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承︱“龍脈”精魂一座城

“龍脈” 精魂一座城

文/ 張國勇 圖/ 李純夫

在清王朝發祥地撫順, 煤精和琥珀雕刻藝術不僅是一門手藝, 一個產業, 更是一個頗具象徵性的地理文化符號。

撫順的煤精琥珀雕刻藝術與百年“煤都”同生共榮, 堪稱這種藝術門類全國的鼻祖, 極高的品質, 原料的唯一性、工藝的獨特性, 讓撫順的煤精琥珀雕刻蜚聲海內外, 並成為“煤都”撫順發展進程中, 歷史、地理、文化最獨特的符號。 2008年, 撫順煤精雕刻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說到煤精琥珀雕刻, 一定要提到撫順的百年老字型大小“雙和興”, “雙和興”是始建於1906年的撫順第一家從事煤精、琥珀雕刻、銷售的老作坊, 撫順琥珀研究所所長、“雙和興”現任掌門范勇先生, 致力於煤精琥珀的文化傳承, 通過他的介紹和精心梳理, 撫順煤精琥珀的文化源流穿越歷史, 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龍脈”精魂 一個王朝遠去的背影

滿族人祖先女真人一直相信自己是龍的子孫, 並相信渾河左右有一條龍脈, 在大地之下蜿蜒護佑族人, 這條龍脈從撫順清永陵啟運山, 經薩爾滸、撫順城、東陵直抵瀋陽故宮。 啟運山是永陵的坐山, 連綿12峰暗喻清王朝將出現12個皇帝……清朝遷都北京後, 把撫順當成“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重地”“禁中之禁”, 為保護“龍脈”, 清王朝統治者以撫順為中心, 西起山海關長城, 東到吉林船廠, 北到開原威遠堡, 南至遼寧鳳城, 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 用43年時間, 在東北大地上構建起綿延1900余裡的柳邊牆。 對應北京“紫禁城”, 這項歷時漫長的浩大工程被稱為“綠禁城”。 儘管清朝統治者為保護龍脈煞費苦心, 但一切好像是歷史安排好了,

種種歷史巧合在1901年後發生:清光緒二十七年, 也就是西元1901年, 內憂外患, 入不敷出的清王朝以一萬兩白銀的捐納批准民族資本家王承堯、翁壽在禁地撫順和“龍脈”上動土挖煤, 十年之後, 延續268年的清王朝也真的因“龍脈”毀損而壽終正寢。

1973年, 瀋陽新樂遺址出土的煤精雕刻製品“耳塘”飾、圓珠等, 經專家鑒定其原料均產自撫順西露天煤礦, 是我國煤精雕刻史上最早的實物。 這一發現, 使煤精雕刻歷史上溯至7000年前。 然而煤玉雕刻藝術真正成為一門工藝, 還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撫順“龍脈”上出產的煤精被稱為“龍骨”, 與煤伴生的煤精琥珀又被稱為龍的魂與魄, 而讓龍靈再生的人, 就是那些掌握煤精琥珀雕刻技藝的藝人們,

而這些傑出的藝人就都出自“雙和興”門下。

“雙合興”創始人之一趙景霖

“雙和興”“煤都” 撫順的不老傳奇

1903年,撫順煤礦從試采轉為正式開採,煤精和琥珀隨著煤炭也被開採出來。這一年,來自河北省深縣趙家村的趙昆生、趙景霖兄弟來到撫順。趙家是木雕世家,清朝末年,經京城一貝勒推薦,趙家應募修建瀋陽故宮鳳凰樓,鳳凰樓修建完工之後,撫順的大戶人家看中了他們的手藝,請他們到撫順經營木雕生意。二人發現煤精琥珀是可雕性較強的工藝品原料,便嘗試進行煤精琥珀雕刻。經過嘗試兄弟倆認為這項生意前景非常好,與另一個木雕藝人張佰孝合作,于1906年成立了撫順第一家從事煤精、琥珀雕刻、銷售的商號“雙和興”,寓意兄弟和睦,和氣生財。生意興隆。“雙和興”門下有學徒20余人,生意遍佈大連、瀋陽、北京、廣州等地,是當時撫順規模最大的煤精琥珀雕刻作坊,三人也成為撫順煤精琥珀雕刻的第一代宗師。

