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網紅”與影院之間的“秘密”不可不說

“活動”和“活力”在很多時候是同義語, 缺乏“活動”在商業世界等同於缺乏“活力”, 因為活動意味著與市場的溝通。

傳統的院線、影城活動和現今不一樣,

關鍵在於那些影廳和幾百上千個座位, 都是院線、影城自己的地盤, 看得見摸得著。 現如今的院線和影城, 連自家地盤都被互聯網所“籠絡”。 消費者大部分都已成“低頭族”, 院線、影城的活動策劃倘若與低頭按鍵沒有關聯, 再好的創意也找不到市場入口。 創造出這個時代新的活動形式, 廣泛策劃、舉行各種行銷推廣活動, 是當下院線、影城創新的方向。 院線、影城的資源並沒有消失, 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生存”。

在這個被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糾纏的時代, 院線、影城每天產生的大資料流程量無限寶貴。 假設院線、影城能在網上挖掘各種網紅, 讓網紅和影城消費者共同參與各檔期影片上映活動, 推廣效果不就水到渠成了嗎?再假設,

院線和影城如果放開思路“跨界”, 與KTV、親子樂園、書香節等結合, 就能讓院線、影城本身變成網紅, 使自己的名聲在網路間不脛而走, 迅速躥紅。

曾經有人宣導過“互聯網影業公司”, 沒有成功, 因為僅靠貼標籤不可能完成轉換, 必須真正具有互聯網基因。 協力廠商售票公司天生就擁有這樣的基因。 從2014年到2016年, 網上售票用3年時間佔領了80%多的市場份額。 基因創造新物種, 所幸網上售票之外還有大片空白——線下活動。 以O2O方式開展院線、影城與互聯網的聯動, 就可能有“新物種”——新型的影城、院線公司或者是虛擬院線的橫空出世。

這些年震動業界最大的事件離不開“並購”, 這在市場要素時代和資本市場時代都很了不起,

但在創新驅動與反覆運算的時代, “並購”並不代表一切。 單純擁有很多傳統的院線、影城不如為它們創造互聯網基因的生存密碼。 而活動正是檢驗影城、院線生命力的尺規, 是檢驗院線、影城未來的試金石, 是市場創新的風向標。

在過去20年的電影產業起步階段,

傳統院線、影城的各種活動大致有三個特點:其一是院線由一班極富激情的骨幹組成, 他們追求“攻城掠地”的快感, 成為院線和影城市場拓張的急先鋒。 這樣的團隊遍佈全國各地, 每每樂於舉行全國性電影行銷經驗交流會議, 成功案例和好主意很快在全國複製。 其二是院線行銷人員成為市場執牛耳者, 院線、影城因此與影片發行商乃至導演、製片人及製作公司等結成良性合作同盟, 全國上下出現並維持這種產業各端的親密關係達20年, 是中國電影得以高速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三是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主體影響全國的主流媒體, 它們直接參與了中國電影振興的大潮。

這些昨日之輝煌今天恐怕都難以望其項背,

開闢新局面要靠新時代的新人。 也許仍然需要上述三種力量, 其一是院線、影城可依靠的互聯網時代年輕人隊伍, 他們組成具有創造性策劃和落實能力的團隊, 並在全國風起雲湧。 其二是利用當下互聯網媒體的力量。 第三是各類具備時代特質的新型電影的出現。 三者還是昨天的組合, 只是換了元素。

造就今日院線、影城的行銷活動, 要靠新的互聯網人、工具以及事件。 傳統院線、影院中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昨日英雄正在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他們或者要重新學習, 或者必須把激情的血液傳給年輕的一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