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陳曉晨:中哈共建“一帶一路”,要抓住產能合作這個“魂”

近年來, 中國和哈薩克“一帶一路”合作已經全面鋪開, 進展迅猛, 在各個領域都取得明顯成績。 但是, 在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各種項目紛繁複雜, 千頭萬緒, 有時甚至出現“撞車”現象。 那麼, 究竟應該如何在千頭萬緒中理清頭緒呢?

筆者認為, 中哈“一帶一路”合作應以國際產能合作為統領。 國際產能合作, 指產能供求跨國或者跨地區配置, 以促進合作方經濟提質增效和升級。 中哈兩國在資源稟賦和產業分工上存在極大互補性, 因此產能合作空間巨大, 能夠牽引哈薩克建設國際大通道、加快工業化進程、擴大東向海運需求和打造“數字哈薩克”四大戰略的落實。

中哈產能合作克服“資源病”

在資源稟賦方面, 哈薩克能源資源富集, 被稱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目前哈薩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近50億噸, 位居全球第9位, 石油產量也逐漸升高, 今年或將達到8100萬噸。 石油工業是哈薩克的支柱行業, 石油收入占其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此外, 哈金屬礦藏也十分豐富, 各種有色金屬儲量均列世界前位。

但是, 由於近年來石油、礦產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 哈經濟發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而中國擁有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工業和製造業, 對原料、資源需求巨大, 這使得中哈之間形成優勢互補, 中國對哈薩克具有了天然的吸引力。

不過, 中國與哈薩克進行產能合作不是單向地向哈薩克索要能源資源, 而是利用哈薩克的資源稟賦, 開展深加工, 向下游產業延伸, 為哈薩克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同時也為我國企業增加利潤。

哈薩克經濟的痼疾就是“資源病”, 又稱“荷蘭病”, 指的是資源型經濟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衰落。 由於蘇聯時期留下的產業分工模式, 哈薩克獨立後基本依賴原料出口, 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效益薄弱, 迫切需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

對中國而言, 石油工業、化工產業、基礎設施行業等領域已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 但與此同時, 石油產品、電解鋁和瀝青等行業均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以電解鋁為例, 產能利用率曾降到2011年的70%左右,

出現較為嚴重的過剩。 在近兩年嚴格的調控下, 中國產能利用率有所恢復, 但仍然面臨過剩問題。 此外, 電解鋁對國內發電量的消耗一度達到7.5%, 其中的燃煤電站部分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

與此同時, 哈薩克對電解鋁等產品的需求旺盛, 卻主要依賴進口。 此外, 與中國的火電站不同, 哈薩克的天然氣電站污染相對較輕。 因此, 中哈產能合作有助於將這些中國優勢產業很快轉化為哈薩克的生產能力, 對接其市場需求, 並解決哈薩克國內的就業問題, 推動哈工業化進程。

中哈產能合作落地範例

在兩國政府推動下, 中哈兩國產能合作項目紛紛落地開花。 截至2017年5月, 兩國已經形成270億美元的重點合作專案清單,

有34個專案已經竣工投產, 還有43個項目正在實施, 其中產生了以下幾個範例:

哈薩克第一座, 也是目前唯一一座電解鋁廠——巴甫洛達爾電解鋁廠由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建設。 該廠絕大部分設備採購自中國, 總投資近10億美元, 年產電解鋁25萬噸。

哈薩克規模最大的瀝青廠——阿克套瀝青廠由中國中信集團與哈薩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共同投資, 並於2013年竣工投產。 該廠是哈獨立後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石油加工企業。

中哈產能合作的領域不僅限於有色金屬和石油工業等原料加工產業, 還向工業製成品方向延伸。 例如, 庫斯塔奈江淮汽車專案基地是中哈產能合作的最新成果。 2015年3月, 安徽江淮集團與哈方簽訂汽車產品組裝授權協定,

隨後江淮汽車作為哈本國產品在哈進行組裝銷售。 2016年, 江淮汽車在哈銷售量同比增幅超過500%, 其S3車型榮獲哈“人民品牌”的稱號。

由此可見, 中哈兩國的產能合作目前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中哈產能合作統領“五通”

產能合作作為中哈“一帶一路”合作的“矛頭”, 起到了引領“五通”的重要作用。

從政策溝通方面來講, 產能合作專案的簽批和推進有助於兩國高層對話和互訪, 有利於加快發展政策對接和戰略對接, 保持資訊有效溝通和政策協調, 共同落實雙方對話成果, 增進兩國的友誼和理解。

產能合作項目的實施, 進一步釋放了對於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需求, 促進了設施聯通。

中哈兩國不斷發掘口岸、交通、物流合作潛力,加快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和“雙西公路”項目建設,有力地推動了雙方在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和綠色能源合作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創造了中哈合作的新速度,也將兩國關係提升至新的歷史高度。

同時,中哈兩國也簽署了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備忘錄。2015年8月31日,兩國共簽署鋼鐵、煉油、水電、汽車、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等產能合作33份檔,總金額達到236億美元,很多專案目前都已啟動實施。

現有的中哈產能合作項目極大地促進了中哈互聯互通和貿易便利化。同時雙邊貿易更加平衡,扭轉了常年來中國對哈出口量總是大於進口量的局勢,推動著兩國的經濟發展。

產能合作還促進了中哈資金融通的步伐。為推進各專案落實,中哈致力於提供金融支援,拓展融資管道,探索更加靈活有效的投資和融資模式,擴大雙邊本幣結算,促進金融合作、銀行合作、貨幣合作,推進跨境貿易和投資,提高跨境支付、結算水準。比如日前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哈薩克人民銀行簽署的股權交易協定,就很大程度上開創了中哈金融合作新模式,發揮金融的助力作用,促進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總之,中國與哈薩克的“一帶一路”合作領域多,需要一個“魂”去統領。而我們認為,這個“魂”就是產能合作,能夠有效解決哈薩克產業結構不平衡的問題,消除長久以來的“荷蘭病”,促進就業。

中哈兩國不斷發掘口岸、交通、物流合作潛力,加快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和“雙西公路”項目建設,有力地推動了雙方在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和綠色能源合作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創造了中哈合作的新速度,也將兩國關係提升至新的歷史高度。

同時,中哈兩國也簽署了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備忘錄。2015年8月31日,兩國共簽署鋼鐵、煉油、水電、汽車、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等產能合作33份檔,總金額達到236億美元,很多專案目前都已啟動實施。

現有的中哈產能合作項目極大地促進了中哈互聯互通和貿易便利化。同時雙邊貿易更加平衡,扭轉了常年來中國對哈出口量總是大於進口量的局勢,推動著兩國的經濟發展。

產能合作還促進了中哈資金融通的步伐。為推進各專案落實,中哈致力於提供金融支援,拓展融資管道,探索更加靈活有效的投資和融資模式,擴大雙邊本幣結算,促進金融合作、銀行合作、貨幣合作,推進跨境貿易和投資,提高跨境支付、結算水準。比如日前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哈薩克人民銀行簽署的股權交易協定,就很大程度上開創了中哈金融合作新模式,發揮金融的助力作用,促進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總之,中國與哈薩克的“一帶一路”合作領域多,需要一個“魂”去統領。而我們認為,這個“魂”就是產能合作,能夠有效解決哈薩克產業結構不平衡的問題,消除長久以來的“荷蘭病”,促進就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