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戰狼現象”——在並非豪賭的賭局中大獲全勝

為了《戰狼2》的宣發, 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 製片人張苗請了4個海報公司製作電影海報物料。 這些海報公司大概沒想到, 在《戰狼2》上映的20天裡, 他們將加班加點, 製作近五十張票房破億的海報, 最忙的時候, 一天內就更新了五張海報。 更想不到的是, 在8月13日傍晚, 他們將開始製作一個新的海報系列——戰狼2在全球電影票房史的排行榜。 13日晚上18點59分, 《戰狼2》票房擊敗《阿甘正傳》, 躋身全球電影票房top100。 這個被好萊塢電影壟斷的榜單, 第一次被亞洲電影突破。 截止今日, 戰狼2票房已超過50億人民幣, 擊敗了《泰坦尼克號》,

位列全球單一市場票房季軍, 而這個紀錄的亞軍和冠軍, 分別是曾橫掃全球的《星球大戰7》和《阿凡達》。

觀影狂潮

這已經不是《戰狼2》第一次破紀錄了, 從7月27日上映開始, 這部動作電影每天都刷新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紀錄。

7月27日, 在排片僅14.5%的情況下, 上映四小時票房過億,

打破票房最快過億紀錄。 7月30日, 上映首週末, 單日拿下3.57億多票房, 刷新了華語影史單日票房新紀錄。 之後三度刷新自己創造的華語電影單日票房紀錄。 7月31日, 85小時內票房破10億, 打破票房最快破7、8、9、10億紀錄。 8月5日, 票房超過速度與激情8, 成為年度票房冠軍。 上映以來, 單日票房連續11天超過2億, 首週末和次週末單日連續突破3億, 是華語影史從未有過的成績。

8月7日21:25分, 《戰狼2》超越《美人魚》, 票房破34億, 成為內地票房冠軍。 當晚發佈的戰狼宣傳海報上寫著:此後的每一秒, 都是新紀錄。

這種狂歡不僅僅表現線上上。 和吳京一起參加過幾場路演的張苗回憶, 從7月10日點映起, 隨著這個影片的成功, 吳京的人氣激增。 很多影院和地區的發行方告訴張苗,

這麼多年從沒見過, 一個明星能產生這麼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已經不是看不看《戰狼2》, 而是看幾次《戰狼2》的問題了。 ”娛樂資本論創始人吳立湘在一次戰狼2的研討會中說。 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也表示, 90塊錢的電影票, 光自己家就貢獻了三張。 “我老婆一人就看兩遍, 因為片子裡面吳京對女性特別特別好, 沖這就得再看一遍。 ”

“戰狼現象”

影片如此大賣, 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戰狼2》的保底參與方, 啟泰文化副總裁牛犇覺得, 可能99.99%的人都想不到這樣的結果。 中影股份制作公司陳昌業則表示, 電影從第一周開始, 已經進入了一個“妖”的狀態。 即使是對票房十分樂觀的本片保底方北京文化, 也表示, 最初的預期是“保12爭15”。

《戰狼2》為什麼能火成這樣?8月13日, 吳立湘、沙丹和陳昌業聚在一起, 結合大資料分析了《戰狼2》的目標受眾。 資料顯示的觀影人群, 既有小鎮青年也有精英人士, 一二線城市貢獻口碑, 三四線城市包圍票房, 五線城市, 越偏遠的地方, 他們轉發分享的意願越強烈。 是一二線城市爆發的強烈的口碑效應, 把以往關注電影的人群也拉入了影院。 《戰狼》走的絕對不是“農村包圍城市”, 是城市影響農村。

當觀影人次超過1.2億時, 受眾已不可能用“小鎮青年”或“精英階層”的標籤來衡量。 張苗在路演時也驚訝於電影的受眾群之廣。 “很長時間沒有看到影院裡面, 男女老少有這麼寬的受眾群, 同樣一個電影, 小孩這麼的興奮, 年輕人同樣的激動,

還有老年觀眾。 ”

