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文化與儒家:沏茶品茗是陶冶心志、修煉品性和完善人格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發于神農, 聞于魯周公, 興于唐朝, 盛于宋代, 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

儒家認為要達到中庸和諧,

不可忽視禮的作用。 荀子說“發乎情, 止乎禮義”, 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 可以通過引導、修飾、加工, 使之成為善。 孔子強調“禮之用, 和為貴。 ”把禮作為古代調整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 《禮記》雲:“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 ”禮要求以謙讓的精神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禮的精神律己待人, 社會就會非常和諧。 由於儒家的重視和提倡, 中國人特別看重禮, 自覺地以禮規範行為, 力求以禮達到和諧的境界。

儒家將茶葉視為具有靈性的植物, 稱茶為靈草、瑞草魁、靈芽等。 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雲:“性潔不可汙, 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 本自出山原。 ”儒家茶人在飲茶時, 將具有靈性的茶葉與人的道德修養聯繫起來, 認為品茶活動能促進人格修養的完善, 因此沏茶品茗的整個過程, 就是陶冶心志、修煉品性和完善人格的過程。

茶葉的中和特性也為儒家文人所注意, 並將之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繫起來。 陸羽《茶經》開宗明義地指出, 茶“宜精行儉德之人”, 以茶示儉、示廉, 宣導茶人的理想人格。 劉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 通過飲茶達到修身養性之目的, 表現出人的精神氣度和文化修養, 以及清高廉潔與節儉樸素的思想品格。 茶道寄寓著儒家企求廉儉、高雅、淡潔的君子人格。 正如北宋晁補之《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古塔寺烹茶》詩曰:“中和似此茗,

受水不易節。 ”讚美蘇軾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氣節, 如同珍貴名茶, 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之中, 也不會改變節操。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國茶道的思想基礎。 吳覺農說:“君子愛茶, 因為茶性無邪”;林語堂也說:“茶是象徵著塵世的純潔。 ”茶是文明的飲料,

是“飲中君子”, 具有“君子性”, 其形貌風範為人景仰。 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稱讚建茶, “建溪所產雖不同一一天與君子性。 森然可愛不可慢, 骨清肉膩和且正”。 蘇軾又在《葉嘉傳》中讚美茶葉“風味恬淡, 清白可愛。 ”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 “茶欲白, 墨欲黑;茶欲新, 墨欲陳;茶欲重, 墨欲輕, 如君子小人之不同。 ”周履靖的《茶德頌》盛讚茶有馨香之德, 可令人“一吸懷暢, 再吸思陶。 心煩頃舒, 神昏頓醒。 喉能清爽而發高聲, 秘傳煎烹瀹啜真形。 始悟玉川之妙法, 追魯望之幽情”。 文人將茶品與人品相聯, 說茶德似人德, 將茶的高潔比作人的高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