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滇說茶1001夜之75 古人飲茶之 宋元明清

昨晚, 我們講到唐朝的飲茶方法, 是所謂烹茶法。 那麼, 唐朝的主要貢獻在於, 統一了喝茶的方法為烹茶法, 並有了系統的茶器和烹茶的整個工藝。 同時, 作為一個總結, 形成了一本茶經, 並成就了一個茶聖。

唐朝, 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期, 茶道正式形成, 是跟當時的大環境分不開的。 所謂亂世藏金, 盛世藏茶。 我們從當時的史書上可以看到, 茶磚已經作為一種大宗交易的貨物, 傳到了北方以及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 也帶去了喝茶的習慣。 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 吐蕃貴族也開始學著喝茶。 而宗教寺廟在當時藏區的崇高地位,

使得緊壓茶也進入了寺廟, 而且歷代相傳下來。

唐朝後期, 五代十國混亂之爭, 這個時間, 品茶當然只是貴族的遊戲, 而且, 似乎亂世裡, 並沒有得到發展, 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 統一了中原。 宋朝, 在歷史上可能因為軍事上的弱小, 讓人覺得不是那麼強大, 其實, 就經濟而言, 宋朝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代。 唐詩、宋詞、元曲, 自然, 在宋朝, 是騷人輩出的時代, 看看那些精美的瓷器, 著名的柴窯、汝窯、官窯等, 基本上都在宋人的詞裡有所體現。 而這般騷人, 自然不會放過茶這種貴族飲品。 我們中國, 在繁瑣的儀式上有著非凡的天賦, 宋人, 在品茶的程式上也發揚光大。 我們來看下, 宋人是怎麼喝茶的。

宋朝喝茶的方法,

在唐人的基礎上做了一些重大變革。 茶, 仍然是茶餅或者團茶, 這個沒有變。 茶餅仍然要烤, 然後碾碎, 非常細碎, 成為茶粉, 這個也沒有變。 當然, 最後是連茶粉一起吃下肚子也沒變, 變的是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 喝茶的杯子。 我其實沒搞明白他們喝茶用什麼杯子, 當然不會是那些官窯、汝窯之類, 或者說, 應該不是瓷器。 個人猜測, 沒有細細去研究。 為什麼這麼猜測呢?因為他們要把杯子拿去烤, 放火上烤, 這個我有點狐疑。

第二, 開水自然是燒好的, 茶粉自然是備好的。 經過了烤、碾、羅, 然後開水了, 把杯子加熱, 導入茶粉, 加入少量沸水, 用調羹攪拌。 慢慢加沸水, 再繼續調。 要調成什麼樣呢?我們經常開玩笑說, 要調出一朵花來。

是的, 答案完全正確, 加十分。 在宋朝, 就是要調出一朵花來, “茶花”, 呵呵, “湯花”。 如果這個“湯花”凝固在內壁上, 而且茶湯色澤漂亮, 這個就叫做“點”出了一盞好茶。 注意, 這裡是叫做“點茶”了。 如果有朋友知道豆腐的加工過程, 就知道有個“點豆花”的過程, 跟這個“點茶”類似。 “點”, 就是加入石膏水讓豆腐花凝固的過程, 所以, 宋茶的飲茶方法叫做“點茶”。 呵呵, 注意, 唐朝的時候叫做烹茶, 宋朝更複雜一些, 點茶。 在當時鬥茶的時候, 評判的標準, 跟茶的口感並不完全成正比。

大滇研究了那幫騷客的風騷點評法, 大體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茶品

第二、茶具

第三、點茶這個人的氣質形象

第四、茶的口感

從這四個方面來看, 基本上, 我們又回到了那個古老的結論,

茶道, 是屬於貴族階層的。 民間可能有好茶, 但不一定有頂級的茶具, 如果你再穿著一身迷彩服(目前版納地區茶農比較喜歡的日常衣服), 那基本上, 這個鬥茶肯定是要失敗。 好的茶品, 具有藝術美的茶具, 點茶的人還要玉樹臨風、風流倜儻, 最後才回到茶的本質, 茶味。 這樣就可以完了嗎?錯, 當然, 你要賦詩一首, 或者填詞一闕。 如果你茶不怎樣, 詩詞寫得好, 那麼鬥茶的勝利者也許還是你。

事實上, 鬥茶最厲害的是誰?那個倒楣孩子嘛, 就是著名的宋徽宗趙佶, 不由得不服。 看樣子, 藝術都是相通的。 鬥茶, 這個可是實打實動手的活, 宋徽宗趙佶的動手能力, 真不是蓋的!呵呵, 宋朝飲茶方式的變化, 大家記住了:

第一, 雖然還是吃茶,

但重點內容是“點茶”了, 跟烹茶不同。

第二, 點茶, 是要把杯子加熱的。

第三, 注意, 不再加鹽巴、白糖、醬油等調料了, 就是單純的茶粉。

第四, 這個時候, 是一人一杯。

“點茶”給你, 沒有分茶的過程, 也就是沒有公道杯, 嘿嘿。 所以諸位評委, 手裡的點茶, 也許每個人的都不一樣, 評價起來, 一點也不公道。 中場休息下。

一口2008年的“0520”下肚, 頭不暈了, 腰不痛了, 繼續說茶, 哈哈。

宋朝過後, 是一些哀傷的歲月。 我個人覺得, 茶的貴族運動從這個時候開始消亡了, 最終, 從我老家西南夷來的東西, 還是要回到老百姓中間去。 忽必烈帶著元朝的大軍, 風一般席捲過中原大地, 為宋朝萎靡不振的民風增加了幾許強悍。