此時, 電影已經超越了電影本身, 成為一個萬眾矚目的公眾事件, 一個無法忽視的文化現象。

並非豪賭的賭局

作為影片的聯合出品方, 8億保底方和宣發主控方, 北京文化的股價隨票房一路飆升, 短短一周內市值暴漲55億。 這意味著, 如果一個散戶在電影上映前買了100萬股票,十天內就可以賺到56萬之多。相比熱鬧的票房和股市,北京文化的辦公室如同風暴眼一樣平靜,沒有慶祝的裝飾,員工都安靜地忙碌著。

“第一天票房過1億了還挺開心,後來過了8億後也很興奮,這兩天已經平淡下來了,開始忙其他專案。”對於影片的火爆,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表現得出奇的平靜。張苗也對記者表示,除了四小時破億的時候有“天道酬勤”的喜悅之外,心情很快就平靜下來,對數字沒什麼感覺了。

這種超乎尋常的淡定,也許源自于北京文化對保底計畫的自信。宋歌和張苗都反復強調,這次保底絕不是賭博。北京文化為此次保底做了三個方案,最終與吳京敲定了8億保底的方案,通過與合作方分攤專案風險,票房達到6億時已經開始賺錢。張苗認為,之所以保底計畫獲得吳京導演的認可,是因為方案設計尊重了電影的規律。

“什麼叫電影的規律?你可以把保底值設計的非常高,然後在你保底之上去以後,你發行方得到非常多的東西,比如你可能拿一半以上,70%的收益,這個我覺得賭博性非常強。我覺得任何一個保底的狀態,你得明白我做這個保底為什麼去做,我的目的是什麼。”張苗說。

即便如此,8億的保底仍顯得十分高調。2016年,電影市場進入資本寒冬,數十個項目的保底都以失敗告終,在公司宣佈《戰狼2》8億保底計畫時,2016年僅有一部《盜墓筆記》票房過8億,且相對于製作成本票房未達預期。2017年,在《戰狼2》上映前,中國市場沒有一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十億,甚至出現上半年無一部過億國產電影的尷尬局面。

宋歌在分析“保底熱”的失敗時認為,這是因為有些公司沒有行業的資源和人脈,只能從資本的角度切入到影視行業。“其實就是給導演錢,錢給了,就合作上了。”

北京文化對保底更深層次的自信,更源於他們除保底外,對《戰狼2》從前期製作到後期宣發的深度參與。“我們不缺資源”,宋歌說。這種深度參與,包括介紹頂級的好萊塢製作團隊,和在26個國家,同時說四種語言的劇組充當“裱糊匠”的角色。比如,音效對接彼得?傑克遜的聲音後期製作公司Park Road的音效團隊,去美國找配樂作曲家Joseph Trapanese配樂,找《加勒比海盜》的攝影師拍攝水下一鏡到底,用美國演員弗蘭克?格裡羅飾演反派角色,以及,集大陸武指吳京,香港武指黃偉亮和美國武指薩姆?哈格裡夫三家之長,設計兼具娛樂性和敘事性的動作場面。

張苗覺得,國際化動作團隊的碰撞,讓整個片子完成了從拳拳到肉到拳拳到骨頭,再到拳拳到心的過程。這種深度合作,加上吳京的搏命演出,確實使整部片子呈現出不輸好萊塢的大片質感。

在後期的宣發上,張苗認為,北京文化也做到了拳拳到肉,拳拳到骨。一方面做開放式的合作,聯合影聯傳媒和啟泰文化,打造“聯合艦隊”,另一方面,張苗表示,北京文化在宣發上採用了“飽和式行銷”。

“什麼叫飽和式行銷?特別簡單,如果一個資訊我要用一張平面的物料去把它傳遞到,我恨不得用四張。”張苗解釋道,現在是一個資訊膨脹的世界,現有的物料很容易被其他的資訊所沖淡。在重要的節點上,宣發上都準備了足夠餘量的資訊。對一二線城市和三四五線城市都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光海報就做了12個G。針對網路達到率低的城市,做好落地的媒體宣傳和硬廣。“在再偏僻的影院都能看到《戰狼2》的宣傳。”張苗認為,影片從上映前四個小時突破一個億的這個狀態,第一個週末票房的衝勁,宣發起了很大的作用。

“點燃情緒的火柴”

