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抗癌英雄陳哈林仙逝 系全國文聯先進個人

官網訊2017年3月26日晚上八時零3分, 與癌症抗爭了16年的湖北長陽原文聯主席陳哈林, 因病醫治無效, 在長陽縣人民醫院仙逝。 時年54歲。

陳哈林, 原名陳孝璋、陳林。 1963年2月28日, 陳哈林出生在湖北省五峰與長陽交界的一個叫汪洋莊的村子裡。 當過中學英語教員、長陽縣信訪辦職員、長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長陽廣播電臺副台長、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聯主席等, 先後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記憶》、《汪洋莊》、《冒氣的故土》和詩集《草鞋上的非非》等。 《汪洋莊》榮獲“首屆中華之魂優秀文學作品一等獎”。 2013年6月, 陳哈林被國家人社部、全國文聯表彰為“全國文聯系統先進個人”,

人民網發表了以《與死亡賽跑的文藝人》為題的長篇通訊, 詳細報導了陳哈林的先進事蹟。

附:《與死亡賽跑的文藝人》

——記全國文聯系統先進個人、長陽文聯主席陳哈林

癌症, 對一個鮮活的人來說, 意味著生命隨時可能終結。

當癌症兩次降臨到陳哈林身上時, 當家人為之痛哭朋友為之神傷的時刻, 陳哈林卻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堅強和淡定, 他依舊笑談人生, 依舊飲馬文藝, 把文學當醫生詩歌當藥物, 日日夜夜寫作不綴, 工作中治病, 治病中工作, 在創造生命奇跡的同時, 他在文學創作和土家文化的發展上也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成就, 不僅成為一個敢與死亡賽跑勇攀事業高峰的基層文藝人,

也成為全國文聯系統學習的一面旗幟。

■行得正, 坐得穩, 做一個明辯事理的明白人

陳哈林用一首詩征服了一個農村少女的芳心, 結婚時, 身處貧窮農村的岳父沒有錢置辦嫁妝, 只送了12把木椅給陳哈林, 他岳父指著這些木椅說:“我女兒就交給你了, 沒有什麼東西送你們, 就這12把椅子, 人一生, 只有行得正, 才能坐得穩!”

伴隨著12把木椅嫁給陳哈林的不僅有美麗漂亮小他6歲的妻子李德蘭, 還有為人處事“行得正才能坐得穩”的囑咐, 從此, 陳哈林總是把這句話記在心頭, 他以這個故事為題材, 寫成了《最後一把木椅》, 獲得2012年《散文選刊》年度散文二等獎, 而這句話也伴隨著陳哈林一生, 成為他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

1963年2月28日, 陳哈林出生在湖北省五峰與長陽交界的一個叫汪洋莊的村子裡。

陳哈林, 原名陳孝璋、陳林。 1988年, 才24歲的陳哈林, 因支氣管擴張切除了左上肺, 背上留下尺餘長的刀痕, 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個“殘肺人”。

瘦小的身材, 蒼白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他出口笑話, 提筆寫詩, 為人親和, 特別喜歡飯桌席間寫趣詩, 文學藝術界的朋友都親切地稱他“哈哥”。

參加工作後, 陳哈林當過中學英語教員、長陽縣信訪辦職員、長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長陽廣播電臺副台長, 2003年任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聯主席。

任文聯主席後, 陳哈林才發現, 在經濟高速發展, 在一個商業化和市場化氣息濃烈的社會環境裡, 文化事業和文化人幾乎被邊緣化,

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 文化的繁榮特別是基層文學藝術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2005年5月, 陳哈林向時任長陽縣委組織部長的王平昌提議, 要像關心企業老闆一樣關心文化人, 像呵護女人一樣呵護文化人, 像支援經濟發展一樣支援文化事業發展。

隨後, 陳哈林提出了文聯“九個一工程”工作方案。 他的建議得到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 “九個一”被一件一件列入了縣委書記、縣長的議事日程。 不久, 長陽便發出了縣主要領導每人聯繫一至二個文化人的通知, “九個一工程”讓長陽文化人有了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 長陽文聯工作從此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他按照文聯“聯絡、協調、服務”的工作方針開始佈局,

聯絡黨政軍民學, 協調東西南北中, 服務三教九流人。

抓學習、明方向、正行為。 陳哈林不是純理論而理論的學習, 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筆會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用鮮活的內容寓教於樂。

在調查中, 陳哈林發現有不少文藝工作者對當下的時政評頭論足, 一些不滿言論常掛在嘴邊, 為讓作家們瞭解社會真實情況, 2007年, 他發起組織了一次新聞、文學、資訊、調研四合一的筆會, 把縣內30多名作家聚到一起, 參觀了火燒坪、榔坪、賀家坪等6個鄉鎮, 對鄉鎮經濟發展和民生進行了走訪調查, 作家們深刻地感受了底層社會生活和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明確了我們的筆應寫什麼, 怎樣寫。 為期一周的筆會, 共采寫各類新聞文學稿件100餘篇, 綜合性的采風形式,不僅得到文學界認可,還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認同。

通過系列筆會活動,作家們學到了理論,交流了時政、提升了業務,使得土家長陽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上吃透上情,下吃透民生,把藝術家的思想統一在民族、祖國和人民的事業上,始終以人民的事業為己任。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春秋,把雙百方針、三個貼近落實在行動上,使得長陽文藝隊伍出現了積極向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好局面。雜文作者林匯泉曾對火燒坪高山蔬菜的過度開發影響環境頗有微詞,當他隨著筆會隊伍來到火燒坪的時候,發現這裡的農民正在田間打生物梗、並在普遍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和生物殺蟲劑時,他說:“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不下基層怎知百姓事兒呀?”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田野調查中,在“山歌好比清江水”、“巴土戀歌”、張健清江系列挑戰賽事的活動中,在“土家長陽”的脫貧致富的經濟建設中,都活躍著長陽文藝人的身影,使得長陽這個貧困山區縣有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賞石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榮譽的紛至踏來,“巴土戀歌”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湖北省文化產業精品名牌一縣一品建設特等獎。

