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沂蒙山區出過六大才子,現在說起個個德藝雙馨

改革開放以後, 一批有相當成就的書畫家聲名遠播, 帶動了莒縣乃至沂蒙山區書畫藝術的發展。 其中崔祝生、任英民、王玉寬、宋式雲、張靜波、王藝石6人被人們以書畫“六老”並稱, 6人當中有4人被聘為山東省文史館員.

一, 崔祝生

崔祝生, 著名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 1905年出生于莒縣湯家莊一個農民家庭。 1924年考入山東省立師範藝術專修科學習, 受到著名畫家吳天墀指教。 1924年考入山東省立師範藝術專修科學習, 受到著名畫家吳天墀指教。 1932年考入上海美術繪畫研究所, 成為該校第一屆研究生, 受到劉海粟、潘天壽等大師指教, 業餘時間還聽取了魯迅先生關於木刻藝術的講座。 而後輾轉濟南、四川等地從事美術教育, 先後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1947年在濟南與人合辦私立中國藝術專科學校, 他先任教導主任後任校長, 著名畫家黑伯龍、劉魯生等先生都曾在該校任過教。

濟南解放後, 他先後被推選為濟南市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 濟南市美術研究會副會長, 濟南市美術創作研究會副主任委員。 1966年冬, 被“下放”到偏僻的農村老家。 直到1997年9月去世的30多年裡, 一直隱居鄉間。

1982年春節崔祝生醞釀組織成立了莒縣書畫篆刻學會。

這在莒縣書畫史上史 無前例, 在當時臨沂地區13個縣中也屬首創。 學會成立後, 崔祝生又帶領當時均已六七十歲以上高齡的任英民、宋式雲、王玉寬、王秀甫、張靜波(後被尊稱莒縣“六老”)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分赴各鄉鎮、機關、學校舉行筆會, 與廣大基層書畫愛好者面對面的切磋、交流, 大大激發了廣大幹部群眾、師生員工學習書畫、愛好書畫的熱情。 短短幾年時間, 全縣半數以上的鄉鎮和縣直屬的行業系統都分別成立了書畫協會或研究會, 定期不定期地舉辦筆會、書畫展覽及大展賽。 各種類型的學習班相繼登臺亮相, 書畫人才層層迭出, 為莒縣乃至臨沂地區的書畫藝術開闢了道路。

他注重教育青年,

培養青年人的“接班”意識。 凡是熟悉崔祝生的人都知道, 他不僅在推動和發展莒縣書畫事業方面勞苦功高, 在各個方面也體現了老一代知識份子“憂國憂民”的胸懷和高風亮節的風度。

二, 宋式雲

宋式雲, (1912--2009.1.9),原名學信, 莒州六老之一。 一九一二年生于山東莒縣。

自幼酷愛書畫, 轉益多師, 孜孜以求, 大器晚成。 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日照市及莒縣文聯、美協名譽主席。 莒縣書畫篆刻學會的重要發起人。 為發展推動書畫藝術活動做出巨大貢獻

先生畫路開闊, 涉獵廣泛, 舉凡山水、人物、花鳥、禽獸, 不論工筆寫意, 還是濃墨重彩, 落筆迅疾, 信手拈來, 無不形神兼備, 酣暢淋漓, 變化無窮, 蕩人心懷。 其小品, 玲瓏剔透, 特別精妙;尤擅大幅巨制, 粗中有細, 大氣磅礴, 神完氣足。

先生特重師法自然,一方面,數度遊歷名山大川,攬勝景、開眼界、壯胸懷、陶性靈;一方面,注意深入生活,寄情家鄉一草一木,傾心身邊一情一景,增加筆下的真情實感。同時于繪事之餘,還嗜好京劇、武術和藍球運動,並從這些活動中廣泛汲取營養,移情於繪畫,使其繪畫更增加了內涵。在為人方面,先生坦蕩豪放,不拘小節,廣交朋友,尤愛與青少年結忘年之交,一種俠士風度常於畫作中流露出來。

