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吾畫不如字——漫談齊白石的行書《自訓詩軸》

齊白石 行書自訓詩軸 北京觀唐皕榷2017春拍

齊白石這個名字真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 記得頭兩年, 小孩子放了學, 媽媽看見她拿了一張畫的圖畫, 高興的大喊:“我們家出了小齊白石!”的確, 那個時候, 無論是年畫、掛曆以至於窗簾、暖瓶、床單上都是齊白石和徐悲鴻的畫。 近幾年, 收藏熱潮卷來, 加之電視節目與各種拍賣場的推波助瀾, “齊白石”更加“狂飆”驟起, 其價位真是“坐地日行八萬里”, 動輒百萬元乃至上億!人們不禁要問:齊白石的畫到底有多神啊?一時可能不好立刻回答, 但齊老先生在他生前曾經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吾畫不如字!”

我們知道, 齊白石的畫, 最大的特點,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題材平常, 趣味濃厚。 ”

齊白石自幼砍柴放牛, 15歲開始學木匠, 雖不能說家境貧寒, 但也只是自食其力、基本上能夠維持生活而已。 他植根於底層, 直接吸收泥土中的養分, 感知那裡的冷暖和人們的疾苦, 這就是他所寫、所畫內容的“群眾”基礎, 也就是所謂的“人民性”。 什麼“滿園蔬菜種絲瓜”、“一丘香芋半年糧”……等等, 不勝枚舉, 還有池塘的荷花、蝦蟹以及雞、鴨、鵝、狸之屬, 端上餐桌就能“歡樂人間五百年”。 所有這些, 不要說那些宮廷畫師, 就是市俗賣商品畫的畫工, 都不屑一顧的題材, 他都拿來入畫, 並且效仿“揚州八怪”, 賦予這些極為“凡、俗”的東西以“詩意”--通過題寫詩、文來發掘它們的內涵,

引申它們的“意義”。 於是, 他學文、學詩、學書法, 努力做一個“文人”畫家, 像揚州畫派的金農那樣, 無論畫什麼, 一經題識, 價值倍增。 例如, 他畫了一幅《芋葉圖》, 在上面題寫了“鄴侯像贊”中的一句話:“空中香, 火中芋, 領取十年宰相去。 ”這其中隱喻了一個唐代名臣李泌與懶殘和尚分芋的故事--“十年宰相半個芋頭”;他畫了一棵白菜和兩個柿子, 內容少的不能再去掉什麼了, 平常得再也看不出什麼特別的地方來了, 但他寫上這是“清白傳家, 事事如意”, 於是就像剛剛被揭開了的謎底一樣, 寓於理中, 出於意外, 大家嘖嘖稱妙。

此外, 他衰年變法, 採納知遇老友的建議:在題材與形式上, 以“大寫意”的花卉加“極工細”的草蟲;設色上,

借鑒民間畫法, 用水墨畫枝葉, 配以大紅的花朵等等, 形成強烈對比, 極其奪人眼目。 這些都使他在民國初年的畫壇上別具一格, 獨樹一幟, 廣為人們所喜愛。 更由於自老家湖南來到北京, 得到了一些名流如樊增祥、陳師曾、王夢白、徐悲鴻、胡佩衡等人的支持和鼓勵, 名聲漸噪。

我們說, 在畫上書寫題識, 其詩文可以去學, 而字則必須要經過一番刻苦的練習, 這是不能“速成”的。 因此, 齊白石在寫字的功夫上, 下得最大也最深。 當然, 他早年念私塾時的“少年功”和寫顏字的基礎訓練自不必說;後來學篆刻以治印謀生時練習“秦篆”、“天發”以及“祀三公碑”等, 到成為自家一體的“方篆”, 也是上下求索的結果;所有這些,

當然都會是他“特色書法”的組成部分, 但是更重要的則是他的行書, 是經歷了許多年、許多次的蛻變、彙集和積澱而形成的。 我們來看一下他寫給“漢泉仁兄”的“近句”:“自訓”詩:

草裡偷安十五年, 家園一擲累兒肩。

畫如官米饑堪煮, 硯勝湘田亂可遷。

經劫貧寒都是福, 得閒風月豈無緣。

從今緊把蓬門閉, 長對羲皇以上眠。

此詩軸, 書于農曆壬申年, 即西元1932年的春天, 時年七十歲(按他自己的“編年”是七十二歲), 這時的字不僅非常成熟, 而且已經是“爐火純青”了--縱逸排奡, 遒勁樸茂。 之前, 他在六十歲的時候, 曾經寫了一副對聯:“我書意造本無法, 此詩有味君勿傳”。 這裡所說的“意造”、“無法”和跋語中的“餘書令人慚”, 明眼一看即知是謙詞, 其實“無法”和“意造”,

這正是他所“心嚮往之” 的東西, 甚至我們不難從中覺察到他流露出的那一點兒“得意賣弄”的神情。 他在邊跋中對求字的人說:你既知道我的詩, 又知道我的畫, 我並不奇怪, 現在你又要我的字, 這便是你奇怪了。 因為我的字實在不行, 可你卻認為好, 那麼我反倒要怪你了!看來, 他在那個時候對自己的書法就已經很自負了。 從他的詩裡也能充分的看到他對於寫字畫畫的滿足。