即便如此,動作場面的精緻,吳京個人的魅力,宣發的到位,都不足以解釋如此火爆的觀影狂潮。

在戰狼2的研討會上,“情緒”成為了最常被提到的熱詞。陳昌業認為,造成電影票房火爆現象的主因,就是它恰恰在恰當的節點迎合了觀眾的情緒。而情緒也讓片子的大獲全勝無法複製。

這種情緒生髮於特殊的情境,中印邊境的局勢,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以及整個全球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的封閉傾向,西方發達國家不在推動全球化,反全球化,民族主義,以及另一種民粹主義的抬頭,其實和大眾情緒有緊密的關聯。

沙丹則認為,這種情緒的宣洩,除了有建軍90周年,中印中朝關係的外因,和一代人的價值觀也分不開。“我們父母這一代是50後,這代人是生在新中國的紅旗下,這批人特別特別愛國。因為他們自己是從拿幾十塊錢的工資的人,隨著國家國運發展自己不斷發展,所以他們有這樣(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心情。”

對賭國運的不僅是父輩,也是新一輩的年輕人。千禧一代的80後90後,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崛起。2017年,世界互聯網公司五強裡,有三個是中國公司,同樣在這一年,中國電影銀幕的數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樹立銀幕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在戰狼2上映之前,在票房過3億的影片中,非英語影片有4部,好萊塢電影則有400多部。“在單一市場票房榜單上,有越來越多的華語電影,這是遲早的事。”一位知乎網友在“如何評價戰狼2進入全球票房Top100”的帖子裡這樣說道。

吳京本人也表示,“《戰狼2》有今天的票房,這不是我個人的藝術成就,是觀眾和我一起創造了歷史——觀眾心裡這把乾柴已經曬得透透的了,只不過我點了一根火柴,把觀眾點燃了。這是中國人愛國情緒的一個爆發。”

而牛犇則認為,是吳京導演個人的魅力,帶動了影片的情緒。的確,從電影開場前吳京充滿激情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到影片六場火爆動作戲烘托出的“打敗白人雇傭軍”,紅旗下被解救的華僑和非洲難民,導彈發射的場景中,國家形象從受難者轉變為保護者。在無數高難度動作鏡頭中,吳京對電影最滿意的,是電影結尾護照上虛構的一段文字:“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在三十場路演中,吳京反復重複的口號也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些,都有效地點燃了觀眾的情緒。

張苗回憶,在武漢的路演,有一場是現役軍人參加的,最後大家看完了,一起高唱起國歌,在網友的評論中,“自豪”,“熱淚盈眶”等詞也反復出現。

影評人magasa認為,《戰狼》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一部「porn」,中國電影中少見的「action porn」。沙丹則反思電影成功反應出的民粹帶來的商業潛力以及潛在的危險。“比如說很多人會說,你不看《戰狼2》,你罵《戰狼2》,你就不愛中國,就是這個論調,比較民粹的論調是比較危險的。”

電影市場寒冰漸融

《戰狼2》火爆之後,沙丹發現,周邊電影院的其他電影,如《心理罪》、《俠盜聯盟》票都賣得只剩第一排了。“說明什麼問題?大家慢慢對中國拍的電影重新恢復信心。這個電影真的是來的非常非常重要,中國電影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這樣一個,很難過的點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強心劑。”

對市場慘澹,一直謀求中國發展的好萊塢來說,《戰狼2》的成功並不是好消息,如果國產電影能夠在本土市場坦白地說,這對好萊塢來說並不是好消息。《福布斯》雙週刊在戰狼2報導中坦言,如果中國影片能夠依靠本國人才和本國影星帶來與好萊塢大片相近的刺激,英語美國動作大片將變得沒那麼必不可少。

而對於張苗,《戰狼2》給了他電影的“中國夢”。

“很多人問我《戰狼2》過後怎麼想,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能以更快的速度,去打破一次一次的票房記錄。而且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不光是在中國取得驕人的成績,能有越來越多的票房比例是從全世界其他的重要國家去傳送回來的,這是任何一個做和文化沾邊的一個人的一個夢想。因為國家強大了,你的文化才更容易被全世界所接受。以前是好萊塢統治著,幾乎統治著全球的電影消費者的這個產品,我希望慢慢的我們國家的電影強大了以後,也能在全世界的市場上,分得應有的一份羹。”

