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古奇才金聖歎,大膽腰斬《水滸傳》,開創了批點名著的風潮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談金聖歎》, 借古喻今, 振聾發聵。 但主要是從思想上對金聖歎做了幾句淺談, 也算是“頗有微辭”, 且先生那篇主旨並不在談論金聖歎之才學, 終有令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覺得金聖歎的主要成就在文學藝術方面, 他對《水滸》的批點獨具隻眼、驚世駭俗, 下筆處隱隱有風雷之聲, 且汪洋恣肆, 縱橫捭闔, 令人意動神搖、目炫神迷者, 千古唯此一人也!至於思想方面確有令人詬病的地方, 但只能說屬於時代限制。 金聖歎生於明末, 從小接觸經史子集, 似乎不能苛求他太多。 況且他的思想也已經夠超前的了,

他在明朝末年就能說出“亂自上作”, 將社會動亂的根源指向最高統治者, 已屬非常難得。 而在文學批點方面開一代風氣之先, 中華五千年無一人能出其右, 又何必斤斤計較於思想方面的白壁微瑕呢?

我這樣推崇金聖歎對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

可能會有人不服, 但只要看一看金聖歎評點的七十回本《水滸傳》, 就會覺得我並非言過其實。 記得小時看《西遊》, 初中看《三國》, 後來看《紅樓》, 對《水滸》卻一直提不起興趣。 那時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電影很流行, 社會上不少街痞無賴爭相效防, 令人非常討厭。 私下認為《水滸》裡面所謂的“好漢”和地痞無異, 算什麼“英雄”了?來深圳後偶然在東門太陽百貨六樓一書店看到一本金聖歎批點的七十回本《水滸》, 猛然憶起在什麼地方看過有人品說金聖歎的批點“泣雨驚風”之類的話, 就隨手翻了兩頁, 這一看就丟不開手了。 後購書回來置於案頭, 看得神魂俱忘, 如醉如癡, 不知有多少刻“拍案驚奇”了。 金聖歎說看別書只看了若干故事,
看《水滸》卻看了若干文法, 但凡他說的“草蛇灰線”、“背面敷粉”等法, 令人心眼大開, 心胸大闊。 原來書還可以這樣看, 而且應該這樣看, 不禁哀歎從前的書都白讀了, 可笑我還以能給人講書中故事而自得, 不亦悲乎!

金聖歎小時候就有讀書的天才, 十幾歲時看書中有一警句,

一連幾個時辰呆立當地, 其家叔祖歎曰:“此讀書種子也!”可憐我讀書過目即忘, 至於他看的什麼警句, 卻一個字也想不起來了。 平時讀書只圖“爽快”, 隨看隨丟, 舉個例子也只能說個大概, 既沒有天份, 又不肯下苦功, 實在慚愧至極。 比如看金批七十回本《水滸》時如進寶山, 只見處處閃光, 可現在試舉一例, 竟又不能。 因為不翻書就不能完整地舉出一例, 可手頭又無書, 只靠回憶唯恐有所紕漏而貽笑方家, 所以懇請閱者去讀原書為幸。


魯迅先生似乎對他“腰斬”《水滸》一案頗不以為然, 我覺得從思想上看, 確實不妥, 但從文學藝術方面看, 卻也算是無可厚非。 而且這是何等膽氣, 何等見識, 豈一迂腐書生所敢想者?有時候我甚至在想, 《紅樓夢》八十回後也許並不是“借閱者迷失”, 而是曹雪芹受了金聖歎的啟發, 自己毅然刪去的後小半, 自古英雄所見略同, 就好像斷臂維納斯的作者揮刀斬去雕塑的雙臂一樣。 我們看《三國》, 劉備取川前是他的事業上升期, 讀起來令人“逸興遄飛”, 及至取了漢中,事業已達巔峰,自此之後,便是江河日下了,讀來令人氣悶。所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雖是自然的道理,可寫小說又何必受此拘束?“腰斬”《水滸》,刪去七十回後面令人氣悶的章節,有何惜哉?

