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詞紀行」儋州東坡書院 為何“東坡不幸海南幸”?(中日對照)

中國傳統詩歌在日語中被稱為“漢詩”。 西元8世紀, 日本遣唐使來華, 中日文化交流日益興盛,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歌被介紹到日本, 受到了從官方到民間許多人的推崇。 一些日本人也學習中國古詩形式, 創作了許多漢詩作品。 751年, 日本有了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 直到905年《古今和歌集》問世, 漢詩在日本文學中的地位一直都在和歌之上。 可以說, 日本詩歌是從中國傳統詩歌中汲取了豐富營養, 詩歌也成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平臺。

人民中國雜誌社《美麗中國》欄目團隊多年來奔走於全國各地, 致力於向日本讀者介紹中國的風土人情。

團隊到達的許多地方都曾出現於詩詞的描寫中, 我們將這些詩詞集結起來, 並以中日雙語的形式推送給大家。 希望大家喜歡。

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人, 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 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 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 欲去且少留。

「海南の黎民(りみん)に

別れを表す」

我、本は儋耳(たんじ)の人、西蜀州に寄生す。

忽然海を跨(また)ぎて去り、譬(たと)えれば遠遊の事(こと)とする如し。

平生生死夢、三者に優劣なし。

君と再び見(まみえ)ざるを知り、

去り且(か)つ少留(しょうりゅう)せんと欲す。

【現代語訳】

「海南の人々に別れを告げる」

私はもともと儋耳(たんじ=かつて海南島に置かれた郡)の出身だが、西の蜀州(四川省)で暮らすことになった。

突然、海を渡ることになり、まるで遠くに遊びに行くようなものだ。

人の一生には生、死、夢があるが、この三つに優劣はつけ難い。

君たちと相まみえることはもうないだろうから、出発する前にもう少しここに留まろう。

這是1100年蘇東坡獲詔北歸, 離開儋州時作的一首詩。 地處海南島西北部的儋州古稱儋耳, 在北宋時期, 是荒蠻兇險之地, 古稱“南荒”。 在這首詩中, 蘇東坡把海南當作故鄉, 而把出生地蜀州看成寄生之地, 表達了對儋州父老的不舍和深情。 蘇東坡為何會來到儋州?他在那裡又有怎樣的經歷?

被貶海南 痛並快樂著

蘇東坡, 四川眉山人。 少時博通經史, 於1057年中進士, 深受歐陽修賞識, 名滿京師。 但在北宋激烈的變法運動及新舊黨爭的政治漩渦裡, 屢遭貶謫, 先後被貶至湖北黃州、廣東惠州。 1097年, 已60歲的蘇東坡又接到新的命令——遠謫儋州。 蘇東坡覺得這可能是一場生離死別, 便把身後之事向長子蘇邁做了託付, 只帶著小兒子蘇過, 前往儋州。 在給朋友的信中, 他寫道, “今到海南, 首當作棺, 次當作墓。 乃留手疏與諸子, 死則葬海外。 ”

到達儋州後, 對環境的不適應, 加之晚年再遭貶謫的打擊使蘇東坡的心情非常低落, 他說, “嶺南天氣卑濕, 地氣蒸溽, 而海南為甚。 夏秋之交, 物無不腐者。

人非金石, 其何能久?”好友要來海南看他, 他寫信回絕, 稱自己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生活。 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 沒有使蘇東坡失去人生的快樂。 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 蘇東坡在城南的桄榔林下買了一塊地, 建了一棟簡陋的房子, 起名“桄榔庵”。 當地黎族人淳樸善良、豪爽好客, 經常給蘇東坡父子送些吃的、用的。

在儋州三年多的時間裡,蘇東坡不遺餘力地傳播中原文明。當時的儋州黎族百姓不耕種土地,以賣香為生。農業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水準,荒地極多。人們思想封閉,文化落後,疾病流行,遇到疾病不請醫生卻相信巫師。蘇東坡克服起初語言不通的困難,勸說當地人以農業為生存根本,指導耕作方法。他還教化大家講究衛生,深感“百井皆鹹”,便在桄榔庵旁擇地鑿井,井水旺盛甘甜。鄉親們將此井命名為“東坡井”,數百年來井水從未乾枯。

在儋州,蘇東坡結合氣候條件與生活起居,發明了養生三法,即晨起梳頭、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後來還將此寫成《謫居三適》,雖然是生活小事,卻體現了蘇東坡苦中尋樂、達觀超脫的人生智慧。當時海南生產條件落後,稻米無力自給,只能靠北方供應。為了度過缺糧的艱難日子,蘇東坡參照古籍中的龜吸法,通過調整呼吸吐納,平衡能量的攝入和消耗,鍛煉精氣神。

蘇東坡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父子倆以當地的山芋自創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糝羹”,並以詩記之:“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有一次,漁民送來許多生蠔,蘇東坡特地研製了“兩吃”法:一是把生蠔肉放進鍋裡,加上水與酒一起煮;二是取生蠔肉燒烤,熟後隨口下嚥。還美言道:“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海南文化的啟蒙者