趙氏兄弟招收的20余名學藝弟子,大多數人成為中國煤雕藝術承上啟下的文化傳承人,使得撫順煤雕藝術延續一百多年一直到現在,這其中有劉東坡、郭義、李玉明等代表性煤雕大師。

1909年出生的劉東坡,自幼隨父到撫順謀生,12歲拜趙昆生為師並得到真傳。四年出徒時,這位16歲少年,一改師兄弟只能雕刻煙盒、煙嘴、筆筒、花瓶等小工藝品的創作風格,創作了大型煤雕作品《劉邦斬蛇》,轟動一時。不到20歲,他又根據民間傳說創作了《虎奶霸王》等大型煤雕作品,在題材創新和藝術水準上超越了師父等前輩。可惜的是,《劉邦斬蛇》等大批精美煤雕作品被日本侵略者劫掠到海外,不知所蹤。國破家亡,連年戰亂,這位藝術大師到解放前夕,已經淪落到靠一盤鏊子,攤煎餅為生的地步。

新中國成立後,劉東坡、郭義、李玉明等藝術大師迎來了新生,1954年後,劉東坡等11名藝人在政府幫助下成立了煤精雕刻小組、煤精雕刻合作社、撫順雕刻廠,從這時候開始,煤精雕刻藝術才真正實現了從師徒傳承到社會傳承的飛躍。

劉東坡大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龔振濤

文化傳承 一座城市的精神與榮譽

1958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為了向世人展示撫順煤精的獨特魅力,劉東坡等大師發揮集體智慧,廢寢忘食,用撫順煤精雕刻成直徑高達1米的大型地球儀。撫順煤雕作為最具地方特色藝術品在人民大會堂遼寧廳展出,引起全國轟動,也使得撫順煤雕這一世界罕見的工藝品名揚海內外。

1958年2月13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視察撫順露天礦時,親手把持和觀賞了劉東坡弟子王繼昌等人集體創作的《大肚彌勒佛》等煤雕藝術品。那一年,一代偉人毛澤東有感於煤雕藝術品的精美和撫順西露天礦的恢弘氣勢,欣然題詞:“大鵬扶搖上青天,只瞰煤海半個邊。”

1959年2月,煤精雕刻社、玉石雕刻社、琥珀小組等合併成立撫順特種工藝雕刻廠。由於撫順煤精雕刻有比較深厚的基礎,玉雕與煤雕“兩藝合一”,形成了具有撫順特點的雕刻風格,在全國雕刻界頗有名氣。撫順玉雕馬在上海舉行的大型玉雕評獎會上,與北京雕刻廠創作的精品不分伯仲。在眾多評委反復評議下,撫順玉雕馬以煤雕風格為底蘊並結合玉雕工藝一舉奪魁,成為當時全國工藝美術界的佳話。

隨著劉東坡、王繼昌、馬驫等一大批煤雕藝術大師在全國迅速走紅,他們的作品在全國工藝博覽會上屢屢獲獎,其作品大都被國家或民間收藏。撫順的煤雕作品題材廣泛,雕刻技法精湛,堪稱一絕,尤其雕馬工藝在全國各類雕馬工藝中首屈一指,是撫順的金字招牌。

隨著撫順煤炭資源的逐年枯竭,撫順煤精雕刻藝術曾經走入低谷。在范勇、李曉泉等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在王永剛、龔振濤等煤雕藝術大師的傳承下,撫順煤雕正從低谷走向高峰,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得到了有力的保護,通過培養傳承人和不斷創新讓這門技藝不斷向前發展。

