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有子說修行從哪裡下手?其為人也孝悌,弟子規就是根據論語編的

作者:子衍

學而第一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鮮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師:先介紹一下有子這個人。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 比孔子小33歲, 長相有點像孔子, 孔子死後他曾經從事孔門弟子的教學工作。 《論語》裡面稱呼“子”是尊稱, 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師者, 一種是官員。 有子從事教育, 是師者, 所以稱“子”。 在《論語》裡有四人是師者稱子。 分別是孔子、有子、曾子、閔子。 顏回、孔鯉境界雖高, 是君子, 但沒有從事教育, 所以不稱“子”。 子夏和子張兩位都從事教學, 但是兩人之中只有一人符合師者的條件, 文中不稱子是因為在第十九章兩人要進行對比, 這是一個考題, 如果對其中某一個人稱子等於公佈答案了。 所以等講到的時候再揭秘子夏和子張兩人究竟誰是“子”。

有子說修行從哪裡下手?孝。 “其為人也孝悌”,

《弟子規》就是根據《論語》編的, “首孝悌”。 先從孝悌開始, 從身邊的人做起, 我們最早接觸的人是誰?父母、兄弟、姐妹。 孝是對父母, 悌是對兄弟姐妹。 所以從你身邊的親人做起是修行的開始。 包括佛家也這樣講, 佛家的淨業三福, 第一福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 第二步奉事師長, 第三步慈心不殺, 第四步修十善業。 這裡主要講了第一步。 “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無餘:這裡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嗎?

師:不是根本, 是起步。 從這裡起步, 是為人的基礎。 這裡的“仁”我們暫時先不解讀, 關於“仁”, 後篇有專文論述, 暫時先放到這裡。

不帶:本含有根本的意思呀!

師:“根本”這個詞有核心的意思, 這裡不是核心。 萬丈高樓平地起, 比如蓋樓, 是不是先蓋第一層, 這就是起步。 我之所以說起步, 就是怕你們把基礎當成根本。 就是修行從孝悌起步。

無餘:“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起步開始了, 道才慢慢地產生。

師:這是你修行的開始。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假如這個道是去長城, 你現在開始邁腿了, “本立而道生”, 就是你通往長城之路開始了。

出塵:“不好犯上”的“上”是不是代表長輩?

師:不是, 因為孝悌本來就包含有長輩, 如果譯為長輩就重複了, 所以這裡的“上”不是父母長輩。 那是什麼?

無餘:規則禮法?

師:“上”可以翻譯成道德, 因為做人德為上。 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的人會不會違反道德?不會!

無餘:這等於說有孝悌了才有可能產生信仰。

師:你有孝悌了, 你才知道有“上”了, 因為父母是不是我們第一位老師?你有了第一位老師是不是才知道還有下一位老師, 心中沒有第一位老師怎麼會有第二位老師?“上”指的是形而上的, 道德就是形而上的。 如果這個人很孝順會不會違反道德?他不會。 “鮮矣”, 很少見。 但是一個人如果不孝悌的話會不會?那肯定會。 因為他無所顧忌。 人要遵守的比如規則, 規則是不是在人之上?道德是不是在人之上?所有的你要遵守的統稱為“上”。 明白孝悌了, 就知道了長幼有序, 懂得了長幼有序知道了規則, 你會不會亂闖紅燈了?真正明白了規則, 長幼有序, 在紅燈的時候要讓綠燈那一側的先過呀。 明白吧?如果你腦子裡沒有規則,會不會亂闖?一定會。所以這個“上”也可以指規則。指的是人要遵守的道德禮法,翻譯為規則、法則、法律都行。法律是不是在人之上?人要不要守法?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想到孝順父母,會不會輕易犯法?他犯法了還能孝順父母嗎?他進監獄了還怎麼盡孝呢?知道了吧?

無餘:父母肯定也會經常教育他“別犯法啊別犯法”。

師:如果腦子裡面還有父母,還有長幼概念的話,就不會輕易的以身試法,就不會輕易幹那些壞的事情。

依正:老師,我問個問題,據《史記》記載,有子小孔子43歲,而您剛才介紹有子年齡的時候說小孔子33歲。

師:《史記》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紀傳體通史,取材廣泛,記事翔實,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司馬遷因一句:“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名言,為後世史學家所推崇、效仿。但是,由於歷史、人為、政治等多方因素,《史記》難免有殘缺和疏漏之處,所以,雖然《史記》是重要的歷史參考資料,並不是完全正確。

比如《孔子家語》記載有子小孔子33歲。有意思的是,《家語》在漢代一度失傳,雖然由三國時期的經學大師王肅從孔子後人孔猛那裡找回,可是也被很多人質疑是王肅偽作。

我們來看《禮記•檀弓上》的一段記載: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制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為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從這段史料可知,有子在孔子為魯司寇之前就從學於孔子了,而孔子為司寇時約53歲,如果有子少孔子43歲,則發生這段對話時有子只有10歲,顯然不可能。所以,有子少孔子33歲比較合理。(未完待續)

明白吧?如果你腦子裡沒有規則,會不會亂闖?一定會。所以這個“上”也可以指規則。指的是人要遵守的道德禮法,翻譯為規則、法則、法律都行。法律是不是在人之上?人要不要守法?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想到孝順父母,會不會輕易犯法?他犯法了還能孝順父母嗎?他進監獄了還怎麼盡孝呢?知道了吧?

無餘:父母肯定也會經常教育他“別犯法啊別犯法”。

師:如果腦子裡面還有父母,還有長幼概念的話,就不會輕易的以身試法,就不會輕易幹那些壞的事情。

依正:老師,我問個問題,據《史記》記載,有子小孔子43歲,而您剛才介紹有子年齡的時候說小孔子33歲。

師:《史記》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紀傳體通史,取材廣泛,記事翔實,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司馬遷因一句:“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名言,為後世史學家所推崇、效仿。但是,由於歷史、人為、政治等多方因素,《史記》難免有殘缺和疏漏之處,所以,雖然《史記》是重要的歷史參考資料,並不是完全正確。

比如《孔子家語》記載有子小孔子33歲。有意思的是,《家語》在漢代一度失傳,雖然由三國時期的經學大師王肅從孔子後人孔猛那裡找回,可是也被很多人質疑是王肅偽作。

我們來看《禮記•檀弓上》的一段記載: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制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為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從這段史料可知,有子在孔子為魯司寇之前就從學於孔子了,而孔子為司寇時約53歲,如果有子少孔子43歲,則發生這段對話時有子只有10歲,顯然不可能。所以,有子少孔子33歲比較合理。(未完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