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你知道外匯儲備多少最合適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德國和日本當年是如何做的。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 日本產生了大量貿易順差, 帶來外匯儲備快速增長, 日元升值壓力不斷增強。

而當時日本財政赤字已較高, 無法通過財政政策實現貿易均衡, 日本央行試圖通過低利率政策來改善國際收支, 但這導致資本大量湧入, 國內資產價格泡沫積聚。 與此同時, 當時的日本政府採取的措施不是積極向外疏導日元, 而是設法擋住美元入境和向外輸出美元, 使得日元在國際上的供應量偏少, 最終未能壓制住日元升值的趨勢, 而《廣場協議》則成了壓垮日本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臨相同情況, 德國則是將其長期累積下來的大量外匯儲備作為平准基金, 用來調節馬克匯率, 同時積極通過資本帳戶逆差向外輸出馬克, 使得馬克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供給大幅度增加, 迅速成為國際硬通貨。

日元和馬克的國際化進程表明, 外匯儲備應在保持穩定收益、幣種和投資方式多元化的前提下, 來支持本幣國際化。 使用部分外匯儲備來進行資本輸出和對外投資有利於外匯儲備投資多元化並提高投資收益, 但應將規模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 不宜將過多外匯儲備用於此類投資, 因為安全性和流動性是外匯儲備管理的最根本原則, 其次才是收益。 目前, 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看似不少, 但在M2/GDP已經很高的情況下, 從保持匯率穩定、應對跨境資本流動衝擊的角度看, 有必要保持適度充足的外匯儲備規模, 持有充足的流動性資產。 近期“出事”的幾家公司, 如萬達、安邦、復興, 似乎都與對外投資過多有關。 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需要外匯儲備保持適度充足水準。

建立在持續升值預期基礎上的貨幣國際化是不牢固的, 但持續貶值的貨幣也很難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 因此, 人民幣既不能肆意貶值掏空信心, 也不能大幅升值給人以不安全感。 從長期看, 中國經濟外向型發展需要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作為保障。 隨著中國對外經貿交往增多, 對外投資經貿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對外資本輸出也將加快, 對外支付需求會趨勢性上升, 因而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 而隨著中國跨境資金波動率上升, 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維護金融安全所需要的外匯儲備需求也將相應上升。 在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出現分化、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全球資本流動波動加大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的大環境下,

外匯儲備必須有足夠的保有量, 以發揮堅定市場信心的穩定錨作用。

那麼, 究竟多少外匯儲備才算適度?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通常衡量外匯儲備需要考慮包括滿足3-6個月進口額, 以及覆蓋100%的短期外債等。 按照這些標準, 中國似乎維持1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就足夠了。 近年來IMF等機構提出了用外匯儲備與M2比率來衡量外匯儲備充足度的新方法。 其中, 固定匯率國家, 這一比率應維持在10%-20%;浮動匯率國家, 這一比率應維持在5%-10%。 按固定匯率計算, 中國大約需要2.2萬億-4.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但中國已不是完全固定匯率制, 屬於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而且中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匯流出管理, 存款短期內流出10%屬於小概率事件, 外流20%幾乎不可能發生。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 維持2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是適度的。

因此, 外匯儲備少了不行, 多了也不行。 保持適度, 人民幣匯率就會基本穩定, 人民幣國際化才會大踏步前進。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公號:同了個道(moneycreate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