陳哈林常常對文藝工作者說的一句話是,文藝工作者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做糊塗蟲!既要埋頭拉車出成果,又要抬頭看路認方向,所謂“站在高坡上,身穿紅衣裳,伸手指方向”。

活躍經濟,加點文藝,加點文化,景點漲價。文化文藝要為經濟服務,不能為經濟發展添堵和添亂。在陳哈林當文聯主席的10余年間,長陽各種經濟文化活動的串詞,都少不得想到請陳哈林執筆,陳哈林不管多忙多累,上班還是住院,他從不推辭,分文不取,數年來,他為企業和文化活動寫作的串詞多達100多個。

在文聯主席這個位置上,加之有新聞工作經歷,陳哈林不僅成為一個知名的作家,也是一個成熟的新聞寫手。有一次,幾個商人找到陳哈林,願出高價讓他寫一篇揭幕錳礦開發的文章,以阻止長陽礦業的開發。陳哈林經過瞭解,錳礦開發只要解決了污染問題,完全是一件富縣富民的好項目,他斷然拒絕了這篇文章的寫作。

■寫妙文,創精品,做一個多才多藝的文藝人

大量的閱讀,讓陳哈林從小就迷上了文學,並渴望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變成鉛字。1988年,25歲的陳哈林在《山花》雜誌上發表處女作《天永師傅》,從此,陳哈林與文學結不了不解之緣。

陳哈林文學創作最大的特點是語言的返璞歸真,並靈活生動地使用民間語言。他追求“語不驚人誓不甘休”;文章結構的不斷創新,力求一篇一個樣,追求“如果寫一百篇文章,篇篇一個樣,不如只寫一篇”;文章充滿故事性、趣味性和思辨性;同時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和土家民族特色。

陳哈林在《吊腳樓隨想》中寫道;“土家人離不開吊腳樓。正像他們離不開母親、女人和白酒一樣。無論他們走到哪裡。他們總念著想著他們的吊腳樓。這是因為吊腳樓裡總飛進飛出他們生命的顫音,那裡是他們湧動生命激情的聖地,那裡有他們生命的本根呼喚。”

他把土家最低層、最古老、最普通的百姓當著素材,寫下了一篇篇讓人發笑讓人落淚的感人文字。

為聯絡文化人,與各界交朋友,陳哈林以詩為媒,用生動趣味的菜單詩,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和詩人,他在席間寫作的“菜單詩”就有300多篇。

2000年陳哈林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記憶》、2008年出版散文集《汪洋莊》、2012年出版詩集《草鞋上的非非》和散文集《冒氣的故土》。其中《石板街的記憶》是帶有明顯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本具有鄉情鄉音和鄉風的一部作品;《汪洋莊》、《冒氣的故土》是在實現轉型期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明顯增強。其作品多次獲散文單項獎,2008年獲得中國散文精英獎,2009年散文集《汪洋莊》,是以陳哈林故鄉為背景,以兒時記憶為題材而創作的散文集,這本書獲得了中國首屆散文百花獎一等獎,入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獎駿馬獎。

陳哈林認為,當文聯主席不僅要當好作家,還要管好文聯這個文藝工作者的大家。他向長陽縣委提出的“九個一工程”,成為他工作的重點,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九個一”件件有著落:

一本機關刊物,他們主辦的《土家族文學》,已成為土家文藝界的精神家園; 一個文藝扶持資金,即建立縣級文藝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培養文藝拔尖人才和文藝新人,實現了一年一計畫,一年一扶持; 一個文藝獎,即設立“彭秋潭文藝獎”,政府每年拿出10萬元用於獎勵文藝工作者; 一組筆會,即每年舉辦省內外文學刊物作者參與的大型筆會一次,他們舉辦女子文學筆會和文學培訓班有聲有色; 一群基地,他們在全縣各地和清江風景區景點建立文藝創作生活基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辦文學; 一套系列叢書,即以歷史文化為內容的“巴土文化”叢書,以原創文學為內容的土家族文學原創叢書,以清江為內容的“清江美文”叢書; 一個文藝網站,即在湖北省政府門戶網掛建一個以巴人故里,清江長陽為內容的清江文壇,讓它成為所有土家族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平臺和視窗,不斷發現新人、出作品、出人才; 一個電視文藝視窗,與縣電視臺聯合興辦文藝欄目,設置以文學為主體的“清江美文”欄目,設置以文史哲為主題內容的“土家講壇”,設置以“民間文學”為主題內容的“長陽故事”。 一切行動聽喊,哪個單位哪個企業需要文藝人出力,隨叫隨到,服務到位。

長陽文聯的變化有目共睹: 《土家族文學》雜誌連續兩屆十年被評為湖北省十佳優秀期刊。 長陽文聯近幾年被省市文聯評為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集體,文化產業精品名牌一縣一品建設先進單位等。 長陽縣人民政府設立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藝創作扶持資金和“彭秋潭文藝獎”,扶持資金每年10萬元,“彭秋潭文藝獎”每三年30萬元。 出版《巴土文化叢書》三輯30本,《土家族文學原創從書》兩輯20本,還有以民族文化研究為主題的圖書、畫冊、攝影作品近100餘冊,所編輯的《中國民間故事·長陽卷》奪得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 獎,目前著手編輯撰寫的《中國民俗志·長陽卷》正在出版中。 各個門類的文藝創作基地10多個在鄉鎮相繼建立起來,成為文聯活躍在基層的生力軍。 他們分別與華師、武大、三峽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長陽成為這些大學的生活采風基地,大學成為提升當地文藝水準的堅強後盾。 清江文壇網掛上了省政府門戶網站荊楚網,成為好多文學報刊的選稿基地,好多文學新人茁壯成長。 與長陽電視臺聯辦的《清江美文》、《長陽故事》、《土家講壇》辦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清江美文》欄目連續幾年為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評為縣級台優秀欄目。

■愛家人,助學生,做一個心系社會的有情人

2005年3月,陳哈林約了幾個朋友到他闊別多年的老家汪洋莊,美其名曰叫汪洋莊,難見一坑水,實為群峰之顛上一個環境十分險惡的自然村落,海拔1500多米。一路上,陳哈林把汪洋莊吹得天花亂墜。然而,引著朋友在村裡走了一圈,見到的還是老百姓到數裡外挑水,原有的片片樹林也消失了,多情善感的陳哈林眼晴濕潤了,一路無語。