齊白石書風(行書)的形成, 簡單的歸納起來, 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學習金農的“漆書”以及他從漆書中演變過來的行書。

在他學金農之前, 曾自稱“得于李北海、鄭板橋、何紹基”, 後來又加上“爨龍顏”, 其實這都是屬於“廣搜博取”的時期, 或者說是一些“基礎課”, 對於“齊體”書法的成型並無直接影響,要說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金農,我們經常會看到他把金農的“特徵”筆道,往往直接植入了他的字裡。

金農在揚州八家中,因博學鴻詞未就,而以文人、詩人、高士的面貌出現的。他以收徒、鬻畫為業,但經常與官宦、文人、墨客往來唱和。他的畫,無論親筆或請人代作,最後都是由他題寫詩文、跋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他擅隸書,後來又看到唐人書寫的一種“似帚卻非帚”、“亂吐冰蠶絲”的“飛白書”。有所覺悟,於是棄“帖”而從“碑”--從隸書中演化成“漆書”與“渴筆八分”。也就是將“隸書”行化,但也並不是象“章草”那樣向流暢發展。相反,行化的隸書倒更富“古意”,更加“生拙”,也就更加有趣了。

齊白石,對於金農是非常敬佩的,對於他的詩、書、畫,都亦步亦趨的認真、細心的摹仿。我們從現存他在1917年勾摹金農大量的山水冊頁稿中發現,他從經營、構圖、造型、落筆,甚至題寫款識,都極盡“傳移摹寫”之能事,幾乎像是“保存原作”的照相複製之法。一度他的畫作上的題款,一看即知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金農的“漆書”書法。他的《借山吟館詩草》也是用“冬心體”抄寫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自訓”詩軸裡的用筆生澀和結體緊密以及字貌所出現的趣味感,均帶有明顯的金農的風味。

二、清末民初的書家風格,尤其是吳昌碩的影響。

在金農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白石”風格的書畫筆墨,其“藍本”應當是清末民初之交的吳昌碩。吳昌碩主盟於當時的寫意花鳥畫壇,融詩、書、畫、印於一爐,他繼承明清文人書畫的精髓,同時又於後世藝術開創、立新的道路,產生了極大的作用,是一位“邁古鑠今”的巨匠。正如《苦鐵碎金》跋文中所說的那樣:“吳昌碩的書畫所謂一而神,二而化,用能獨立門戶,自辟町畦,挹之無竭,而按之有物。”吳昌碩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的確,他以書法見長,書名於先,畫名于後,故人有“晚年學畫”的說法。他的字以“石鼓”最為精絕,凝煉而蒼勁,風格獨新。他廣臨碑版、金石以及各種書體,特別是他的行書,據說是得黃庭堅之法,也有王鐸之風,其實這只是據形推測而已。他所臨習的諸體之作,不勝枚舉。即是信手寫來,則成一家,可謂是集書法之大成者。所以有人曾經說:吳昌碩的書法只可以賞玩,不可以效法。

齊白石極言青藤、雪個與大滌子,提及吳昌碩則不太多,但他受吳昌碩的影響卻是最大的、最全面的,也是最直接的。別的不論,只就書法來說,他的行書就是以金農為本、嫁接吳昌碩的結果。他把金農的厚重、生掘作為營養,把吳昌碩的流暢、開張,甚至行筆的趨勢統統承接過來,成為自家風格。如若以他七十歲左右時間的書法,畫定一條“中界線”的話,越往前,“金”味越濃;越往後,退出的越多,也就是“吳”味越足。就拿他寫的最多的“人”字的一捺來說,“中線”以前的,行筆很重、很短,到踢出捺腳時,如同隸書的“燕尾”一樣。“中線”以後的,就行筆越來越輕,波磔越來越不明顯,直到最後消除殆盡:入筆即行,稍微停頓一下,旋即提起,隨著越提越細,到完成時幾乎成了反捺。

總而言之,不論前也好後也罷,也不管粗,也不管細,一筆捺腳,是他書風演變的一個重要標誌。當然還包括筆劃的走向與結字的習慣。如果上述觀點能夠成立,那麼“自訓”詩行書風格的形成則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這個《自訓詩軸》理所當然的就是一幅晚年的精品,這是緣於他在此之前的書法作品尚嫌不甚成熟,以後的則又逐漸顯出些頹唐老態,這樣的字除了紀念意義以外,欣賞價值則大為貶損,所以,“自訓”這幅書法,連同他的詩的內容,都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和玩味的。

鈐印:白石翁(白文)

鑒藏印:霍宗傑精選齊白石書畫之印(朱文)

錄文:

從今緊把蓬門用,長對羲皇以上眠。

漢泉仁兄雅屬,壬申春齊璜書近句。

說明:霍宗傑舊藏。

作品資料

作者 齊白石

尺寸 135×67cm

創作年代 1932年作

估價 RMB 3,800,000-5,800,000

成交價 RMB 6,325,000

專場 中國近現代書畫

拍賣公司 北京觀唐皕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會 2017迎春藝術品拍賣會

著錄:《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二》P208-209,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1年。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對於“齊體”書法的成型並無直接影響,要說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金農,我們經常會看到他把金農的“特徵”筆道,往往直接植入了他的字裡。

金農在揚州八家中,因博學鴻詞未就,而以文人、詩人、高士的面貌出現的。他以收徒、鬻畫為業,但經常與官宦、文人、墨客往來唱和。他的畫,無論親筆或請人代作,最後都是由他題寫詩文、跋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他擅隸書,後來又看到唐人書寫的一種“似帚卻非帚”、“亂吐冰蠶絲”的“飛白書”。有所覺悟,於是棄“帖”而從“碑”--從隸書中演化成“漆書”與“渴筆八分”。也就是將“隸書”行化,但也並不是象“章草”那樣向流暢發展。相反,行化的隸書倒更富“古意”,更加“生拙”,也就更加有趣了。

齊白石,對於金農是非常敬佩的,對於他的詩、書、畫,都亦步亦趨的認真、細心的摹仿。我們從現存他在1917年勾摹金農大量的山水冊頁稿中發現,他從經營、構圖、造型、落筆,甚至題寫款識,都極盡“傳移摹寫”之能事,幾乎像是“保存原作”的照相複製之法。一度他的畫作上的題款,一看即知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金農的“漆書”書法。他的《借山吟館詩草》也是用“冬心體”抄寫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自訓”詩軸裡的用筆生澀和結體緊密以及字貌所出現的趣味感,均帶有明顯的金農的風味。

二、清末民初的書家風格,尤其是吳昌碩的影響。

在金農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白石”風格的書畫筆墨,其“藍本”應當是清末民初之交的吳昌碩。吳昌碩主盟於當時的寫意花鳥畫壇,融詩、書、畫、印於一爐,他繼承明清文人書畫的精髓,同時又於後世藝術開創、立新的道路,產生了極大的作用,是一位“邁古鑠今”的巨匠。正如《苦鐵碎金》跋文中所說的那樣:“吳昌碩的書畫所謂一而神,二而化,用能獨立門戶,自辟町畦,挹之無竭,而按之有物。”吳昌碩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的確,他以書法見長,書名於先,畫名于後,故人有“晚年學畫”的說法。他的字以“石鼓”最為精絕,凝煉而蒼勁,風格獨新。他廣臨碑版、金石以及各種書體,特別是他的行書,據說是得黃庭堅之法,也有王鐸之風,其實這只是據形推測而已。他所臨習的諸體之作,不勝枚舉。即是信手寫來,則成一家,可謂是集書法之大成者。所以有人曾經說:吳昌碩的書法只可以賞玩,不可以效法。

齊白石極言青藤、雪個與大滌子,提及吳昌碩則不太多,但他受吳昌碩的影響卻是最大的、最全面的,也是最直接的。別的不論,只就書法來說,他的行書就是以金農為本、嫁接吳昌碩的結果。他把金農的厚重、生掘作為營養,把吳昌碩的流暢、開張,甚至行筆的趨勢統統承接過來,成為自家風格。如若以他七十歲左右時間的書法,畫定一條“中界線”的話,越往前,“金”味越濃;越往後,退出的越多,也就是“吳”味越足。就拿他寫的最多的“人”字的一捺來說,“中線”以前的,行筆很重、很短,到踢出捺腳時,如同隸書的“燕尾”一樣。“中線”以後的,就行筆越來越輕,波磔越來越不明顯,直到最後消除殆盡:入筆即行,稍微停頓一下,旋即提起,隨著越提越細,到完成時幾乎成了反捺。

總而言之,不論前也好後也罷,也不管粗,也不管細,一筆捺腳,是他書風演變的一個重要標誌。當然還包括筆劃的走向與結字的習慣。如果上述觀點能夠成立,那麼“自訓”詩行書風格的形成則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這個《自訓詩軸》理所當然的就是一幅晚年的精品,這是緣於他在此之前的書法作品尚嫌不甚成熟,以後的則又逐漸顯出些頹唐老態,這樣的字除了紀念意義以外,欣賞價值則大為貶損,所以,“自訓”這幅書法,連同他的詩的內容,都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和玩味的。

鈐印:白石翁(白文)

鑒藏印:霍宗傑精選齊白石書畫之印(朱文)

錄文:

從今緊把蓬門用,長對羲皇以上眠。

漢泉仁兄雅屬,壬申春齊璜書近句。

說明:霍宗傑舊藏。

作品資料

作者 齊白石

尺寸 135×67cm

創作年代 1932年作

估價 RMB 3,800,000-5,800,000

成交價 RMB 6,325,000

專場 中國近現代書畫

拍賣公司 北京觀唐皕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會 2017迎春藝術品拍賣會

著錄:《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二》P208-209,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1年。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