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碑文看關帝歷史文化演進——以嘉峪關關帝廟碑文為例

【近日, 嘉峪關市設立獎金兩百多萬, 面向全國徵集嘉峪關城市Logo、嘉峪關城市吉祥物(一對吉祥物命名為“嘉嘉”與“關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標等創意設計作品以及旅遊文創類創業創新項目。 大賽由嘉峪關市人民政府主辦, 甘肅首嘉文化旅遊產業園、北京源創智庫文化創意中心承辦, 北京左右逢源創投平臺提供技術支持。 大賽唯一官方作品提交郵箱shoujiack的163郵箱。 大賽詳情請關注大賽官方公眾號:首嘉文化旅遊產業園】

嘉峪關關帝廟, 原稱武安王廟, 明代中期所建, 位於關城東甕城東牆外。 據《重修玄帝廟碑記》記載,

該廟原在關城內城中, 名玄帝廟, 明正德元年(1506)修建嘉峪關東、西兩樓時, 移建於此, 改稱關帝廟。 廟院座北面南, 主要建築有大殿一座, 陪殿兩座, 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 壁畫絢麗, 塑像雄偉, 建築精巧。 門口牌樓, 精雕細刻, 紅漆明柱挺立兩旁, 頂蓋綠琉璃瓦, 富麗堂皇。 上懸“威宣中外”匾額。 廟門正對南面有一戲樓, 中間廣場是舉行軍事慶典和民俗活動的場所。 現存碑文反映明清兩代都曾多次擴建重修關帝廟, 其中清朝在嘉慶和光緒年間重修過, 但《光緒四年重修關帝廟碑記》碑面損壞, 無從考證, 所以有證可考的最後一次重修是嘉慶年間嘉峪關遊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 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
對牌樓進行了彩繪, 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一.與關帝廟有關的碑文

現存明清時期與嘉峪關有關的碑文共12篇:《嘉峪關碣記》、《重修武安王廟碑記》、《武安會眾信官軍贊序》、《山陝弟子祈雨修廟碑》、《重修關帝廟碑》、《重修嘉峪關記》、《嘉峪關遵示勸捐錢糧顧持營伍開銷碑記》、《路林德政功行碑記》、《皇清誥封恭人徐母張太恭人之神道》、《光緒四年重修關帝廟碑記》、《嘉峪關募建同善堂碑記》、《登嘉峪關並序》。

其中有6篇是與關帝廟有直接或間接關係, 可見關帝文化在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中佔有相當重的分量。 這6篇碑文中除《光緒四年重修關帝廟碑記》碑面受損致字跡已無法辨認外, 其餘碑文都保存較好, 為我們研究關帝文化在嘉峪關的發展歷史提供了參考價值。

二.從碑文看關帝廟修建史

關帝廟作為祭祀關羽的廟宇, 從一開始就被染上了宗教的色彩, 作為承載、傳播關帝文化和寄託全民關帝信仰的物質載體, 其興建和發展史, 更清晰地折射出了關公神聖化的歷史。 談及關帝廟的興建原由, 明人錢福在其《文章辨體匯選·義勇武安王廟碑記》中記載:“剛明正大之氣, 人人同得以為人者, 雖或屈抑于一時, 而終將感發悼痛, 積之久而不可自已, 然後吾心之神若有見焉, 而神若有所答焉, 此廟祀之所由設也。

”剛明正大之氣也就是忠義之氣, 關羽為忠義而死, 人們修建廟宇來祭祀他。 嘉峪關關帝廟的修建原因除上述作為民眾崇拜和祭祀的場所外, 還和封建王朝的神化利用有關, 重點是突出由關帝信仰而達到守土衛國的目的。 這一點從《重修武安王廟》碑記中可以得到印證, “酒泉西古創嘉峪關乃華夷天限, 西面長城, 北門鎖鑰也。 關治東創始, 是關創建漢壽亭壯繆義勇武安王廟, 所以保障此關以永吉者也。 ”