如果一個散戶在電影上映前買了100萬股票,十天內就可以賺到56萬之多。相比熱鬧的票房和股市,北京文化的辦公室如同風暴眼一樣平靜,沒有慶祝的裝飾,員工都安靜地忙碌著。

“第一天票房過1億了還挺開心,後來過了8億後也很興奮,這兩天已經平淡下來了,開始忙其他專案。”對於影片的火爆,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表現得出奇的平靜。張苗也對記者表示,除了四小時破億的時候有“天道酬勤”的喜悅之外,心情很快就平靜下來,對數字沒什麼感覺了。

這種超乎尋常的淡定,也許源自于北京文化對保底計畫的自信。宋歌和張苗都反復強調,這次保底絕不是賭博。北京文化為此次保底做了三個方案,最終與吳京敲定了8億保底的方案,通過與合作方分攤專案風險,票房達到6億時已經開始賺錢。張苗認為,之所以保底計畫獲得吳京導演的認可,是因為方案設計尊重了電影的規律。

“什麼叫電影的規律?你可以把保底值設計的非常高,然後在你保底之上去以後,你發行方得到非常多的東西,比如你可能拿一半以上,70%的收益,這個我覺得賭博性非常強。我覺得任何一個保底的狀態,你得明白我做這個保底為什麼去做,我的目的是什麼。”張苗說。

即便如此,8億的保底仍顯得十分高調。2016年,電影市場進入資本寒冬,數十個項目的保底都以失敗告終,在公司宣佈《戰狼2》8億保底計畫時,2016年僅有一部《盜墓筆記》票房過8億,且相對于製作成本票房未達預期。2017年,在《戰狼2》上映前,中國市場沒有一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十億,甚至出現上半年無一部過億國產電影的尷尬局面。

宋歌在分析“保底熱”的失敗時認為,這是因為有些公司沒有行業的資源和人脈,只能從資本的角度切入到影視行業。“其實就是給導演錢,錢給了,就合作上了。”

北京文化對保底更深層次的自信,更源於他們除保底外,對《戰狼2》從前期製作到後期宣發的深度參與。“我們不缺資源”,宋歌說。這種深度參與,包括介紹頂級的好萊塢製作團隊,和在26個國家,同時說四種語言的劇組充當“裱糊匠”的角色。比如,音效對接彼得?傑克遜的聲音後期製作公司Park Road的音效團隊,去美國找配樂作曲家Joseph Trapanese配樂,找《加勒比海盜》的攝影師拍攝水下一鏡到底,用美國演員弗蘭克?格裡羅飾演反派角色,以及,集大陸武指吳京,香港武指黃偉亮和美國武指薩姆?哈格裡夫三家之長,設計兼具娛樂性和敘事性的動作場面。

張苗覺得,國際化動作團隊的碰撞,讓整個片子完成了從拳拳到肉到拳拳到骨頭,再到拳拳到心的過程。這種深度合作,加上吳京的搏命演出,確實使整部片子呈現出不輸好萊塢的大片質感。

在後期的宣發上,張苗認為,北京文化也做到了拳拳到肉,拳拳到骨。一方面做開放式的合作,聯合影聯傳媒和啟泰文化,打造“聯合艦隊”,另一方面,張苗表示,北京文化在宣發上採用了“飽和式行銷”。

“什麼叫飽和式行銷?特別簡單,如果一個資訊我要用一張平面的物料去把它傳遞到,我恨不得用四張。”張苗解釋道,現在是一個資訊膨脹的世界,現有的物料很容易被其他的資訊所沖淡。在重要的節點上,宣發上都準備了足夠餘量的資訊。對一二線城市和三四五線城市都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光海報就做了12個G。針對網路達到率低的城市,做好落地的媒體宣傳和硬廣。“在再偏僻的影院都能看到《戰狼2》的宣傳。”張苗認為,影片從上映前四個小時突破一個億的這個狀態,第一個週末票房的衝勁,宣發起了很大的作用。

“點燃情緒的火柴”

