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應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對私人部門的吸引力

3月26日, 亞洲博鼇論壇繼續舉行。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本·濱瀚(Benedict Bingham)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 對亞洲開發銀行與亞投行的關係、亞洲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與中國的合作方向等問題一一解答。

亞洲發展三大挑戰

2月28日, 亞洲開發銀行發佈題為《應對亞洲基建需求》的報告裡預測, 2016年至2030年亞太地區的基建需求合計超過26萬億美元, 平均每年需1.7萬億美元。 該數字遠遠高於2009年該行發佈的每年需75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預測。

本·濱瀚表示, 目前在亞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仍舊非常有必要。 過去20年亞洲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未能趕上經濟、人口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亞太各國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遠遠超過目前的供應, 在電力、道路和鐵路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缺口。 這一切都處於短缺狀態。 比如雅加達的交通擁堵、電力短缺現象就非常嚴重”。

近來, 亞洲經濟增長出現放緩趨勢, 但本·濱瀚並不擔心亞洲以及中國的增長問題。

但本·濱瀚認為, 亞洲目前仍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 需要繼續推行改革, 成為經濟增長引擎, 推進現代化進程。

第二, 應該實現有益增長, 共用增長利益, 設計合理的結構, 讓各個國家都不要掉隊。

第三, 應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環境問題。

中國應推動PPP發展

上述報告認為, 從2016年至2020年, 中國將需要7530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

在亞洲每年所需的1.7萬億美元支出總額中, 中國占近一半。 本·濱瀚坦言, 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缺口小於亞洲平均水準。

“但是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再平衡的問題。 中國的投資無疑是巨大的, 但是中國在清潔能源、水和衛生等具有社會服務性質的領域仍然落後於不少發達國家。 ”

對於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 本·濱瀚表示, 應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對私人部門的吸引力, 積極推動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的發展, 並發揮多邊機構作用, 推動技術創新, 促進資源分享。

與亞投行非競爭關係

2013年亞投行的成立, 被一些人認為, 將與西方國家主導的多邊機構如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競爭。

截至目前, 亞洲開發銀行有67個成員,

而亞投行將有70個成員。

對此, 本·濱瀚認為, 亞行近期沒有擴容的迫切必要, “我也從來沒有覺得和亞投行之間是競爭關係, 相反, 我們在金融合作以及分擔風險方面展開合作, 共同支援亞太地區發展” 。

統計顯示, 中國已成為繼日本和美國之後的亞洲開發銀行第三大股東, 持股比例達6.4%。

“我們非常歡迎中國成為重要的捐資國, 1986年, 中國正式加入亞行, 成為亞行發展史中的里程碑, 中國不僅是亞洲開發銀行的重要融資方, 也在輸出技術、知識與經驗。 ”

三方面支持中國改革

自1966年成立以來, 亞洲開發銀行的主要援助方式包括貸款、贈款、政策對話、技術援助和股權投資等。

根據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年), 亞行制定了同中國進行合作的新一輪《國別合作夥伴戰略》,

重點關注:管理氣候變化和環境, 促進與鄰近國家的區域合作和一體化, 支援包容性經濟增長, 以及支持體制和治理改革。

據透露, 2016年, 亞行已經與亞投行開展了兩個聯合融資專案。

在剛剛舉行的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DF)上,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承諾, 將大力支持中國的改革, “中國和亞行通過共同實施專案積累了許多知識”。

根據本·濱瀚介紹, 目前亞行正在從三個方面對中國改革進行支持:

建設融資平臺支援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大京津冀地區的綠色治汙專案;

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專案;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等亞行的長期區域合作計畫能夠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進行合作。

此外, 亞行正在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展開密切合作。

(國際金融報特派記者 袁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