“怎麼還是這樣窮啊!”陳哈林問父親。父說:“公路不通,再過多少年還是一樣窮。”

為修通家鄉的公路,陳哈林利用人際關係,四處奔走,訴說老家苦難。經過數年努力,縣鄉撥出專款,家鄉的公路眼看就要修到家門口。

2011年10月,陳哈林陪母親到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而此時遠在老家的奶奶也因摔壞股骨躺在床上不能自理,這時公路施工正緊。陳哈林於是和弟弟陳傑分工:說:“我回去照顧奶奶,你在宜昌照顧媽”。

陳哈林風雨兼程回到汪洋莊,看到癱瘓在床的奶奶,陳哈林禁不住淚如雨下,他一下跪到奶奶床前說:“奶奶,孫子不孝啊,回來遲了,讓您受苦了!”

他迅速給奶奶洗衣弄飯喂藥、喂豬砍豬草,挑水弄柴,農村長大的他,就這麼輕車熟路地幹起來了。在陳哈林回家照顧奶奶的那些日子裡,邊界公路就要在他的家鄉合攏了,陳哈林不知有多高興。那些天,他天天要跑到公路建設現場和民工們一起挖挖土,和他們一起拉家常說鄉情,幹得不知有多帶勁兒。

公路合攏那天,陳哈林跑到村頭商店買來煙和酒和幾十斤肉,請了幾個嫂子媳婦在家裡做起飯來,這天,他在家裡一氣擺了五桌,當公路連通的當晚,他和那些民工們都醉了個底朝天。半夜,他突然被豬的吼叫驚醒,哈哈,陳哈林這時才記起忘記喂豬了。豬吵得奶奶睡不好,陳哈林迅速起床來到豬欄,亮燈的一擦啦,哈林突然點子一閃,他一邊說“豬兒呀,委屈你們了,”一邊給豬們上草料,並且提來一壺老燒酒,每個豬盆裡倒上幾杯酒,豬們歡快的進餐了,最先醉倒的是那頭400多斤的大豬,其次倒下的是100多斤的小豬,只有那位200多斤的還在盡興的進食,於是陳哈林又給它加了一杯酒,一會兒後,這傢伙也靜靜入睡,第二天早上,哈林睡得香,豬們也如此,老奶奶沒有聽見豬的叫聲,大發感歎:“我孫子比他媽會喂豬!”

長陽有個英子姐姐助學團隊,陳哈林聽說也加入了這個團隊。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十多年前,哈林就在默默地做過一些資助學生的事兒。那個時候他是老師,見到學生因生活無著落輟學就心裡發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陳哈林的薪水僅有50多元,但他每個月都要拿出25元左右的費用貼補困難學生,他曾經連續支持五個貧寒學生讀書,每月給他們五元的生活費,使得他們得以為繼,考上了大學。那些學生,至今也只知道這錢是一些好心的伯伯叔叔舅舅姨媽寄的,到頭來誰也不知道是哈林在做著善事兒。

1997年深秋的一天,時任長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的陳哈林,去採訪廣州軍區軍旅作家張世黎將軍身前援建的的資丘涼水寺希望小學和張將軍對口資助的學生,在田間,他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紮著小辮的小女孩在打豬草,見來了,女孩把手指放進嘴裡。陳哈林一把抓過女孩的手,見小手傷痕累累,一個傷口還在流血。“你叫什麼名字?”“我叫李子”“幾歲了?”“9歲”,為什不上學?”“沒有學費”。陳哈林心裡一顫,將女孩抱起,送到她家裡,這才知道,李子的母親得了肝病,常年吃藥,父親也得了一種怪病,不能勞動。陳哈林問:“你想繼續讀書嗎?”,小李子眼淚汪汪地點點頭。“你好好學習,有叔叔呢。”那年,陳哈林35歲,他決定收李子為女兒,資助她完成學業。李子很爭氣,她一邊操理家務,一邊在校讀書,年年都是班級第一名,哈林用他的稿費為李子繳學費。

李子14歲那年寒假,李子專門乘車來到縣城,找到了陳哈林,進門叫了一聲:“叔叔”,就哭了起,手裡還提著一隻豬蹄子。

就在第二年春天,陳哈林患癌症住進了醫院,但他還掛記著李子。正在這時,他的好朋友、縣人武部部長李煜林來醫院看望哈林,陳哈林把李子的事講給李煜林聽,李煜林當即說:“這個事兒就交給我吧,你放心養病。”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三年後,李子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

陳哈林愛朋友、愛家庭、愛女兒。他教育子女也有他的獨到的方法,在他的女兒進入青春期的前前後後,他相繼給女兒寫了以《我的夢夢蟲》為題的二十多篇文章。

他在文中寫道:“如果把人生分為四季的話,可以用四個20年來計算,即人從生下來到20歲間,可以說是春季,在春季我想是人的成長期,即一種生命和學習的積累期,首先是生命的成長和積累期,這期間有幼兒的無憂無慮,有童年的歡笑和花衣,有步入少年的如奇和困擾,有青春期的困惑與煩惱,但我的女兒和兒子,不要怕,這都是自然現象,要自然而勇敢的面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每一變化,也就是說在你們的十二歲,你們在心理和生理上就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比如說男孩和女孩在這樣的時候開始出現性別的變化,即彼此表現了第二性征的差異,如男孩的聲音開始變得粗混,小嘴也開始出現鬍鬚,女孩子有了小乳房,甚至有的來了初潮,男孩女孩在這時期開始有了羞澀感,女孩想和男孩說話,男孩也想讓自己在女孩面前有味道,互相間有了些好奇心,我的孩子們,這便是我要向你們祝福的,你們正在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面臨發育了,這個時候,你不要害羞,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態,要和爸爸媽媽交換,有好多小朋友可能有害怕和神秘的感覺,總害怕大人們知道了自己的小秘密,我的小寶貝們,你們可能有早戀意識出現,但這不要緊,因為它是成長中出現的正常反映,但要記住絕不是你們小小意念中和在書本、影視等多媒體上所感受到了愛,正像春天桃李、杏等自然的開花一樣,它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千萬不要走入誤區,你們在這個階段,還像自然界剛出土的小苗苗一樣,需要的是陽光雨露淋浴下的生長,切莫因生理現象讓你們頭昏眼花而去做一些不屬於春季的跨季節的事兒。在你們生命的春天,你們一定要好好地享受陽光雨露,只有這樣到了夏季才有你們青春生命的愛的收穫,在人生命的夏季,你們才能享受到愛情的甜美。身體的積累,即成長,這期間可得小心呵護啊,千萬別超前,這季節趕不得的,好好地按自然規律才會健康成長,否則你們只會給自己引來萬千的煩惱的,會使小小的你們不能自拔。”