嘉峪關關帝廟始建年代不詳, 最早記載關帝廟修建情況的史料見於《嘉峪關碣記》碑記, 載:“皇明肅州衛嘉峪山關內劇居中地, 舊有玄帝廟, 歲戍官軍百餘, 西域往來使旅祈仰, 無不感應。 正德改元, 丙寅秋八月, 欽差整飭肅州等處兵備副使李公端澄遵成命起蓋關東、西二樓暨官廳、夷廠、倉庫, 推委鎮董(監)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惕睹高真,詞居下隘,恭虔叩請,三卜俱吉。遂協心捐資,移建與關南城上,向北築基,重修廟一所。中塑玄天上帝,兩壁繪諸天神將,金飾輝煌,神威炫耀,凡有禱事必應。應立碣以記其顛末。”可見,關帝廟原稱玄帝廟,早于光華樓和柔遠樓存在於內城中,明正德元年(1506年)八月,李端澄在內城修建光華樓和柔遠樓時從內城遷移至東甕城東牆外。

從嘉峪關現從的碑文看,嘉峪關關帝廟在明正德元年遷建於外城後又歷經改建、擴建以及多次重修。明朝時期有《重修武安王廟碑記》碑,清朝有《重修關帝廟》碑、《光緒四年重修關帝廟碑記》。其中光緒年間的碑文碑面損壞,字跡不清,所記內容已經無從考證。

三.從碑文看關帝加封史

嘉峪關關帝廟的碑文也反映了關公的稱謂曾先後由武安王變為關帝。實際上,這反映了關公在歷代王朝中被神化和加封的一種演變。如清人黃殷陔的對聯:“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實際上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關羽只是一位封建軍閥混戰時的英雄,建安五年(西元200年)為曹操所執,拜偏將軍,以斬顏良功,封漢壽亭侯。在去逝51年後,蜀漢後主景耀三年(西元206年)追諡為“壯繆侯”。宋時期,宋徽宗連續4次對關羽加封,由“忠惠公”“崇寧真君”,到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加封為“武安王”,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封為“義勇武安王”。故明代中期前稱其廟為武安王廟。這與兩宋時期社會動盪是離不開的,尤其“南宋民族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需要武力和忠勇精神為大宋王朝禦敵衛國。關羽的忠義勇精神與南宋高揚的民族氣節相契合,使關羽崇拜找到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至宋徽宗時便大加封賞,讚譽之情日盛。元繼承宋時封號,但重點突出“義勇”、“英烈”廟號。元文宗時,先後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齊天護國大將軍”、“護國崇寧真君”等。明太祖朱元璋時,廢掉原來的封號,重新封關羽為“壽亭侯”,“建漢壽亭侯關羽廟於雞鳴山之陽……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至萬曆中期以後,隨著內憂外患的加劇,對關羽的崇奉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萬曆四十二年(西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以求邊疆鎮靜,四夷無擾,朝野安定。自此,相沿有關帝之稱。

到清朝時關羽崇拜發展到了極盛,關羽甚至被視為清朝的保護神,受到廣泛的尊崇,關帝廟遍佈城鄉,神廟之外的家家戶戶都供奉關帝神像。清軍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極為尊崇關羽。在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記有:“相傳太祖在關外時,請神像於明……又與觀音、伏魔畫像,伏魔呵護我朝,靈異極多,國初稱為關瑪法。瑪法者,國語謂祖之稱也。”這裡的伏魔即是關羽,為宣導對關羽的崇拜,滿族興起時,曾在赫圖阿拉修建關廟,奉祀關羽。清軍入關後,為穩固滿族在漢族地區的統治,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更是將以“忠、義、神、勇”著稱,並在漢族中擁有大批崇拜者的關羽推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順治元年(1644年),“建關帝廟于地安門外宛平縣之東,歲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順治九年(1652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從此,對關羽的祭祀有了基本定位,秋仲月祭關帝成為了清代祭祀典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四.從碑文看關帝信仰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關羽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拜,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時期,關公的崇拜達逐漸走上頂峰。“在中國民間崇奉的諸神大部分是有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人格神,而關羽則是其中的典範。關羽最初的神性主要表現在禦災捍患的神職上,在宋徽宗時期,應召平定解州鹽池之患,是關羽作為地方性神靈的最大功績。隨著南宋時局的變化,關羽也成為保家衛國的守護神。不但民眾能夠在崇拜關羽的宗教信仰中幻想找到人生幸福,而且統治者也發現了樹立關羽這一人格神以標榜忠義的儒家精神的現實需要,於是在明清社會中,關羽崇拜在統治者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關羽也坐上了“伏魔大帝”的寶座。民間諸神中,關羽應該是人格神中神職最高的神靈了,這一掌管三界的神靈皇帝,其原型正是封建社會的人間帝王形象。”