在海南期間,蘇東坡共創作詩歌一百七十餘首,寫各類文章一百六十餘篇,同時續寫完成了《易傳》《書傳》《論語說》三部經學著作。不僅如此,他還給儋州乃至整個海南帶來文化啟蒙、教育肇興。昌化軍使張中與黎族讀書人家共同集資建了一座房屋,作蘇東坡的棲身之所,也作他以文會友的地方。蘇東坡為其取名“載酒堂”,在此會見親朋好友,並給慕名而來的學子談詩論文。在他的影響下,海南的讀書風氣逐漸養成。在蘇東坡去世兩年後,他的學生薑唐佐考中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自此,海南人才輩出,宋代進士共15人,到了明代,在人口不足30萬的海南,竟有63位進士及第,舉人500多人,出現了“海外衣冠盛事”的景象。

蘇東坡對海南文化的啟蒙之功,千百年來被傳頌。載酒堂幾經重修,更名為東坡書院,成為文化聖地。如今的東坡書院依然保留古樸風格,古雅別致的院門上是清代舉人張績題寫的“東坡書院”四個字。院內池塘清波漣漪,一座小橋跨過池塘直通載酒亭,亭上繪有反映蘇東坡當年生活、寫作、授徒情景的壁畫。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出蘇東坡已深深愛上了這片異鄉土地和這裡的人民。流放到海角天涯,吃盡千辛萬苦,就蘇東坡的個人命運而言是不幸的。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給海南帶來中原文化,傳道授業,移風易俗。這對落後閉塞的海南來說是難得的機遇,難怪後人發出這樣的感慨——“東坡不幸海南幸”。

蘇東坡在晚年總結此生功績時,曾動情地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人民中國》2017年2期“美麗中國”欄目海南(上篇)

編輯:田潔 攝影:佐渡多真子

《人民中國》

2017年第8期

每月5日發行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微信ID:peopleschina

在儋州三年多的時間裡,蘇東坡不遺餘力地傳播中原文明。當時的儋州黎族百姓不耕種土地,以賣香為生。農業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水準,荒地極多。人們思想封閉,文化落後,疾病流行,遇到疾病不請醫生卻相信巫師。蘇東坡克服起初語言不通的困難,勸說當地人以農業為生存根本,指導耕作方法。他還教化大家講究衛生,深感“百井皆鹹”,便在桄榔庵旁擇地鑿井,井水旺盛甘甜。鄉親們將此井命名為“東坡井”,數百年來井水從未乾枯。

在儋州,蘇東坡結合氣候條件與生活起居,發明了養生三法,即晨起梳頭、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後來還將此寫成《謫居三適》,雖然是生活小事,卻體現了蘇東坡苦中尋樂、達觀超脫的人生智慧。當時海南生產條件落後,稻米無力自給,只能靠北方供應。為了度過缺糧的艱難日子,蘇東坡參照古籍中的龜吸法,通過調整呼吸吐納,平衡能量的攝入和消耗,鍛煉精氣神。

蘇東坡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父子倆以當地的山芋自創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糝羹”,並以詩記之:“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有一次,漁民送來許多生蠔,蘇東坡特地研製了“兩吃”法:一是把生蠔肉放進鍋裡,加上水與酒一起煮;二是取生蠔肉燒烤,熟後隨口下嚥。還美言道:“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海南文化的啟蒙者

在海南期間,蘇東坡共創作詩歌一百七十餘首,寫各類文章一百六十餘篇,同時續寫完成了《易傳》《書傳》《論語說》三部經學著作。不僅如此,他還給儋州乃至整個海南帶來文化啟蒙、教育肇興。昌化軍使張中與黎族讀書人家共同集資建了一座房屋,作蘇東坡的棲身之所,也作他以文會友的地方。蘇東坡為其取名“載酒堂”,在此會見親朋好友,並給慕名而來的學子談詩論文。在他的影響下,海南的讀書風氣逐漸養成。在蘇東坡去世兩年後,他的學生薑唐佐考中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自此,海南人才輩出,宋代進士共15人,到了明代,在人口不足30萬的海南,竟有63位進士及第,舉人500多人,出現了“海外衣冠盛事”的景象。

蘇東坡對海南文化的啟蒙之功,千百年來被傳頌。載酒堂幾經重修,更名為東坡書院,成為文化聖地。如今的東坡書院依然保留古樸風格,古雅別致的院門上是清代舉人張績題寫的“東坡書院”四個字。院內池塘清波漣漪,一座小橋跨過池塘直通載酒亭,亭上繪有反映蘇東坡當年生活、寫作、授徒情景的壁畫。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出蘇東坡已深深愛上了這片異鄉土地和這裡的人民。流放到海角天涯,吃盡千辛萬苦,就蘇東坡的個人命運而言是不幸的。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給海南帶來中原文化,傳道授業,移風易俗。這對落後閉塞的海南來說是難得的機遇,難怪後人發出這樣的感慨——“東坡不幸海南幸”。

蘇東坡在晚年總結此生功績時,曾動情地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人民中國》2017年2期“美麗中國”欄目海南(上篇)

編輯:田潔 攝影:佐渡多真子

《人民中國》

2017年第8期

每月5日發行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微信ID:peopleschin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