陳哈林想,不僅自己的女兒面臨青春發育時困惑,全社會的兒童少年都面臨同樣的困惑,他把《我的夢夢蟲》發到網上,希望更多的小朋友閱讀。一天深夜,宜昌城區一個女子打電話給哈林,說著說著就在電話裡哭起來,她泣不成聲的說:“哈哥,看了《我的夢夢蟲》,讓我好感動,我咋沒有攤上你這樣一個好爸爸呢!”陳哈林費了幾個小時才安慰好這位女子,妻子一旁醒了,她不僅沒有吃醋,還笑著說看來你的教育子女的辦法可行。

■戰病魔,爭先進,做一個勇於進取的捨命人

2001年初的一天,時任長陽電視臺副台長的陳哈林,正與同事們扛著攝像機,陪同湖北電視臺在一處田間一邊拍攝三個代表學教專題片。突然間,來自腰間的一股巨大疼痛,撕裂般襲擊了陳哈林。疼痛兇猛異常,使他不得不中止正在進行的工作。

“哎呀,我的腰好痛?”

同事們圍過來,只見陳哈林一隻手捂著腰,臉膛憋得紅紫。疼痛也堵塞了他的語言。而且,疼痛還在咬牙切齒地繼續向下漫延,一點點走進意識的深處。

“要不要緊?”同事們把他扶到坎邊坐下,關切地問。

“不要緊。”哈林說,“可能是這幾天太累了。”

“如果不行,不要硬扛,我們把你送到醫院。”

“不用。歇歇就好了。”

38歲的陳哈林怎麼也沒想到,死神已經在敲著他的生命之門,他還以為只是一種平常的疼痛,或許是勞累所致。歇過一陣,疼痛稍微減輕了。他又一揮手說:“搞,我們又接著搞。”

同事們見到生龍活虎的哈林又再次出現,便也放心了。重新投入工作。

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疼痛就是緊緊地咬住哈哥了。它常常在不經意間出現,也不管哈哥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快樂裡,它就是冷不丁地打斷他,讓他怎麼也不能忽略它的存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心腸越來越狠,頻率越來越高,以致使哈哥無法入睡,身體也日漸消瘦下來。而且哈哥發現,他的雙腿也開始浮腫。直到這個時候,哈哥才下定決心,走進長陽縣人民醫院。

經檢查,所有疼痛都是腹腔內的腫瘤作怪。

走出醫院,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的妻子李德蘭。正在講臺上的李德蘭得到這個消息,也一下子傻了,從學校火速趕回,陪著哈林到宜昌市腫瘤醫院進行複查。複查的結果也依舊是腹膜後脂肪肉瘤,必須儘快手術。

38歲的年齡,正是人生正走向成熟的年景,女兒還在讀小學,愛妻還在自學考試,而他自己還有許多人生抱負沒有實現……

住進宜昌市腫瘤醫院,主刀醫生對陳哈林說:“你要做好思想準備。這種脂肪肉瘤本來危害不大,但現在的問題是腫瘤已經有了籃球那麼大,壓迫了其他的器官,手術有相當的難度,很可能手術後醒不過來。”

“沒關係,我做好了思想準備。”陳哈林恢復了他慣有的幽默與快樂。

然而,當哈哥一個人面對孤寂的時候,難於割捨的親情、未盡的事業、鋪展在天地間的友情、無數的創作提綱與靈感,均牽出了他澎湃而複雜的情感。他的情感也熬到了最濃最純的狀態。他最擔心的是他的父母無法承受失子的精神壓力:7個月前,他的二弟因車禍身亡,父母一夜之間變得蒼老,他怕自己再次上演“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境,父母會無法承受。

手術的前夜,當愛妻李德蘭因疲憊在床邊睡去之後,陳哈林提筆分別給愛妻李德蘭、女兒陳友藍天和慈父陳滋松寫下了三封遺書。寫著寫著,淚水模糊了雙眼。

“阿蘭,你不要因為我的離去而傷心,一定要把學業完成……”

“女兒,如果爸爸不能陪伴你的成長,你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好好讀書,不當書蟲,要當書的主人,要生活得不受人欺負……”

“老爹老娘,如果兒子這次醒不過來,請不要埋怨兒子沒有盡孝……”

他把遺書悄悄交給弟弟陳傑,“你把遺書收好,如果我醒不來,這一家人就指望你了!”弟弟接過遺書,兄弟倆緊緊抱在一起,在病房哭了起來。

面對如此堅強、樂觀的生命,死神也望而卻步了。

手術後的第二天上午,陳哈林終於醒了過來。

“我還活著?”