嘉峪關《重修武安王廟碑記》碑記載“舉關商民士卒子來趨效,各竭其力。”“其所以虔誠而新是廟者,所以崇神而為民正,所以彰王之忠義於千萬古而不磨,俾後之尊崇忠義之者,蒙王之佑,霂王之庇,亦于千萬世而不窮者也。公之心其遠哉,仁其深哉!是為記。”據此可見,關公被神化,乃至歷代推崇加封,都是民間和封建王朝對關公崇拜的結果。而崇拜的根源,便是關公的“忠、義、仁、勇”形象。崇拜的形式主要有演戲、祭拜、祈報、修廟等。戲臺是演劇酬神的場所,嘉峪關關帝廟正對南面有一座古戲樓,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修,戲樓正上方懸有匾額,上題“義正乾坤”。每逢關公誕辰或重要節日,或人們有重要的祈求,都會在祭祀的同時,在古戲樓給關帝演戲,以示尊崇。在舞臺上,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的英雄,而且在演出“關公戲”時,是有很多清規講究的。比如演員總要閉著眼睛,刀不能舞,眼不能睜,動不能大,話不能多;戲中每遇關公的戲,皆不許直呼其名等等,這些都說明古人對關公崇拜是非常虔誠的,深懷敬仰之情,不忍冒犯。《重修關帝廟》碑記“……士民商賈比屋而居。因于其中建關聖廟,每逢朔望及慶祝之期,馨香恪薦,演劇獻牲,神喜人歡,群推千古之盛事,詎非英明之感發哉!”反映了上至官兵,下至民眾都極為崇拜關公,每逢初一、十五和慶祝之期,關聖廟內香火旺盛、人來人往;戲臺上演熱鬧的戲劇,廟堂裡供奉著豐盛的祭品,一派人神同樂的歡慶場面。又《祈雨》碑記載“積珍等雖處邊陲,久沐聖化,草薄從忠,循分守義,歲時伏臘,……尤念關西夫子義膽光明,英姿卓犖,登斯堂者,其剛大之氣,凜凜在目,尊崇之意自有勃然而不可遏者。”“每逢聖誕之辰,先期戒事,凡我同仁鹹集行禮。三獻禮畢,然後命庖人設酒醴,耆老扶仗,弟子執爵,盡一日之歡,篤數世之誼。”“積珍等拜獻之誠而聲靈常在,保佑維持使得雨暘時。”碑文反映了因嘉峪關地處西北,乾燥少雨,人們設酒獻牲,祭拜關帝,並捐錢修廟,以祈賜福降雨的盛大場面,足見人們對關帝的崇奉如此虔誠。又見《武安會眾信官軍贊序》:“屢歲善信弟子聚眾集會,雖歲時伏臘敬服尊親,……”“積金百餘,以為春祈、秋報、祭祀、蒸嘗之費外……”。祈報,為古時祈神儀式;蒸嘗,泛指祭祀。可見關帝廟是當地官民祭祀、集會的重要場所。嘉峪關現存碑文為我們展現了關帝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為我們研究關帝文化對嘉峪關歷史文化的影響提供了重要史料。

注釋:

①《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37。

② 焦磊:《關羽神聖化過程的歷史考察:以關帝廟為核心》。

③《明太祖實錄》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

④《滿族大辭典》,259。

⑤《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三八 。

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三三 。

⑦ 焦磊:《關羽神聖化過程的歷史考察:以關帝廟為核心》。

參考文獻:

[1]邰惠利,高啟安.肅鎮華夷志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2]吳生貴,王世雄等.肅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嘉峪關志編纂委員會.嘉峪關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4]包詩卿.明代關羽信仰及其地域分佈研究[J].河南大學,2005.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中關村眾籌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監事長單位;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陳香梅公益基金會天使榮耀基金理事。

