裡,內外之別若是還沒看明白,我也沒轍。我也是不得已,這個話題早就該說,但沒辦法直言,所以沖稀了給大家,換個地方寫給大家,就是不希望知乎有些人看到,干擾他們的修習武術^^。不過現在其中一位人生有了真正的轉折也就罷了,另外的應該都不會關注這個號啦。^^。其實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兩字就能說明白。大家猜是哪兩字?^_^

但也必須承認,習武還是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即便就是現在這些內家拳,對於氣血和身體有好處的,本文是為了要修道朋友所寫,目標不一樣的。所以養生大咖不要錯意。而其實太極拳之類的練進去,還是可以慢慢接觸到我們的邊沿,這也是真的。所以倒也不用荒廢,該練啥就還練啥吧。^_^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