“活著!活著!”妻子的喜淚奪眶而出。

聽到消息的護士和醫生也趕了過來。“手術非常成功。”醫生說,“從你的腹腔裡取出了一個重達七斤九兩重的脂肪肉瘤。”

在病床上,陳哈林又開始了創作,同時住院的21個人,出院時只剩下2個,陳哈林就是倖存者之一。在病房,他為龍舟坪中心學校寫下了近10萬字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寫了《剪個豁豁讓春風吹進來》等著名詩篇。

在死亡線上走了一次,陳哈林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忘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然而,命運卻依舊與哈哥開起了玩笑。十一年後,也即2012年6月,陳哈林突然感受身體不適,而且雙腿上的浮腫再次出現。抗癌十一年,他順利地渡過了危險的八年期,而且其間曾參加過上海的抗癌交流大會,一家健康類報紙還贈送給他“抗癌英雄”的稱號。

如今,在原先手術的地方,脂肪肉瘤又復發了。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的哈林沒再驚慌。因為他知道死神是個膽小鬼,它在堅強面前只能夾著尾巴逃逸。陳哈林拿出手機拔通了十年前的主管醫生顧昱的電話,平靜地告訴了他現在的現狀。時任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顧昱說:“還得做手術。”2012年7月3日,陳哈林再次住進了宜昌市腫瘤醫院,11日上午被推進了手術室。

醫生告訴他:“因為腫瘤壓迫了和粘連了其他器官,大便有可能改道造瘺。”哈林坦然地說:“一切接受命運安排。”

手術後,哈哥于12日淩晨醒來。睜開眼睛的那一刻,他首先見到的,依舊是妻子那消瘦而憂愁的臉膛:“我還在手術嗎?”

“沒有。現在是第二天了……”話還沒說完,妻子淚水就穿線地流下來。

“這麼說我沒死?”

“沒有。”愛妻李德蘭摸了把淚說,“手術很成功,大便也沒有改道。”刹那間,一種無以言說的興奮與激動又從他的內心裡彌漫上來。開心的笑容再次在他臉上綻放。

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陳哈林的創作躍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住院期間,他策劃了《土家十碗八扣實施方案》,並為十碗八扣作詩10餘首。編輯了第二套《土家族文學原創叢書》(第二輯);他在病床上寫的散文《外婆、廊橋》等三篇作品,獲得首屆中國散文詩歌神洲行三等獎,並被組委會授予神洲優秀作家稱號。

2013年6月30日,戰勝死神和病魔的陳哈林,站在了北京中國文聯第九屆全委會暨全國文聯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的發言席上,陳哈林被評為全國文聯系統先進個人,並作為唯一的代表在大會發言。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對陳哈林的先進事蹟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3年7月3日,湖北省文聯發出了《開展向陳哈林同志學習的通知》,號召全省文藝家和廣大文藝工作者以陳哈林為榜樣,學習他熱愛文藝事業、投身文藝工作的理想信念,學習他紮根基層、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學習他心系文藝、服務大局、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學習他昂揚樂觀、捨生忘死的高尚情懷。

作者系怪奇公社傳媒達人●劉洪進

(原載人民網、鳳凰網、搜狐網、荊楚網、中國民族宗教網等)

綜合性的采風形式,不僅得到文學界認可,還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認同。

通過系列筆會活動,作家們學到了理論,交流了時政、提升了業務,使得土家長陽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上吃透上情,下吃透民生,把藝術家的思想統一在民族、祖國和人民的事業上,始終以人民的事業為己任。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春秋,把雙百方針、三個貼近落實在行動上,使得長陽文藝隊伍出現了積極向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好局面。雜文作者林匯泉曾對火燒坪高山蔬菜的過度開發影響環境頗有微詞,當他隨著筆會隊伍來到火燒坪的時候,發現這裡的農民正在田間打生物梗、並在普遍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和生物殺蟲劑時,他說:“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不下基層怎知百姓事兒呀?”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田野調查中,在“山歌好比清江水”、“巴土戀歌”、張健清江系列挑戰賽事的活動中,在“土家長陽”的脫貧致富的經濟建設中,都活躍著長陽文藝人的身影,使得長陽這個貧困山區縣有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賞石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榮譽的紛至踏來,“巴土戀歌”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湖北省文化產業精品名牌一縣一品建設特等獎。

陳哈林常常對文藝工作者說的一句話是,文藝工作者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做糊塗蟲!既要埋頭拉車出成果,又要抬頭看路認方向,所謂“站在高坡上,身穿紅衣裳,伸手指方向”。

活躍經濟,加點文藝,加點文化,景點漲價。文化文藝要為經濟服務,不能為經濟發展添堵和添亂。在陳哈林當文聯主席的10余年間,長陽各種經濟文化活動的串詞,都少不得想到請陳哈林執筆,陳哈林不管多忙多累,上班還是住院,他從不推辭,分文不取,數年來,他為企業和文化活動寫作的串詞多達100多個。

在文聯主席這個位置上,加之有新聞工作經歷,陳哈林不僅成為一個知名的作家,也是一個成熟的新聞寫手。有一次,幾個商人找到陳哈林,願出高價讓他寫一篇揭幕錳礦開發的文章,以阻止長陽礦業的開發。陳哈林經過瞭解,錳礦開發只要解決了污染問題,完全是一件富縣富民的好項目,他斷然拒絕了這篇文章的寫作。

■寫妙文,創精品,做一個多才多藝的文藝人

大量的閱讀,讓陳哈林從小就迷上了文學,並渴望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變成鉛字。1988年,25歲的陳哈林在《山花》雜誌上發表處女作《天永師傅》,從此,陳哈林與文學結不了不解之緣。

陳哈林文學創作最大的特點是語言的返璞歸真,並靈活生動地使用民間語言。他追求“語不驚人誓不甘休”;文章結構的不斷創新,力求一篇一個樣,追求“如果寫一百篇文章,篇篇一個樣,不如只寫一篇”;文章充滿故事性、趣味性和思辨性;同時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和土家民族特色。

陳哈林在《吊腳樓隨想》中寫道;“土家人離不開吊腳樓。正像他們離不開母親、女人和白酒一樣。無論他們走到哪裡。他們總念著想著他們的吊腳樓。這是因為吊腳樓裡總飛進飛出他們生命的顫音,那裡是他們湧動生命激情的聖地,那裡有他們生命的本根呼喚。”

他把土家最低層、最古老、最普通的百姓當著素材,寫下了一篇篇讓人發笑讓人落淚的感人文字。

為聯絡文化人,與各界交朋友,陳哈林以詩為媒,用生動趣味的菜單詩,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和詩人,他在席間寫作的“菜單詩”就有300多篇。