推委鎮董(監)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惕睹高真,詞居下隘,恭虔叩請,三卜俱吉。遂協心捐資,移建與關南城上,向北築基,重修廟一所。中塑玄天上帝,兩壁繪諸天神將,金飾輝煌,神威炫耀,凡有禱事必應。應立碣以記其顛末。”可見,關帝廟原稱玄帝廟,早于光華樓和柔遠樓存在於內城中,明正德元年(1506年)八月,李端澄在內城修建光華樓和柔遠樓時從內城遷移至東甕城東牆外。

從嘉峪關現從的碑文看,嘉峪關關帝廟在明正德元年遷建於外城後又歷經改建、擴建以及多次重修。明朝時期有《重修武安王廟碑記》碑,清朝有《重修關帝廟》碑、《光緒四年重修關帝廟碑記》。其中光緒年間的碑文碑面損壞,字跡不清,所記內容已經無從考證。

三.從碑文看關帝加封史

嘉峪關關帝廟的碑文也反映了關公的稱謂曾先後由武安王變為關帝。實際上,這反映了關公在歷代王朝中被神化和加封的一種演變。如清人黃殷陔的對聯:“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實際上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關羽只是一位封建軍閥混戰時的英雄,建安五年(西元200年)為曹操所執,拜偏將軍,以斬顏良功,封漢壽亭侯。在去逝51年後,蜀漢後主景耀三年(西元206年)追諡為“壯繆侯”。宋時期,宋徽宗連續4次對關羽加封,由“忠惠公”“崇寧真君”,到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加封為“武安王”,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封為“義勇武安王”。故明代中期前稱其廟為武安王廟。這與兩宋時期社會動盪是離不開的,尤其“南宋民族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需要武力和忠勇精神為大宋王朝禦敵衛國。關羽的忠義勇精神與南宋高揚的民族氣節相契合,使關羽崇拜找到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至宋徽宗時便大加封賞,讚譽之情日盛。元繼承宋時封號,但重點突出“義勇”、“英烈”廟號。元文宗時,先後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齊天護國大將軍”、“護國崇寧真君”等。明太祖朱元璋時,廢掉原來的封號,重新封關羽為“壽亭侯”,“建漢壽亭侯關羽廟於雞鳴山之陽……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至萬曆中期以後,隨著內憂外患的加劇,對關羽的崇奉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萬曆四十二年(西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以求邊疆鎮靜,四夷無擾,朝野安定。自此,相沿有關帝之稱。

到清朝時關羽崇拜發展到了極盛,關羽甚至被視為清朝的保護神,受到廣泛的尊崇,關帝廟遍佈城鄉,神廟之外的家家戶戶都供奉關帝神像。清軍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極為尊崇關羽。在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記有:“相傳太祖在關外時,請神像於明……又與觀音、伏魔畫像,伏魔呵護我朝,靈異極多,國初稱為關瑪法。瑪法者,國語謂祖之稱也。”這裡的伏魔即是關羽,為宣導對關羽的崇拜,滿族興起時,曾在赫圖阿拉修建關廟,奉祀關羽。清軍入關後,為穩固滿族在漢族地區的統治,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更是將以“忠、義、神、勇”著稱,並在漢族中擁有大批崇拜者的關羽推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順治元年(1644年),“建關帝廟于地安門外宛平縣之東,歲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順治九年(1652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從此,對關羽的祭祀有了基本定位,秋仲月祭關帝成為了清代祭祀典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四.從碑文看關帝信仰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關羽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拜,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時期,關公的崇拜達逐漸走上頂峰。“在中國民間崇奉的諸神大部分是有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人格神,而關羽則是其中的典範。關羽最初的神性主要表現在禦災捍患的神職上,在宋徽宗時期,應召平定解州鹽池之患,是關羽作為地方性神靈的最大功績。隨著南宋時局的變化,關羽也成為保家衛國的守護神。不但民眾能夠在崇拜關羽的宗教信仰中幻想找到人生幸福,而且統治者也發現了樹立關羽這一人格神以標榜忠義的儒家精神的現實需要,於是在明清社會中,關羽崇拜在統治者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關羽也坐上了“伏魔大帝”的寶座。民間諸神中,關羽應該是人格神中神職最高的神靈了,這一掌管三界的神靈皇帝,其原型正是封建社會的人間帝王形象。”

