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學書法篆刻必知的一個概念:隸變

1912年, 魯堅寫過一本《西泠印社記》, 裡邊這樣記載吳昌碩的“龍泓研精篆籀, 旁搜蒼雅, 凡所造作, 海內宗仰。 吾友吳缶廬, 生平篤嗜獵, 制書鑿印, 能亂石鼓之真, 甚乃繪畫之事, 亦以蜾扁法治之。 ”

魯堅從丁敬說起, 說到吳昌碩的書法特徵時, 說吳昌碩就連繪畫的筆法, 也用“蜾扁法治之。 ”, 這裡所謂的蜾是指的篆書的方法, 扁是隸書的書寫方法, 而吳昌碩的書法特徵是非篆非隸, 亦篆亦隸, 用篆書的結構寫出了隸書的字形。

(吳昌碩書法)

我們都知道, 中國漢字的流向是甲骨文、古文、籀文, 小篆、隸書、楷書(含行、草)到後來通行的簡化漢字而印章用字的文字流向是:

戰國官私璽中, 秦用籀文, 其他六國用古文;秦官私印, 用摹印篆;漢官私印, 用繆篆、部分小篆、鳥蟲篆;魏晉六朝官私印用繆篆, 也有部分《石經》體;唐宋元明清官私印用小篆;民國時期, 官印用方篆、繁體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公章用簡化字、楷書。

這中間有個問題, 即中國書法在篆書向隸書轉變時, 印章文字並沒有轉化為隸書, 而是轉向了有隸書體勢的繆篆。

中國的文字打從最早的匋刻符, 到後來的甲骨文, 再到金文, 石鼓文的大篆, 符合六書中象形文字原則的字比較多, 一個要表達事物的文字往往畫成其形, 因此, 相對複雜, 書寫起來, 比較麻煩, 這樣, 在很多應用場合(比如速記, 比如戰用公文等)不能勝任, 於是, 聰明的秦人改變筆劃的方向、筆順、筆劃的連結方式, 部分字形或局部、偏旁發生省並的簡化現象, 最根本的動因就是書寫簡化, 秦系文字的日常手寫體發生隸變的最早時間, 大概在戰國中晚期。 當然, 其他六國的人們也自然也有他們的隸變文字,

只是我們後來沿用的官方文字是秦系文字, 因此, 我們討論隸變, 僅從秦系文字談起。

(早期的文字簡化)

後來, 秦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 就開始進行文字統一工作, 至六國全滅, 李期定小篆為標準字體後, 官方規定大家以後以小篆為正式文字。

注意, 這個時候, 秦國內部日常的隸變還在進行, 畢竟隸變之後, 文字書寫起來方便多了, 只有在正式場合和官方文字中, 以小篆為正式文字。

其他六國隸變的那些書寫習慣呢, 國家統一了, 六國人的隸變形成的潦草的書寫習慣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 這些書寫習慣成為後來衍生隸、草二體分途發展的催化劑。

到了漢代, 隸變繼續發展, 而漢武帝時, 他開如建立起嚴格的文字考試和監察制度, 開始選用書法好者進入政府任職, 要想做官, 必須書法好, 於是, 形成了從帝王到後妃到平民都參與的社會化的書寫活動, 在這個時期, 隸書開始成為正式的字體, 隸變完成。

(篆書與隸書馬字的比較)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標誌著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起點。 有隸變, 才有今天的漢字。 總體上說, 隸變的五大特徵是:

1.解散篆體, 改曲為直:隸書不再顧及象形原則, 把古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筆劃, 以便書寫。 比如:

(“胡”字隸變結果)

2.偏旁分化:在隸書裡,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明顯不同。

3.偏旁混同:隸書以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劃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劃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

4.結構簡省,字形簡省: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兩筆並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併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劃結構。省略較複雜的字形,以不影響識別為原則做簡省,如:

(“夏”字的隸變)

5.圓轉不斷的線條變為方折的斷筆:隸書為提高書寫速度,形成點、橫、豎、捺、鉤、折等筆劃。

由於隸變的原因,原本簡單的直線與曲線和圓圈構成的筆劃豐富起來了,因此,也當然需要更豐富的筆法,由於筆法的豐富,如中鋒與側鋒,藏鋒與露鋒,束毫與鋪毫,疾勢與澀勢,輕與重,方與圓等對立因素的統一在技巧上的要求充分展示,中國書法開始注意到:線除了構築字體的空間之外,線形自身的形態及其變化即是一個豐富無比的語彙系統——線條自身終於獨立地走上了歷史舞臺。由此,中國書法因此有了豐富的發展空間,後面的草書、楷書、行書逐漸發展而來。

(印面文字隸意明顯的漢印繆篆)

對於篆刻來說,漢印文字繆篆本身就帶有一部分的隸書體勢,而深刻領悟篆書與隸書的發展變化過程,也就是“隸變”,對於文字的字形與結構,線條的特徵與質感,筆墨的幹濕與濃淡,對於篆刻的實際技法操作,都有相當多的指導意義。

吳昌碩所以成為篆刻書畫大師,其成就的根本藝術支撐點即在打通篆隸,他從《石鼓文》中悟得篆與隸字形的真諦,最後才有本文開始說的“吾友吳缶廬,生平篤嗜獵,制書鑿印,能亂石鼓之真,甚乃繪畫之事,亦以蜾扁法治之。”這樣的藝術境界。

(【老李刻堂】之184,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2.偏旁分化:在隸書裡,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明顯不同。

3.偏旁混同:隸書以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劃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劃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

4.結構簡省,字形簡省: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兩筆並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併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劃結構。省略較複雜的字形,以不影響識別為原則做簡省,如:

(“夏”字的隸變)

5.圓轉不斷的線條變為方折的斷筆:隸書為提高書寫速度,形成點、橫、豎、捺、鉤、折等筆劃。

由於隸變的原因,原本簡單的直線與曲線和圓圈構成的筆劃豐富起來了,因此,也當然需要更豐富的筆法,由於筆法的豐富,如中鋒與側鋒,藏鋒與露鋒,束毫與鋪毫,疾勢與澀勢,輕與重,方與圓等對立因素的統一在技巧上的要求充分展示,中國書法開始注意到:線除了構築字體的空間之外,線形自身的形態及其變化即是一個豐富無比的語彙系統——線條自身終於獨立地走上了歷史舞臺。由此,中國書法因此有了豐富的發展空間,後面的草書、楷書、行書逐漸發展而來。

(印面文字隸意明顯的漢印繆篆)

對於篆刻來說,漢印文字繆篆本身就帶有一部分的隸書體勢,而深刻領悟篆書與隸書的發展變化過程,也就是“隸變”,對於文字的字形與結構,線條的特徵與質感,筆墨的幹濕與濃淡,對於篆刻的實際技法操作,都有相當多的指導意義。

吳昌碩所以成為篆刻書畫大師,其成就的根本藝術支撐點即在打通篆隸,他從《石鼓文》中悟得篆與隸字形的真諦,最後才有本文開始說的“吾友吳缶廬,生平篤嗜獵,制書鑿印,能亂石鼓之真,甚乃繪畫之事,亦以蜾扁法治之。”這樣的藝術境界。

(【老李刻堂】之184,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