七十餘年的創作實踐和潛心探索追求,先生的國畫藝術已經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早在1974年,先生的國畫“果園新客”參加了全國第二屆美展,同年,又有“野菊含笑入妙手”參加了山東省美展。八十年代期間,全國《美術》期刊、《齊魯畫刊》、《山東畫報》等十幾家省級以上專業刊物和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電視臺對其國畫藝術分別作過推介,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過他的中堂國畫和掛曆。進入90年代以來,先生先後在濟南、濰坊、上海、北京學辦了個人畫展。在北京展覽期間,党和國塚領導人宋平、王光英、程思遠為畫展剪綵,著名書畫家王琦、周懷民、許麟廬、孫天牧、寥靜文、歐陽中石等在觀看了畫展之後,都給予極高的評價。山東省文史研究館、北京市及中央文史研究館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先生現為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畫院高級畫師、日照市文聯及美協名譽主席、莒縣文聯及美協名譽主席,還被北京中南海延風書畫社聘為顧問。

三,王玉寬

王玉寬(1917- 2003 )男,字容普,號精勤室主人,生於莒縣庫山鄉 源河村。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日照市人大代表,莒縣政協常委,並兼任中國農民當代書畫研究會理事,莒縣文聯名譽主席等職,他的書法、印刻、繪畫無所不工,但尤精于書法楷體字,擅長魏碑,其作品底蘊深厚,法度森嚴,深受社會各界所愛,黃河出版社專為其出版了《王玉寬楷書字帖》,《大眾日報》等多家媒體連續幾年使用他題寫的專欄名字。他的大型條幅小楷《岳陽樓記》、《出師表》等作品被國家有關研究機構收藏,作品曾被國家領導人饋贈佳賓。

從6歲起就被其父關在家中讀書、臨顏真卿字,一寫就是8年。後又偷學柳體,繼而習歐、趙體,同時學習繪畫。14歲制印,17歲給他人寫碑文、作畫。雖是農民,但以種田為副,以制印、畫畫與寫字為主。後來擔任小學教師,他把全部業餘時間投入到寫字中去。當時莒北一帶需要寫畫的地方,大都請其執筆;魯中南行政公署、莒北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所用印章大都出自王玉寬之手。通過實踐,其境界和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王廣臨魏晉諸家、漢碑篆隸,並借鑒了當代的一些名人墨蹟,博覽廣收,憑著他過人的悟性和幾十年苦學苦練的深厚功夫,形成了以工整秀麗、精到嚴謹、遒勁渾厚、溫潤典雅為特點的書風,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展覽,並在1994年山東省人大系統舉辦的全省"金春杯"書畫攝影大賽上獲二等獎。多家報刊雜誌對其作過介紹,《大眾日報》、《山東人口報》等欄目曾在幾年的時間裡一度以其題書作為長期專用標題;中央文史館和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內蒙古等省文史館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四,張靜波

張靜波(1922—1995),莒縣嶠山人,自幼酷愛書畫,初求教於莒城,因未能獲得系統的院校學習機會而惋惜;憑一絲不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彌補了這一缺憾。後投筆從戎,在濱海八路軍部隊做政治工作,先生以方通之才,於文藝種種,無所不通,16歲起即有詩作及曲藝作品眾多發表,為《大眾日報》早期通訊員。建國後先後在臨沂、沂水、莒縣教育文化部門供職,1958年作《跋山水庫圖》印刷發行達4萬餘份,後專注于書法,入莒縣美術廠,與著名畫家宋式雲合作,書寫作品眾多為海外收藏家收藏,多次參加國內書畫展,聲譽日隆。1988應省美協書協之邀,與宋式雲一起赴濟南舉辦個人書畫展。先生精詩詞歌賦,終生作詩眾多,所題書法楹聯多為自擬,讀臨法帖,研讀書論,明察時尚,以“鍥而不捨”、“持之以恆”、“銳意進取”為銘志,幾十年的辛勤耕耘,書藝大進,形成其特有的剛健、恣肆、豪放的藝術風格。他才思敏捷,常即興撰書詩詞聯語,效果頗佳。其書作在縣、地、省展覽中,獲得行家的好評,不少作品流傳海外。