2000年陳哈林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記憶》、2008年出版散文集《汪洋莊》、2012年出版詩集《草鞋上的非非》和散文集《冒氣的故土》。其中《石板街的記憶》是帶有明顯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本具有鄉情鄉音和鄉風的一部作品;《汪洋莊》、《冒氣的故土》是在實現轉型期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明顯增強。其作品多次獲散文單項獎,2008年獲得中國散文精英獎,2009年散文集《汪洋莊》,是以陳哈林故鄉為背景,以兒時記憶為題材而創作的散文集,這本書獲得了中國首屆散文百花獎一等獎,入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獎駿馬獎。

陳哈林認為,當文聯主席不僅要當好作家,還要管好文聯這個文藝工作者的大家。他向長陽縣委提出的“九個一工程”,成為他工作的重點,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九個一”件件有著落:

一本機關刊物,他們主辦的《土家族文學》,已成為土家文藝界的精神家園; 一個文藝扶持資金,即建立縣級文藝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培養文藝拔尖人才和文藝新人,實現了一年一計畫,一年一扶持; 一個文藝獎,即設立“彭秋潭文藝獎”,政府每年拿出10萬元用於獎勵文藝工作者; 一組筆會,即每年舉辦省內外文學刊物作者參與的大型筆會一次,他們舉辦女子文學筆會和文學培訓班有聲有色; 一群基地,他們在全縣各地和清江風景區景點建立文藝創作生活基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辦文學; 一套系列叢書,即以歷史文化為內容的“巴土文化”叢書,以原創文學為內容的土家族文學原創叢書,以清江為內容的“清江美文”叢書; 一個文藝網站,即在湖北省政府門戶網掛建一個以巴人故里,清江長陽為內容的清江文壇,讓它成為所有土家族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平臺和視窗,不斷發現新人、出作品、出人才; 一個電視文藝視窗,與縣電視臺聯合興辦文藝欄目,設置以文學為主體的“清江美文”欄目,設置以文史哲為主題內容的“土家講壇”,設置以“民間文學”為主題內容的“長陽故事”。 一切行動聽喊,哪個單位哪個企業需要文藝人出力,隨叫隨到,服務到位。

長陽文聯的變化有目共睹: 《土家族文學》雜誌連續兩屆十年被評為湖北省十佳優秀期刊。 長陽文聯近幾年被省市文聯評為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集體,文化產業精品名牌一縣一品建設先進單位等。 長陽縣人民政府設立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藝創作扶持資金和“彭秋潭文藝獎”,扶持資金每年10萬元,“彭秋潭文藝獎”每三年30萬元。 出版《巴土文化叢書》三輯30本,《土家族文學原創從書》兩輯20本,還有以民族文化研究為主題的圖書、畫冊、攝影作品近100餘冊,所編輯的《中國民間故事·長陽卷》奪得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 獎,目前著手編輯撰寫的《中國民俗志·長陽卷》正在出版中。 各個門類的文藝創作基地10多個在鄉鎮相繼建立起來,成為文聯活躍在基層的生力軍。 他們分別與華師、武大、三峽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長陽成為這些大學的生活采風基地,大學成為提升當地文藝水準的堅強後盾。 清江文壇網掛上了省政府門戶網站荊楚網,成為好多文學報刊的選稿基地,好多文學新人茁壯成長。 與長陽電視臺聯辦的《清江美文》、《長陽故事》、《土家講壇》辦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清江美文》欄目連續幾年為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評為縣級台優秀欄目。

■愛家人,助學生,做一個心系社會的有情人

2005年3月,陳哈林約了幾個朋友到他闊別多年的老家汪洋莊,美其名曰叫汪洋莊,難見一坑水,實為群峰之顛上一個環境十分險惡的自然村落,海拔1500多米。一路上,陳哈林把汪洋莊吹得天花亂墜。然而,引著朋友在村裡走了一圈,見到的還是老百姓到數裡外挑水,原有的片片樹林也消失了,多情善感的陳哈林眼晴濕潤了,一路無語。

“怎麼還是這樣窮啊!”陳哈林問父親。父說:“公路不通,再過多少年還是一樣窮。”

為修通家鄉的公路,陳哈林利用人際關係,四處奔走,訴說老家苦難。經過數年努力,縣鄉撥出專款,家鄉的公路眼看就要修到家門口。

2011年10月,陳哈林陪母親到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而此時遠在老家的奶奶也因摔壞股骨躺在床上不能自理,這時公路施工正緊。陳哈林於是和弟弟陳傑分工:說:“我回去照顧奶奶,你在宜昌照顧媽”。

陳哈林風雨兼程回到汪洋莊,看到癱瘓在床的奶奶,陳哈林禁不住淚如雨下,他一下跪到奶奶床前說:“奶奶,孫子不孝啊,回來遲了,讓您受苦了!”

他迅速給奶奶洗衣弄飯喂藥、喂豬砍豬草,挑水弄柴,農村長大的他,就這麼輕車熟路地幹起來了。在陳哈林回家照顧奶奶的那些日子裡,邊界公路就要在他的家鄉合攏了,陳哈林不知有多高興。那些天,他天天要跑到公路建設現場和民工們一起挖挖土,和他們一起拉家常說鄉情,幹得不知有多帶勁兒。

公路合攏那天,陳哈林跑到村頭商店買來煙和酒和幾十斤肉,請了幾個嫂子媳婦在家裡做起飯來,這天,他在家裡一氣擺了五桌,當公路連通的當晚,他和那些民工們都醉了個底朝天。半夜,他突然被豬的吼叫驚醒,哈哈,陳哈林這時才記起忘記喂豬了。豬吵得奶奶睡不好,陳哈林迅速起床來到豬欄,亮燈的一擦啦,哈林突然點子一閃,他一邊說“豬兒呀,委屈你們了,”一邊給豬們上草料,並且提來一壺老燒酒,每個豬盆裡倒上幾杯酒,豬們歡快的進餐了,最先醉倒的是那頭400多斤的大豬,其次倒下的是100多斤的小豬,只有那位200多斤的還在盡興的進食,於是陳哈林又給它加了一杯酒,一會兒後,這傢伙也靜靜入睡,第二天早上,哈林睡得香,豬們也如此,老奶奶沒有聽見豬的叫聲,大發感歎:“我孫子比他媽會喂豬!”