說到《紅樓》,我常常在想,如果上天讓金聖歎晚生一百多年,使他看到《紅樓夢》,那該是怎樣一個情景:一個是中國最頂級的小說,一個是中國最頂級的批書家,思想的碰撞將會產生出怎樣 的火花?金聖歎說施耐庵“寫淫婦居然一淫婦,寫偷兒居然一偷兒”,似乎已臻化境,卻不知更有曹雪芹“寫丫鬟襲人居然一襲人,寫丫鬟晴雯居然一晴雯”矣!因“丫鬟”“偷兒”畢竟還是群體,縱活畫出來仍不免臉譜化,施耐庵“畫虎今從骨裡描”,而雪芹卻追魂攝魄,畫火畫潮,而且寫出的都是個體,都是真的人,這樣看來,孰優孰劣,不是高下立判了嗎?但歷史不容假設,徒歎奈何!其實原本《水滸》並不出彩,金聖歎幾乎進行了重新創作,即他自稱的那個“古本”,是他自己在“俗本”的基礎上進行逐字逐句修改的結果。不過他的修改卻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將《水滸》的藝術水準提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再加上他錦上添花的批語,遂使《水滸》在《四大名著》中穩然坐定了第二把交椅。不過由此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既然那個“古本”是他所改作,那他冠以“第五才子書”並對其大加讚賞,也就抹不掉自稱自贊的嫌疑了。

三國曹植說過“文章小道”,金聖歎似乎也有些遊戲筆墨,這就是魯迅所說的“而且經他一批,原作的誠實之處,往往化為笑談”,大概人們對自己拿手的東西往往不重視吧。不過金聖歎批書是一絕,寫書就要差那麼一點了,如他創出的什麼“不完句法”,自為得意,我卻不以為然。還有他寫的那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私心覺得也未見長。至於他獨惡宋江,將其批得體無完膚,恐怕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人不能苟同罷。但不管怎麼說,金聖歎仍不失為一代文學大家,曠世奇才。他的批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紅樓》一出,脂硯隨之,三國西遊,皆有人見獵心喜,奮然加批。只可惜天妒英才,竟使他因“哭廟”案株連,死於刀手,使我中華文苑殞一巨星,悲夫!

及至取了漢中,事業已達巔峰,自此之後,便是江河日下了,讀來令人氣悶。所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雖是自然的道理,可寫小說又何必受此拘束?“腰斬”《水滸》,刪去七十回後面令人氣悶的章節,有何惜哉?

說到《紅樓》,我常常在想,如果上天讓金聖歎晚生一百多年,使他看到《紅樓夢》,那該是怎樣一個情景:一個是中國最頂級的小說,一個是中國最頂級的批書家,思想的碰撞將會產生出怎樣 的火花?金聖歎說施耐庵“寫淫婦居然一淫婦,寫偷兒居然一偷兒”,似乎已臻化境,卻不知更有曹雪芹“寫丫鬟襲人居然一襲人,寫丫鬟晴雯居然一晴雯”矣!因“丫鬟”“偷兒”畢竟還是群體,縱活畫出來仍不免臉譜化,施耐庵“畫虎今從骨裡描”,而雪芹卻追魂攝魄,畫火畫潮,而且寫出的都是個體,都是真的人,這樣看來,孰優孰劣,不是高下立判了嗎?但歷史不容假設,徒歎奈何!其實原本《水滸》並不出彩,金聖歎幾乎進行了重新創作,即他自稱的那個“古本”,是他自己在“俗本”的基礎上進行逐字逐句修改的結果。不過他的修改卻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將《水滸》的藝術水準提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再加上他錦上添花的批語,遂使《水滸》在《四大名著》中穩然坐定了第二把交椅。不過由此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既然那個“古本”是他所改作,那他冠以“第五才子書”並對其大加讚賞,也就抹不掉自稱自贊的嫌疑了。

三國曹植說過“文章小道”,金聖歎似乎也有些遊戲筆墨,這就是魯迅所說的“而且經他一批,原作的誠實之處,往往化為笑談”,大概人們對自己拿手的東西往往不重視吧。不過金聖歎批書是一絕,寫書就要差那麼一點了,如他創出的什麼“不完句法”,自為得意,我卻不以為然。還有他寫的那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私心覺得也未見長。至於他獨惡宋江,將其批得體無完膚,恐怕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人不能苟同罷。但不管怎麼說,金聖歎仍不失為一代文學大家,曠世奇才。他的批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紅樓》一出,脂硯隨之,三國西遊,皆有人見獵心喜,奮然加批。只可惜天妒英才,竟使他因“哭廟”案株連,死於刀手,使我中華文苑殞一巨星,悲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