嘉峪關《重修武安王廟碑記》碑記載“舉關商民士卒子來趨效,各竭其力。”“其所以虔誠而新是廟者,所以崇神而為民正,所以彰王之忠義於千萬古而不磨,俾後之尊崇忠義之者,蒙王之佑,霂王之庇,亦于千萬世而不窮者也。公之心其遠哉,仁其深哉!是為記。”據此可見,關公被神化,乃至歷代推崇加封,都是民間和封建王朝對關公崇拜的結果。而崇拜的根源,便是關公的“忠、義、仁、勇”形象。崇拜的形式主要有演戲、祭拜、祈報、修廟等。戲臺是演劇酬神的場所,嘉峪關關帝廟正對南面有一座古戲樓,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修,戲樓正上方懸有匾額,上題“義正乾坤”。每逢關公誕辰或重要節日,或人們有重要的祈求,都會在祭祀的同時,在古戲樓給關帝演戲,以示尊崇。在舞臺上,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的英雄,而且在演出“關公戲”時,是有很多清規講究的。比如演員總要閉著眼睛,刀不能舞,眼不能睜,動不能大,話不能多;戲中每遇關公的戲,皆不許直呼其名等等,這些都說明古人對關公崇拜是非常虔誠的,深懷敬仰之情,不忍冒犯。《重修關帝廟》碑記“……士民商賈比屋而居。因于其中建關聖廟,每逢朔望及慶祝之期,馨香恪薦,演劇獻牲,神喜人歡,群推千古之盛事,詎非英明之感發哉!”反映了上至官兵,下至民眾都極為崇拜關公,每逢初一、十五和慶祝之期,關聖廟內香火旺盛、人來人往;戲臺上演熱鬧的戲劇,廟堂裡供奉著豐盛的祭品,一派人神同樂的歡慶場面。又《祈雨》碑記載“積珍等雖處邊陲,久沐聖化,草薄從忠,循分守義,歲時伏臘,……尤念關西夫子義膽光明,英姿卓犖,登斯堂者,其剛大之氣,凜凜在目,尊崇之意自有勃然而不可遏者。”“每逢聖誕之辰,先期戒事,凡我同仁鹹集行禮。三獻禮畢,然後命庖人設酒醴,耆老扶仗,弟子執爵,盡一日之歡,篤數世之誼。”“積珍等拜獻之誠而聲靈常在,保佑維持使得雨暘時。”碑文反映了因嘉峪關地處西北,乾燥少雨,人們設酒獻牲,祭拜關帝,並捐錢修廟,以祈賜福降雨的盛大場面,足見人們對關帝的崇奉如此虔誠。又見《武安會眾信官軍贊序》:“屢歲善信弟子聚眾集會,雖歲時伏臘敬服尊親,……”“積金百餘,以為春祈、秋報、祭祀、蒸嘗之費外……”。祈報,為古時祈神儀式;蒸嘗,泛指祭祀。可見關帝廟是當地官民祭祀、集會的重要場所。嘉峪關現存碑文為我們展現了關帝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為我們研究關帝文化對嘉峪關歷史文化的影響提供了重要史料。

注釋:

①《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37。

② 焦磊:《關羽神聖化過程的歷史考察:以關帝廟為核心》。

③《明太祖實錄》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

④《滿族大辭典》,259。

⑤《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三八 。

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三三 。

⑦ 焦磊:《關羽神聖化過程的歷史考察:以關帝廟為核心》。

參考文獻:

[1]邰惠利,高啟安.肅鎮華夷志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2]吳生貴,王世雄等.肅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嘉峪關志編纂委員會.嘉峪關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4]包詩卿.明代關羽信仰及其地域分佈研究[J].河南大學,2005.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中關村眾籌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監事長單位;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陳香梅公益基金會天使榮耀基金理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