長陽有個英子姐姐助學團隊,陳哈林聽說也加入了這個團隊。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十多年前,哈林就在默默地做過一些資助學生的事兒。那個時候他是老師,見到學生因生活無著落輟學就心裡發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陳哈林的薪水僅有50多元,但他每個月都要拿出25元左右的費用貼補困難學生,他曾經連續支持五個貧寒學生讀書,每月給他們五元的生活費,使得他們得以為繼,考上了大學。那些學生,至今也只知道這錢是一些好心的伯伯叔叔舅舅姨媽寄的,到頭來誰也不知道是哈林在做著善事兒。

1997年深秋的一天,時任長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的陳哈林,去採訪廣州軍區軍旅作家張世黎將軍身前援建的的資丘涼水寺希望小學和張將軍對口資助的學生,在田間,他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紮著小辮的小女孩在打豬草,見來了,女孩把手指放進嘴裡。陳哈林一把抓過女孩的手,見小手傷痕累累,一個傷口還在流血。“你叫什麼名字?”“我叫李子”“幾歲了?”“9歲”,為什不上學?”“沒有學費”。陳哈林心裡一顫,將女孩抱起,送到她家裡,這才知道,李子的母親得了肝病,常年吃藥,父親也得了一種怪病,不能勞動。陳哈林問:“你想繼續讀書嗎?”,小李子眼淚汪汪地點點頭。“你好好學習,有叔叔呢。”那年,陳哈林35歲,他決定收李子為女兒,資助她完成學業。李子很爭氣,她一邊操理家務,一邊在校讀書,年年都是班級第一名,哈林用他的稿費為李子繳學費。

李子14歲那年寒假,李子專門乘車來到縣城,找到了陳哈林,進門叫了一聲:“叔叔”,就哭了起,手裡還提著一隻豬蹄子。

就在第二年春天,陳哈林患癌症住進了醫院,但他還掛記著李子。正在這時,他的好朋友、縣人武部部長李煜林來醫院看望哈林,陳哈林把李子的事講給李煜林聽,李煜林當即說:“這個事兒就交給我吧,你放心養病。”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三年後,李子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

陳哈林愛朋友、愛家庭、愛女兒。他教育子女也有他的獨到的方法,在他的女兒進入青春期的前前後後,他相繼給女兒寫了以《我的夢夢蟲》為題的二十多篇文章。

他在文中寫道:“如果把人生分為四季的話,可以用四個20年來計算,即人從生下來到20歲間,可以說是春季,在春季我想是人的成長期,即一種生命和學習的積累期,首先是生命的成長和積累期,這期間有幼兒的無憂無慮,有童年的歡笑和花衣,有步入少年的如奇和困擾,有青春期的困惑與煩惱,但我的女兒和兒子,不要怕,這都是自然現象,要自然而勇敢的面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每一變化,也就是說在你們的十二歲,你們在心理和生理上就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比如說男孩和女孩在這樣的時候開始出現性別的變化,即彼此表現了第二性征的差異,如男孩的聲音開始變得粗混,小嘴也開始出現鬍鬚,女孩子有了小乳房,甚至有的來了初潮,男孩女孩在這時期開始有了羞澀感,女孩想和男孩說話,男孩也想讓自己在女孩面前有味道,互相間有了些好奇心,我的孩子們,這便是我要向你們祝福的,你們正在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面臨發育了,這個時候,你不要害羞,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態,要和爸爸媽媽交換,有好多小朋友可能有害怕和神秘的感覺,總害怕大人們知道了自己的小秘密,我的小寶貝們,你們可能有早戀意識出現,但這不要緊,因為它是成長中出現的正常反映,但要記住絕不是你們小小意念中和在書本、影視等多媒體上所感受到了愛,正像春天桃李、杏等自然的開花一樣,它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千萬不要走入誤區,你們在這個階段,還像自然界剛出土的小苗苗一樣,需要的是陽光雨露淋浴下的生長,切莫因生理現象讓你們頭昏眼花而去做一些不屬於春季的跨季節的事兒。在你們生命的春天,你們一定要好好地享受陽光雨露,只有這樣到了夏季才有你們青春生命的愛的收穫,在人生命的夏季,你們才能享受到愛情的甜美。身體的積累,即成長,這期間可得小心呵護啊,千萬別超前,這季節趕不得的,好好地按自然規律才會健康成長,否則你們只會給自己引來萬千的煩惱的,會使小小的你們不能自拔。”

陳哈林想,不僅自己的女兒面臨青春發育時困惑,全社會的兒童少年都面臨同樣的困惑,他把《我的夢夢蟲》發到網上,希望更多的小朋友閱讀。一天深夜,宜昌城區一個女子打電話給哈林,說著說著就在電話裡哭起來,她泣不成聲的說:“哈哥,看了《我的夢夢蟲》,讓我好感動,我咋沒有攤上你這樣一個好爸爸呢!”陳哈林費了幾個小時才安慰好這位女子,妻子一旁醒了,她不僅沒有吃醋,還笑著說看來你的教育子女的辦法可行。

■戰病魔,爭先進,做一個勇於進取的捨命人

2001年初的一天,時任長陽電視臺副台長的陳哈林,正與同事們扛著攝像機,陪同湖北電視臺在一處田間一邊拍攝三個代表學教專題片。突然間,來自腰間的一股巨大疼痛,撕裂般襲擊了陳哈林。疼痛兇猛異常,使他不得不中止正在進行的工作。

“哎呀,我的腰好痛?”