煤精又叫煤玉,古人稱涅石、石墨精,是撫順獨一無二的寶貴特產。隨著煤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全國湧現出遼寧撫順、山西大同、貴州六盤水等不同煤雕流派,追其這些流派的源頭幾乎都與撫順煤雕有關,“雙和興”就是煤精和琥珀雕刻藝術源泉的泉眼。

在撫順6位省級雕刻大師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龔振濤是最年輕的一個,按照撫順“雙和興”傳承譜系,第一代是趙昆生;第二代劉東坡;龔振濤的老師張麗娟是第三代;龔振濤是第四代;他的徒弟秋菊、龔亞楠、邱晨旭等是第五代……

撫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李曉泉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雙和興’從最初的20多個徒弟,傳承和發展到現在,枝枝蔓蔓,大浪淘沙,如果說趙昆生、劉東坡是根系,那麼後來的6位省級藝術大師就是骨幹,想讓撫順煤精琥珀雕刻技藝長盛不衰,枝繁葉茂,還需要更多像範勇這樣的文化園丁修剪灌溉,從長遠的角度加以提高、利用和保護。”

張國勇 《撫順日報》記者、旅行記錄者。曾圍繞中國國土連續徒步一千餘天,首次實現中國人徒步跨越大陸東、西、南、北四個端點。創作《苦曆神州》《藏惑》《區委書記》《浪跡“地球之臍”》《昆侖牧月》《然烏湖》等文學作品。

李純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遼寧攝影家協會會員,曾獲人民攝影報《今日美圖》全國攝影季賽一等獎、《中國攝影家》佳鑫悅攝影大講堂攝影大賽一等獎、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地方類二等獎等獎項,現居撫順。

1903年,撫順煤礦從試采轉為正式開採,煤精和琥珀隨著煤炭也被開採出來。這一年,來自河北省深縣趙家村的趙昆生、趙景霖兄弟來到撫順。趙家是木雕世家,清朝末年,經京城一貝勒推薦,趙家應募修建瀋陽故宮鳳凰樓,鳳凰樓修建完工之後,撫順的大戶人家看中了他們的手藝,請他們到撫順經營木雕生意。二人發現煤精琥珀是可雕性較強的工藝品原料,便嘗試進行煤精琥珀雕刻。經過嘗試兄弟倆認為這項生意前景非常好,與另一個木雕藝人張佰孝合作,于1906年成立了撫順第一家從事煤精、琥珀雕刻、銷售的商號“雙和興”,寓意兄弟和睦,和氣生財。生意興隆。“雙和興”門下有學徒20余人,生意遍佈大連、瀋陽、北京、廣州等地,是當時撫順規模最大的煤精琥珀雕刻作坊,三人也成為撫順煤精琥珀雕刻的第一代宗師。

趙氏兄弟招收的20余名學藝弟子,大多數人成為中國煤雕藝術承上啟下的文化傳承人,使得撫順煤雕藝術延續一百多年一直到現在,這其中有劉東坡、郭義、李玉明等代表性煤雕大師。

1909年出生的劉東坡,自幼隨父到撫順謀生,12歲拜趙昆生為師並得到真傳。四年出徒時,這位16歲少年,一改師兄弟只能雕刻煙盒、煙嘴、筆筒、花瓶等小工藝品的創作風格,創作了大型煤雕作品《劉邦斬蛇》,轟動一時。不到20歲,他又根據民間傳說創作了《虎奶霸王》等大型煤雕作品,在題材創新和藝術水準上超越了師父等前輩。可惜的是,《劉邦斬蛇》等大批精美煤雕作品被日本侵略者劫掠到海外,不知所蹤。國破家亡,連年戰亂,這位藝術大師到解放前夕,已經淪落到靠一盤鏊子,攤煎餅為生的地步。

新中國成立後,劉東坡、郭義、李玉明等藝術大師迎來了新生,1954年後,劉東坡等11名藝人在政府幫助下成立了煤精雕刻小組、煤精雕刻合作社、撫順雕刻廠,從這時候開始,煤精雕刻藝術才真正實現了從師徒傳承到社會傳承的飛躍。