即便如此,動作場面的精緻,吳京個人的魅力,宣發的到位,都不足以解釋如此火爆的觀影狂潮。

在戰狼2的研討會上,“情緒”成為了最常被提到的熱詞。陳昌業認為,造成電影票房火爆現象的主因,就是它恰恰在恰當的節點迎合了觀眾的情緒。而情緒也讓片子的大獲全勝無法複製。

這種情緒生髮於特殊的情境,中印邊境的局勢,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以及整個全球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的封閉傾向,西方發達國家不在推動全球化,反全球化,民族主義,以及另一種民粹主義的抬頭,其實和大眾情緒有緊密的關聯。

沙丹則認為,這種情緒的宣洩,除了有建軍90周年,中印中朝關係的外因,和一代人的價值觀也分不開。“我們父母這一代是50後,這代人是生在新中國的紅旗下,這批人特別特別愛國。因為他們自己是從拿幾十塊錢的工資的人,隨著國家國運發展自己不斷發展,所以他們有這樣(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心情。”

對賭國運的不僅是父輩,也是新一輩的年輕人。千禧一代的80後90後,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崛起。2017年,世界互聯網公司五強裡,有三個是中國公司,同樣在這一年,中國電影銀幕的數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樹立銀幕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在戰狼2上映之前,在票房過3億的影片中,非英語影片有4部,好萊塢電影則有400多部。“在單一市場票房榜單上,有越來越多的華語電影,這是遲早的事。”一位知乎網友在“如何評價戰狼2進入全球票房Top100”的帖子裡這樣說道。

吳京本人也表示,“《戰狼2》有今天的票房,這不是我個人的藝術成就,是觀眾和我一起創造了歷史——觀眾心裡這把乾柴已經曬得透透的了,只不過我點了一根火柴,把觀眾點燃了。這是中國人愛國情緒的一個爆發。”

而牛犇則認為,是吳京導演個人的魅力,帶動了影片的情緒。的確,從電影開場前吳京充滿激情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到影片六場火爆動作戲烘托出的“打敗白人雇傭軍”,紅旗下被解救的華僑和非洲難民,導彈發射的場景中,國家形象從受難者轉變為保護者。在無數高難度動作鏡頭中,吳京對電影最滿意的,是電影結尾護照上虛構的一段文字:“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在三十場路演中,吳京反復重複的口號也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些,都有效地點燃了觀眾的情緒。

張苗回憶,在武漢的路演,有一場是現役軍人參加的,最後大家看完了,一起高唱起國歌,在網友的評論中,“自豪”,“熱淚盈眶”等詞也反復出現。

影評人magasa認為,《戰狼》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一部「porn」,中國電影中少見的「action porn」。沙丹則反思電影成功反應出的民粹帶來的商業潛力以及潛在的危險。“比如說很多人會說,你不看《戰狼2》,你罵《戰狼2》,你就不愛中國,就是這個論調,比較民粹的論調是比較危險的。”

電影市場寒冰漸融

《戰狼2》火爆之後,沙丹發現,周邊電影院的其他電影,如《心理罪》、《俠盜聯盟》票都賣得只剩第一排了。“說明什麼問題?大家慢慢對中國拍的電影重新恢復信心。這個電影真的是來的非常非常重要,中國電影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這樣一個,很難過的點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強心劑。”

對市場慘澹,一直謀求中國發展的好萊塢來說,《戰狼2》的成功並不是好消息,如果國產電影能夠在本土市場坦白地說,這對好萊塢來說並不是好消息。《福布斯》雙週刊在戰狼2報導中坦言,如果中國影片能夠依靠本國人才和本國影星帶來與好萊塢大片相近的刺激,英語美國動作大片將變得沒那麼必不可少。

而對於張苗,《戰狼2》給了他電影的“中國夢”。

“很多人問我《戰狼2》過後怎麼想,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能以更快的速度,去打破一次一次的票房記錄。而且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不光是在中國取得驕人的成績,能有越來越多的票房比例是從全世界其他的重要國家去傳送回來的,這是任何一個做和文化沾邊的一個人的一個夢想。因為國家強大了,你的文化才更容易被全世界所接受。以前是好萊塢統治著,幾乎統治著全球的電影消費者的這個產品,我希望慢慢的我們國家的電影強大了以後,也能在全世界的市場上,分得應有的一份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