同事們圍過來,只見陳哈林一隻手捂著腰,臉膛憋得紅紫。疼痛也堵塞了他的語言。而且,疼痛還在咬牙切齒地繼續向下漫延,一點點走進意識的深處。

“要不要緊?”同事們把他扶到坎邊坐下,關切地問。

“不要緊。”哈林說,“可能是這幾天太累了。”

“如果不行,不要硬扛,我們把你送到醫院。”

“不用。歇歇就好了。”

38歲的陳哈林怎麼也沒想到,死神已經在敲著他的生命之門,他還以為只是一種平常的疼痛,或許是勞累所致。歇過一陣,疼痛稍微減輕了。他又一揮手說:“搞,我們又接著搞。”

同事們見到生龍活虎的哈林又再次出現,便也放心了。重新投入工作。

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疼痛就是緊緊地咬住哈哥了。它常常在不經意間出現,也不管哈哥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快樂裡,它就是冷不丁地打斷他,讓他怎麼也不能忽略它的存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心腸越來越狠,頻率越來越高,以致使哈哥無法入睡,身體也日漸消瘦下來。而且哈哥發現,他的雙腿也開始浮腫。直到這個時候,哈哥才下定決心,走進長陽縣人民醫院。

經檢查,所有疼痛都是腹腔內的腫瘤作怪。

走出醫院,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的妻子李德蘭。正在講臺上的李德蘭得到這個消息,也一下子傻了,從學校火速趕回,陪著哈林到宜昌市腫瘤醫院進行複查。複查的結果也依舊是腹膜後脂肪肉瘤,必須儘快手術。

38歲的年齡,正是人生正走向成熟的年景,女兒還在讀小學,愛妻還在自學考試,而他自己還有許多人生抱負沒有實現……

住進宜昌市腫瘤醫院,主刀醫生對陳哈林說:“你要做好思想準備。這種脂肪肉瘤本來危害不大,但現在的問題是腫瘤已經有了籃球那麼大,壓迫了其他的器官,手術有相當的難度,很可能手術後醒不過來。”

“沒關係,我做好了思想準備。”陳哈林恢復了他慣有的幽默與快樂。

然而,當哈哥一個人面對孤寂的時候,難於割捨的親情、未盡的事業、鋪展在天地間的友情、無數的創作提綱與靈感,均牽出了他澎湃而複雜的情感。他的情感也熬到了最濃最純的狀態。他最擔心的是他的父母無法承受失子的精神壓力:7個月前,他的二弟因車禍身亡,父母一夜之間變得蒼老,他怕自己再次上演“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境,父母會無法承受。

手術的前夜,當愛妻李德蘭因疲憊在床邊睡去之後,陳哈林提筆分別給愛妻李德蘭、女兒陳友藍天和慈父陳滋松寫下了三封遺書。寫著寫著,淚水模糊了雙眼。

“阿蘭,你不要因為我的離去而傷心,一定要把學業完成……”

“女兒,如果爸爸不能陪伴你的成長,你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好好讀書,不當書蟲,要當書的主人,要生活得不受人欺負……”

“老爹老娘,如果兒子這次醒不過來,請不要埋怨兒子沒有盡孝……”

他把遺書悄悄交給弟弟陳傑,“你把遺書收好,如果我醒不來,這一家人就指望你了!”弟弟接過遺書,兄弟倆緊緊抱在一起,在病房哭了起來。

面對如此堅強、樂觀的生命,死神也望而卻步了。

手術後的第二天上午,陳哈林終於醒了過來。

“我還活著?”

“活著!活著!”妻子的喜淚奪眶而出。

聽到消息的護士和醫生也趕了過來。“手術非常成功。”醫生說,“從你的腹腔裡取出了一個重達七斤九兩重的脂肪肉瘤。”

在病床上,陳哈林又開始了創作,同時住院的21個人,出院時只剩下2個,陳哈林就是倖存者之一。在病房,他為龍舟坪中心學校寫下了近10萬字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寫了《剪個豁豁讓春風吹進來》等著名詩篇。

在死亡線上走了一次,陳哈林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忘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然而,命運卻依舊與哈哥開起了玩笑。十一年後,也即2012年6月,陳哈林突然感受身體不適,而且雙腿上的浮腫再次出現。抗癌十一年,他順利地渡過了危險的八年期,而且其間曾參加過上海的抗癌交流大會,一家健康類報紙還贈送給他“抗癌英雄”的稱號。

如今,在原先手術的地方,脂肪肉瘤又復發了。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的哈林沒再驚慌。因為他知道死神是個膽小鬼,它在堅強面前只能夾著尾巴逃逸。陳哈林拿出手機拔通了十年前的主管醫生顧昱的電話,平靜地告訴了他現在的現狀。時任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顧昱說:“還得做手術。”2012年7月3日,陳哈林再次住進了宜昌市腫瘤醫院,11日上午被推進了手術室。

醫生告訴他:“因為腫瘤壓迫了和粘連了其他器官,大便有可能改道造瘺。”哈林坦然地說:“一切接受命運安排。”

手術後,哈哥于12日淩晨醒來。睜開眼睛的那一刻,他首先見到的,依舊是妻子那消瘦而憂愁的臉膛:“我還在手術嗎?”

“沒有。現在是第二天了……”話還沒說完,妻子淚水就穿線地流下來。

“這麼說我沒死?”

“沒有。”愛妻李德蘭摸了把淚說,“手術很成功,大便也沒有改道。”刹那間,一種無以言說的興奮與激動又從他的內心裡彌漫上來。開心的笑容再次在他臉上綻放。

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陳哈林的創作躍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住院期間,他策劃了《土家十碗八扣實施方案》,並為十碗八扣作詩10餘首。編輯了第二套《土家族文學原創叢書》(第二輯);他在病床上寫的散文《外婆、廊橋》等三篇作品,獲得首屆中國散文詩歌神洲行三等獎,並被組委會授予神洲優秀作家稱號。

2013年6月30日,戰勝死神和病魔的陳哈林,站在了北京中國文聯第九屆全委會暨全國文聯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的發言席上,陳哈林被評為全國文聯系統先進個人,並作為唯一的代表在大會發言。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對陳哈林的先進事蹟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3年7月3日,湖北省文聯發出了《開展向陳哈林同志學習的通知》,號召全省文藝家和廣大文藝工作者以陳哈林為榜樣,學習他熱愛文藝事業、投身文藝工作的理想信念,學習他紮根基層、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學習他心系文藝、服務大局、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學習他昂揚樂觀、捨生忘死的高尚情懷。

作者系怪奇公社傳媒達人●劉洪進

(原載人民網、鳳凰網、搜狐網、荊楚網、中國民族宗教網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