書法,是張所喜愛的藝術。近十幾年來興起的“書法熱”,使他煥發了書藝青春。雖說他在前半生未得經常臨池,但憑著他一生豐富的閱歷,深厚的文史功底,加之出眾的才華,遂一發而不可收。工畫精書,書法靈動飄逸,點畫由心,揮灑自如,如走龍蛇,獨具一格,見者立辨。原國務委員王光偉寄書贊曰“靜波同志……書法蒼勁有力,與武中奇書法共賞,各有千秋,堪稱名家”著名畫家馬世治曾以菊花畫作索先生題詩。又精曲藝,其曲藝作品早年在臨沂專區廣為演出,受到廣泛讚譽。精于地方古代文史研究,被聘為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有“莒縣才子”之美譽。

五,任英民

任英民(1911年~1998年),莒縣浮來山鎮任家莊村人。從曾祖起連續三輩酷愛書法藝術,皆習歐字。任幼承家教,初以歐為基,繼而習趙。山東著名書法家。建國前曾任于右任秘書,莊陔蘭(清末翰林、民國山東省副主席、建國後任山東省文史館館長)的入室弟子。臨沂市書法家協會第一屆(1986~1989)顧問。十七歲被招考為區立高等學校教員。此間正值前清翰林莊陔蘭應邀在縣城重修莒志,任第一次拜見莊翰林,即受到翰林的讚揚和器重,隨在翰林指導下轉習顏字,書藝有了長足的長進。翰林為應酬世俗繁雜的索請,常讓任為其代筆。1935年,任至青島“惜福鎮小學”教書一年多;1936年,應已在咸陽任縣長的 邵立均先生之邀,到咸陽縣政府任職;1947年,到青島齊魯公司任科長;青島解放後,先後在工商局和建築公司工作;1955年,先後調甘肅省設計院、城市建設局和市政管理處工作;1966年,被“遣返”回原籍。

在西安期間,有幸拜見了前往西安視察的于右任先生,得其嘉許和指教。並經于先生推薦,拜見了以漢隸、魏碑見長的著名書法家寇遐,多次受到寇遐先生指教,博研了漢隸、魏碑、商周鐘鼎以及晉唐書法。任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筆墨相伴,把書法作為業餘時間的最大樂趣,孜孜不倦,80年如一日,至真草隸篆諸體皆有深厚的造詣,形成了一種俊逸遒潤、朴茂厚重、瀟灑靈動、嚴謹精到的風格。作品先後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內外一些重大展覽,並為山東、湖南、甘肅、福建等省文史館收藏,還被作為珍貴禮品贈送給國外友人,先後為日本、美國、新加坡、加拿大等邀請展覽和收藏。其名被編入《中國現代書法界名人辭典》。

任對繪畫、文學、詩詞等藝術都有較深的研究,心清神逸之時所作水墨蘭草清勁、溫潤、挺秀、雅宜,頗得平和典雅的韻致,深受大家的喜愛。詩詞、聯句雖不常作,然興之所至,亦必有清詞麗句。

任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自1981年以來連續五屆擔任縣政協常委,並被聘為臨沂地區書協副主席、日照市文聯、莒縣文聯及莒縣書協的名譽主席,1990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館員。作為縣政協常委,對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提出過不少好的建議,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作為縣書畫篆刻協會的發起籌建人之一,在培養新一代書畫人才、推動莒縣乃至臨沂地區和日照市書畫事業的發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六,王藝石

王藝石,原名王安俊,字秀甫,筆名藝石。生於一九二零年農曆八月十三,卒於一九九七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莒縣浮來山鎮邢家莊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莒縣“書畫六老之一”。藝石先生祖上以書法、刻碑為業。七位祖父均善書、善刻,時常援鑿便刻,無需書寫。其三祖父為前清秀才,學識過人,交遊甚廣,在家鄉興辦私塾。鄉試期間,在省城結識蒲松齡後人,交往甚篤,得贈《聊齋志異》手抄本一部。藝石先生為"浮來八景"的確定、浮來山的保護和修葺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1978年重修浮來山定林寺時,先生主刀鐫刻了由郭沫若題寫的"文心亭"碑,"校經樓"匾額等;其後,先生遍翻古籍,遍遊浮來山,對"浮來八景"實地進行了考證,對毀壞的八景重新進行了修葺,修復了"文心亭"、"臥龍泉"、"救生泉"等處景點,親自題寫並鐫刻了"臥龍泉"、"救生泉"兩碑。文心亭附近的"怪石峪"先生考證後,請著名書法家崔祝生題寫,並親自摹刻上石。

