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正五讀《老子》(十九)絕聖棄智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 以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而寡欲, 絕學無憂。

一、本章的邏輯介面

1. 本章前三句排比, 老子常用的寫法, 比喻+收攏+結論;

2. 老子要說的思想, 不是停留在語言表面的, 所以解讀老子, 切不可停在表面文字;就好像本章前三句, 只是老子要說出最後結論的比喻, 或者叫做興比。 本章的邏輯介面, 就是前三句的邏輯主體——老子究竟是說誰在“絕”而“棄”?難道是民?邏輯上肯定不是!那就是與民相對應的君子(官)?這樣的邏輯方式,

在第三章就示範過:

“不上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盜;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 ”

3. 上句話的三個“不”, 其邏輯主語就是聖人;本章的三個絕棄, 其邏輯主語就是君子(官);這個就是本章的邏輯起點。

4. 前三句的邏輯句式是:如果......那麼......

二、專家的解讀

滅絕了聖人拋卻了智慧, 對於民眾而言則大有裨益, 這是因為由聖人所出的對策都是為君主之治服務的;聖人滅絕了仁義, 百姓自然會恢復仁慈之心, 這是因為管理得越死, 民眾中就不敢有爾虞我詐的現象;禁絕了機巧製作, 拋棄了貪圖思念, 就不會出現盜竊現象。 僅僅有這三個方面制度條文還不行, 還得要有以下條件:要讓民眾所觸及的現實是原始的, 讓他們固守一種樸實心理,

削弱他們的貪欲之心, 禁止他們求學, 避免他們因不能滿足欲望而帶來的憂慮。

其實我不太相信上面的解讀真的是專家大師的解讀;實在很出人意外, 畢竟這樣的專家有點滅絕人性了:

1. 一開始就說:滅絕了聖人, 對於民眾大有裨益。 這個觀點實在對於聖人不恭、不公, 與前文對於聖人的解讀自相矛盾了。

2. 接著說:聖人滅絕了仁義, 百姓就好了。 這個觀點首先自相矛盾, 既然前面要滅絕聖人, 怎麼這裡又提聖人來滅絕仁義?滅絕了聖人就好了, 還要在滅絕聖人之前, 請聖人先來滅絕一下仁義, 然後再滅了這樣的聖人?

3. 胡說了一大堆之後, 又亂說:禁止他們求學。 這就是要滅絕教育, 或者說, 要滅絕大眾教育, 也就是說要滅絕老百姓的智慧。

4. 這樣的解讀者, 居然是大師級的人物, 或許, 這樣的才叫大師。

三、我的解讀

(一)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1. 這裡的邏輯主語是君子(官);邏輯句式是:如果, 君子(官)......那麼, 民(就會)......

2. 絕, 會意。 從糸(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從刀,從卩(人)。 表示人用刀斷絲。 本義:把絲弄斷。 這裡的意思是:杜絕, 摒棄。 絕世於良。 ——《左傳·哀公十五年》。 注:“猶言棄也。 ”

3. 棄, 會意, 上面是個頭向上的嬰孩, 三點表示羊水, 頭向上表示逆產;中間是只簸箕, 下面是兩隻手;合起來表示將不吉利的逆產兒倒掉之意。 本義:扔掉, 拋棄。

4. 絕聖棄智, 就是杜絕聖賢, 拋棄智慧嗎?我不能這樣斷章取義。 聯繫第十七、十八章, 老子講過:“信不足, 案有不信”, 說的是陰陽思維:單一地表述陰或陽,

就叫做信不足;單一地看待“聖”、“智”, 就叫做信不足;必然會“案有不信”來補充、來平衡;這個“不信”, 就是前面的單一的陰或陽的另外一面。

5. 所以, 老子具體指出:

1) 大道廢, 案有仁義;單一地講大道, 就會信不足, 就要有仁義來補充, 這個就是陰陽思維, 其實也就是現實的情況;不要偏執于大道, 也不要偏執于仁義。

2) 智慧出, 案有大偽;單一地講智慧, 就會信不足, 就要有大偽來平衡, 這個就是陰陽思維, 其實也就是現實的情況;不要偏執于智慧, 也不要偏執於大偽。

3) 六親不合, 案有慈孝......

4) 邦家昏亂, 案有貞臣......

6. 所以這裡的意思就是: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聖賢智慧, 那麼老百姓就會利益百倍了。

(二) 絕仁棄義, 民複孝慈;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仁義,

那麼老百姓就會回歸孝慈了。

(三)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巧利, 那麼盜賊就沒有了。

(四) 此三言也, 以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屬:

1. 上述三種言論, 憑據它們對於做事情的制度不夠充足, 所以我在這裡再指出君子(為官的)行為要有所歸屬:

2. 這裡的關鍵就是邏輯上要順接前文, 是對誰有令?對民?對官?

3. 老子一向是陰陽思維, 不可能偏執地對老百姓苛求;治理社會, 並不是某些專家解讀的那樣, 總是針對老百姓;老子恰恰是兼顧到陰陽的, 既要想到老百姓, 更要想到為官的。

(五) 見素抱樸, 少私而寡欲, 絕學無憂。

1. 這裡是老子對於為官的三條具體的建議和要求;我們可以稱之為老子的“為官之道”。 其要旨在前文已經有表述,也就是相對于聖智、仁義、巧利三條,為官的要相應地做到三點。

2. 見素抱樸:以見素對絕聖,以抱朴對棄智,我們就容易理解了。

3. 少私而寡欲:少欲對絕仁,寡欲對棄義。

4. 絕學無憂:絕學對絕巧,無憂對棄利。

5. 為官之道,應該以樸素來補充聖智,以節制來平衡仁義,以憨厚來化解巧利。

6. 這個就是本章的核心,回應了前文的三個單一;前文是“信不足”,本條就是“案有不信”,即為官之道。

四、總的連起來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聖賢智慧,那麼老百姓就會利益百倍了。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仁義,那麼老百姓就會回歸孝慈了。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巧利,那麼盜賊就沒有了。

上述三種言論,憑據它們對於做事情的制度不夠充足,所以我在這裡再指出君子(為官的)行為要有所歸屬:

為官之道,應該以樸素來補充聖智,以節制來平衡仁義,以憨厚來化解巧利。

三字智慧,字就是生的智慧。

數字是生機智慧,

名字是生存智慧,

漢字是生活智慧。

其要旨在前文已經有表述,也就是相對于聖智、仁義、巧利三條,為官的要相應地做到三點。

2. 見素抱樸:以見素對絕聖,以抱朴對棄智,我們就容易理解了。

3. 少私而寡欲:少欲對絕仁,寡欲對棄義。

4. 絕學無憂:絕學對絕巧,無憂對棄利。

5. 為官之道,應該以樸素來補充聖智,以節制來平衡仁義,以憨厚來化解巧利。

6. 這個就是本章的核心,回應了前文的三個單一;前文是“信不足”,本條就是“案有不信”,即為官之道。

四、總的連起來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聖賢智慧,那麼老百姓就會利益百倍了。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仁義,那麼老百姓就會回歸孝慈了。

如果君子(為官的)放棄單一地搞巧利,那麼盜賊就沒有了。

上述三種言論,憑據它們對於做事情的制度不夠充足,所以我在這裡再指出君子(為官的)行為要有所歸屬:

為官之道,應該以樸素來補充聖智,以節制來平衡仁義,以憨厚來化解巧利。

三字智慧,字就是生的智慧。

數字是生機智慧,

名字是生存智慧,

漢字是生活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