你再來文質彬彬地點上一盞茶, 等上一個小時(半個時辰)的話, 大汗的彎刀早就落到你的頭上了!忽必烈大汗說:口渴,茶水伺候!三分鐘內,你是必須送到大汗口邊的。因此,在元朝,整個飲茶方法做了大幅度的簡化,也帶來了多元化。緊壓茶,還是在貴族間流行,但民間開始流行喝散茶,快捷,而且又重現了煮茶等過去的傳統方法。總之,元朝太短,正在一片混亂之中,區區一百年,彈指一揮間,一個和尚,被歷史推到前臺。這個和尚,帶著一個大腳板的老婆,鑄就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最後輝煌,大明帝國。

和尚出身于亂世,為求一口粗食不得不委身於破廟。做了皇帝,人民的好兒子啊,不忘本。做餅茶、做團茶,最後不是都要弄碎嗎?既有今日,何必當初?費時費力,無益。明太祖大筆一揮,從此禁止製作緊壓茶。各位老哥,大滇眼淚汪汪告訴你,自此,明朝無餅茶,貢茶也都散茶做。

在唐宋,高端茶、貢茶、貴族茶,都是餅茶團茶,緊壓茶!老朱的後代不得了,簡化、簡化再簡化。老朱雖然說取消了緊壓茶,可是甯王朱權,這個人大家有必要記住,是他第一個提出來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的方法,把唐宋傳下來的程式,烤茶、碾碎、過濾、製作成茶粉的繁瑣過程徹底廢除了。直接用沸水沖泡完整的茶葉,而且,提出了洗茶的概念。

暈,原來唐宋之前,包括皇帝喝的茶都是沒洗過的茶。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喝出所謂女兒茶的香味,原來是沒洗茶……估計採茶美女手上的汗味也能喝出來,到了那些文人騷客筆下就是一種特殊的香味了。

明朝滅了,又一個沒文化的時代開始了,清朝。清朝裡,那些粗獷的少數民族居然發現了變異,不知道是杯具還是洗具,強悍的女真民族到了中原,居然變成兔子般的溫柔。也許是乾隆皇帝茶喝太多了,缺鈣,導致整個朝代成了中華民族史上最屈辱的時代。

喝茶方面,就沒啥可說的。值得一說的,自然是普洱茶,所謂名重京師。茶馬古道馳名天下,就為了給皇帝老兒送點茶。據說是道光皇帝,當然還有說是同治皇帝,不知道是哪個皇帝,做了一件非常陰險的事,一直到現在,還經常引起民間爭鬥。到底那個瑞貢天朝的牌子是誰寫的,賜給了車家,還是李家?你們倒是在地下安息了,我們現在這代人,卻不能不見證這些爭鬥。我,代表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新中國公民,對你們這些封建統治者痛駡一聲,你們真是遺毒萬年!

大滇說茶1001夜,明晚內容,萬能的沱啊!

大滇說茶1001夜,今晚到此結束。謝謝。OVER!

大汗的彎刀早就落到你的頭上了!忽必烈大汗說:口渴,茶水伺候!三分鐘內,你是必須送到大汗口邊的。因此,在元朝,整個飲茶方法做了大幅度的簡化,也帶來了多元化。緊壓茶,還是在貴族間流行,但民間開始流行喝散茶,快捷,而且又重現了煮茶等過去的傳統方法。總之,元朝太短,正在一片混亂之中,區區一百年,彈指一揮間,一個和尚,被歷史推到前臺。這個和尚,帶著一個大腳板的老婆,鑄就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最後輝煌,大明帝國。

和尚出身于亂世,為求一口粗食不得不委身於破廟。做了皇帝,人民的好兒子啊,不忘本。做餅茶、做團茶,最後不是都要弄碎嗎?既有今日,何必當初?費時費力,無益。明太祖大筆一揮,從此禁止製作緊壓茶。各位老哥,大滇眼淚汪汪告訴你,自此,明朝無餅茶,貢茶也都散茶做。

在唐宋,高端茶、貢茶、貴族茶,都是餅茶團茶,緊壓茶!老朱的後代不得了,簡化、簡化再簡化。老朱雖然說取消了緊壓茶,可是甯王朱權,這個人大家有必要記住,是他第一個提出來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的方法,把唐宋傳下來的程式,烤茶、碾碎、過濾、製作成茶粉的繁瑣過程徹底廢除了。直接用沸水沖泡完整的茶葉,而且,提出了洗茶的概念。

暈,原來唐宋之前,包括皇帝喝的茶都是沒洗過的茶。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喝出所謂女兒茶的香味,原來是沒洗茶……估計採茶美女手上的汗味也能喝出來,到了那些文人騷客筆下就是一種特殊的香味了。

明朝滅了,又一個沒文化的時代開始了,清朝。清朝裡,那些粗獷的少數民族居然發現了變異,不知道是杯具還是洗具,強悍的女真民族到了中原,居然變成兔子般的溫柔。也許是乾隆皇帝茶喝太多了,缺鈣,導致整個朝代成了中華民族史上最屈辱的時代。

喝茶方面,就沒啥可說的。值得一說的,自然是普洱茶,所謂名重京師。茶馬古道馳名天下,就為了給皇帝老兒送點茶。據說是道光皇帝,當然還有說是同治皇帝,不知道是哪個皇帝,做了一件非常陰險的事,一直到現在,還經常引起民間爭鬥。到底那個瑞貢天朝的牌子是誰寫的,賜給了車家,還是李家?你們倒是在地下安息了,我們現在這代人,卻不能不見證這些爭鬥。我,代表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新中國公民,對你們這些封建統治者痛駡一聲,你們真是遺毒萬年!

大滇說茶1001夜,明晚內容,萬能的沱啊!

大滇說茶1001夜,今晚到此結束。謝謝。OVER!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