為了讓後人更多的瞭解劉勰,讓莒地文化更好的發揚光大,先生依據史籍記載,對劉勰墓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確定劉勰墓在怪石峪南100米處。先生和好友盧省三發起籌建劉勰衣冠塚活動。後經多方努力,由崔祝生題寫碑額,先生題寫碑文,張竹多配畫的劉勰墓建成。給浮來山增添了一處新的景點,給後人又留下了一處憑弔歷史文化名人的好去處。先生對定林寺內的一些破舊房屋也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並加添了一些景點,當時有人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說:"王秀甫在山上毀房拆廟,破壞古跡。"先生一笑置之,不予理論。如今浮來山上的景點多為先生在世時所規劃。先生在世時,身居茶館(文心亭西南側,茶館亦為先生提議興建),此處成為四方文人墨客交遊之所。臨沂、日照書畫界中馳名的崔祝生、任英民、王玉寬、宋式雲、馬世治、馬約、張竹多、張樹林等先生,閒暇時間,亦常到先生處與其進行藝術交流,對先生評價甚高。

浮來山定林寺裡的遺墨多為先生摯友所書,其中武中奇先生的墨寶"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亦是先生憑兩人私交,兩下南京所得,後先生摹刻上石,供後人觀瞻。

莒州六老是沂蒙地區乃至山東地區人民的驕傲,值得我們好好的去緬懷和繼續創造,向他們致敬。

先生特重師法自然,一方面,數度遊歷名山大川,攬勝景、開眼界、壯胸懷、陶性靈;一方面,注意深入生活,寄情家鄉一草一木,傾心身邊一情一景,增加筆下的真情實感。同時于繪事之餘,還嗜好京劇、武術和藍球運動,並從這些活動中廣泛汲取營養,移情於繪畫,使其繪畫更增加了內涵。在為人方面,先生坦蕩豪放,不拘小節,廣交朋友,尤愛與青少年結忘年之交,一種俠士風度常於畫作中流露出來。

七十餘年的創作實踐和潛心探索追求,先生的國畫藝術已經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早在1974年,先生的國畫“果園新客”參加了全國第二屆美展,同年,又有“野菊含笑入妙手”參加了山東省美展。八十年代期間,全國《美術》期刊、《齊魯畫刊》、《山東畫報》等十幾家省級以上專業刊物和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電視臺對其國畫藝術分別作過推介,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過他的中堂國畫和掛曆。進入90年代以來,先生先後在濟南、濰坊、上海、北京學辦了個人畫展。在北京展覽期間,党和國塚領導人宋平、王光英、程思遠為畫展剪綵,著名書畫家王琦、周懷民、許麟廬、孫天牧、寥靜文、歐陽中石等在觀看了畫展之後,都給予極高的評價。山東省文史研究館、北京市及中央文史研究館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先生現為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畫院高級畫師、日照市文聯及美協名譽主席、莒縣文聯及美協名譽主席,還被北京中南海延風書畫社聘為顧問。

三,王玉寬

王玉寬(1917- 2003 )男,字容普,號精勤室主人,生於莒縣庫山鄉 源河村。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日照市人大代表,莒縣政協常委,並兼任中國農民當代書畫研究會理事,莒縣文聯名譽主席等職,他的書法、印刻、繪畫無所不工,但尤精于書法楷體字,擅長魏碑,其作品底蘊深厚,法度森嚴,深受社會各界所愛,黃河出版社專為其出版了《王玉寬楷書字帖》,《大眾日報》等多家媒體連續幾年使用他題寫的專欄名字。他的大型條幅小楷《岳陽樓記》、《出師表》等作品被國家有關研究機構收藏,作品曾被國家領導人饋贈佳賓。