劉東坡大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龔振濤

文化傳承 一座城市的精神與榮譽

1958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為了向世人展示撫順煤精的獨特魅力,劉東坡等大師發揮集體智慧,廢寢忘食,用撫順煤精雕刻成直徑高達1米的大型地球儀。撫順煤雕作為最具地方特色藝術品在人民大會堂遼寧廳展出,引起全國轟動,也使得撫順煤雕這一世界罕見的工藝品名揚海內外。

1958年2月13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視察撫順露天礦時,親手把持和觀賞了劉東坡弟子王繼昌等人集體創作的《大肚彌勒佛》等煤雕藝術品。那一年,一代偉人毛澤東有感於煤雕藝術品的精美和撫順西露天礦的恢弘氣勢,欣然題詞:“大鵬扶搖上青天,只瞰煤海半個邊。”

1959年2月,煤精雕刻社、玉石雕刻社、琥珀小組等合併成立撫順特種工藝雕刻廠。由於撫順煤精雕刻有比較深厚的基礎,玉雕與煤雕“兩藝合一”,形成了具有撫順特點的雕刻風格,在全國雕刻界頗有名氣。撫順玉雕馬在上海舉行的大型玉雕評獎會上,與北京雕刻廠創作的精品不分伯仲。在眾多評委反復評議下,撫順玉雕馬以煤雕風格為底蘊並結合玉雕工藝一舉奪魁,成為當時全國工藝美術界的佳話。

隨著劉東坡、王繼昌、馬驫等一大批煤雕藝術大師在全國迅速走紅,他們的作品在全國工藝博覽會上屢屢獲獎,其作品大都被國家或民間收藏。撫順的煤雕作品題材廣泛,雕刻技法精湛,堪稱一絕,尤其雕馬工藝在全國各類雕馬工藝中首屈一指,是撫順的金字招牌。

隨著撫順煤炭資源的逐年枯竭,撫順煤精雕刻藝術曾經走入低谷。在范勇、李曉泉等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在王永剛、龔振濤等煤雕藝術大師的傳承下,撫順煤雕正從低谷走向高峰,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得到了有力的保護,通過培養傳承人和不斷創新讓這門技藝不斷向前發展。

煤精又叫煤玉,古人稱涅石、石墨精,是撫順獨一無二的寶貴特產。隨著煤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全國湧現出遼寧撫順、山西大同、貴州六盤水等不同煤雕流派,追其這些流派的源頭幾乎都與撫順煤雕有關,“雙和興”就是煤精和琥珀雕刻藝術源泉的泉眼。

在撫順6位省級雕刻大師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龔振濤是最年輕的一個,按照撫順“雙和興”傳承譜系,第一代是趙昆生;第二代劉東坡;龔振濤的老師張麗娟是第三代;龔振濤是第四代;他的徒弟秋菊、龔亞楠、邱晨旭等是第五代……

撫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李曉泉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雙和興’從最初的20多個徒弟,傳承和發展到現在,枝枝蔓蔓,大浪淘沙,如果說趙昆生、劉東坡是根系,那麼後來的6位省級藝術大師就是骨幹,想讓撫順煤精琥珀雕刻技藝長盛不衰,枝繁葉茂,還需要更多像範勇這樣的文化園丁修剪灌溉,從長遠的角度加以提高、利用和保護。”

張國勇 《撫順日報》記者、旅行記錄者。曾圍繞中國國土連續徒步一千餘天,首次實現中國人徒步跨越大陸東、西、南、北四個端點。創作《苦曆神州》《藏惑》《區委書記》《浪跡“地球之臍”》《昆侖牧月》《然烏湖》等文學作品。

李純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遼寧攝影家協會會員,曾獲人民攝影報《今日美圖》全國攝影季賽一等獎、《中國攝影家》佳鑫悅攝影大講堂攝影大賽一等獎、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地方類二等獎等獎項,現居撫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