從6歲起就被其父關在家中讀書、臨顏真卿字,一寫就是8年。後又偷學柳體,繼而習歐、趙體,同時學習繪畫。14歲制印,17歲給他人寫碑文、作畫。雖是農民,但以種田為副,以制印、畫畫與寫字為主。後來擔任小學教師,他把全部業餘時間投入到寫字中去。當時莒北一帶需要寫畫的地方,大都請其執筆;魯中南行政公署、莒北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所用印章大都出自王玉寬之手。通過實踐,其境界和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王廣臨魏晉諸家、漢碑篆隸,並借鑒了當代的一些名人墨蹟,博覽廣收,憑著他過人的悟性和幾十年苦學苦練的深厚功夫,形成了以工整秀麗、精到嚴謹、遒勁渾厚、溫潤典雅為特點的書風,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展覽,並在1994年山東省人大系統舉辦的全省"金春杯"書畫攝影大賽上獲二等獎。多家報刊雜誌對其作過介紹,《大眾日報》、《山東人口報》等欄目曾在幾年的時間裡一度以其題書作為長期專用標題;中央文史館和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內蒙古等省文史館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四,張靜波

張靜波(1922—1995),莒縣嶠山人,自幼酷愛書畫,初求教於莒城,因未能獲得系統的院校學習機會而惋惜;憑一絲不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彌補了這一缺憾。後投筆從戎,在濱海八路軍部隊做政治工作,先生以方通之才,於文藝種種,無所不通,16歲起即有詩作及曲藝作品眾多發表,為《大眾日報》早期通訊員。建國後先後在臨沂、沂水、莒縣教育文化部門供職,1958年作《跋山水庫圖》印刷發行達4萬餘份,後專注于書法,入莒縣美術廠,與著名畫家宋式雲合作,書寫作品眾多為海外收藏家收藏,多次參加國內書畫展,聲譽日隆。1988應省美協書協之邀,與宋式雲一起赴濟南舉辦個人書畫展。先生精詩詞歌賦,終生作詩眾多,所題書法楹聯多為自擬,讀臨法帖,研讀書論,明察時尚,以“鍥而不捨”、“持之以恆”、“銳意進取”為銘志,幾十年的辛勤耕耘,書藝大進,形成其特有的剛健、恣肆、豪放的藝術風格。他才思敏捷,常即興撰書詩詞聯語,效果頗佳。其書作在縣、地、省展覽中,獲得行家的好評,不少作品流傳海外。

書法,是張所喜愛的藝術。近十幾年來興起的“書法熱”,使他煥發了書藝青春。雖說他在前半生未得經常臨池,但憑著他一生豐富的閱歷,深厚的文史功底,加之出眾的才華,遂一發而不可收。工畫精書,書法靈動飄逸,點畫由心,揮灑自如,如走龍蛇,獨具一格,見者立辨。原國務委員王光偉寄書贊曰“靜波同志……書法蒼勁有力,與武中奇書法共賞,各有千秋,堪稱名家”著名畫家馬世治曾以菊花畫作索先生題詩。又精曲藝,其曲藝作品早年在臨沂專區廣為演出,受到廣泛讚譽。精于地方古代文史研究,被聘為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有“莒縣才子”之美譽。

五,任英民

任英民(1911年~1998年),莒縣浮來山鎮任家莊村人。從曾祖起連續三輩酷愛書法藝術,皆習歐字。任幼承家教,初以歐為基,繼而習趙。山東著名書法家。建國前曾任于右任秘書,莊陔蘭(清末翰林、民國山東省副主席、建國後任山東省文史館館長)的入室弟子。臨沂市書法家協會第一屆(1986~1989)顧問。十七歲被招考為區立高等學校教員。此間正值前清翰林莊陔蘭應邀在縣城重修莒志,任第一次拜見莊翰林,即受到翰林的讚揚和器重,隨在翰林指導下轉習顏字,書藝有了長足的長進。翰林為應酬世俗繁雜的索請,常讓任為其代筆。1935年,任至青島“惜福鎮小學”教書一年多;1936年,應已在咸陽任縣長的 邵立均先生之邀,到咸陽縣政府任職;1947年,到青島齊魯公司任科長;青島解放後,先後在工商局和建築公司工作;1955年,先後調甘肅省設計院、城市建設局和市政管理處工作;1966年,被“遣返”回原籍。

在西安期間,有幸拜見了前往西安視察的于右任先生,得其嘉許和指教。並經于先生推薦,拜見了以漢隸、魏碑見長的著名書法家寇遐,多次受到寇遐先生指教,博研了漢隸、魏碑、商周鐘鼎以及晉唐書法。任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筆墨相伴,把書法作為業餘時間的最大樂趣,孜孜不倦,80年如一日,至真草隸篆諸體皆有深厚的造詣,形成了一種俊逸遒潤、朴茂厚重、瀟灑靈動、嚴謹精到的風格。作品先後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內外一些重大展覽,並為山東、湖南、甘肅、福建等省文史館收藏,還被作為珍貴禮品贈送給國外友人,先後為日本、美國、新加坡、加拿大等邀請展覽和收藏。其名被編入《中國現代書法界名人辭典》。

任對繪畫、文學、詩詞等藝術都有較深的研究,心清神逸之時所作水墨蘭草清勁、溫潤、挺秀、雅宜,頗得平和典雅的韻致,深受大家的喜愛。詩詞、聯句雖不常作,然興之所至,亦必有清詞麗句。

任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自1981年以來連續五屆擔任縣政協常委,並被聘為臨沂地區書協副主席、日照市文聯、莒縣文聯及莒縣書協的名譽主席,1990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館員。作為縣政協常委,對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提出過不少好的建議,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作為縣書畫篆刻協會的發起籌建人之一,在培養新一代書畫人才、推動莒縣乃至臨沂地區和日照市書畫事業的發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六,王藝石

王藝石,原名王安俊,字秀甫,筆名藝石。生於一九二零年農曆八月十三,卒於一九九七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莒縣浮來山鎮邢家莊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莒縣“書畫六老之一”。藝石先生祖上以書法、刻碑為業。七位祖父均善書、善刻,時常援鑿便刻,無需書寫。其三祖父為前清秀才,學識過人,交遊甚廣,在家鄉興辦私塾。鄉試期間,在省城結識蒲松齡後人,交往甚篤,得贈《聊齋志異》手抄本一部。藝石先生為"浮來八景"的確定、浮來山的保護和修葺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1978年重修浮來山定林寺時,先生主刀鐫刻了由郭沫若題寫的"文心亭"碑,"校經樓"匾額等;其後,先生遍翻古籍,遍遊浮來山,對"浮來八景"實地進行了考證,對毀壞的八景重新進行了修葺,修復了"文心亭"、"臥龍泉"、"救生泉"等處景點,親自題寫並鐫刻了"臥龍泉"、"救生泉"兩碑。文心亭附近的"怪石峪"先生考證後,請著名書法家崔祝生題寫,並親自摹刻上石。

為了讓後人更多的瞭解劉勰,讓莒地文化更好的發揚光大,先生依據史籍記載,對劉勰墓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確定劉勰墓在怪石峪南100米處。先生和好友盧省三發起籌建劉勰衣冠塚活動。後經多方努力,由崔祝生題寫碑額,先生題寫碑文,張竹多配畫的劉勰墓建成。給浮來山增添了一處新的景點,給後人又留下了一處憑弔歷史文化名人的好去處。先生對定林寺內的一些破舊房屋也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並加添了一些景點,當時有人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說:"王秀甫在山上毀房拆廟,破壞古跡。"先生一笑置之,不予理論。如今浮來山上的景點多為先生在世時所規劃。先生在世時,身居茶館(文心亭西南側,茶館亦為先生提議興建),此處成為四方文人墨客交遊之所。臨沂、日照書畫界中馳名的崔祝生、任英民、王玉寬、宋式雲、馬世治、馬約、張竹多、張樹林等先生,閒暇時間,亦常到先生處與其進行藝術交流,對先生評價甚高。

浮來山定林寺裡的遺墨多為先生摯友所書,其中武中奇先生的墨寶"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亦是先生憑兩人私交,兩下南京所得,後先生摹刻上石,供後人觀瞻。

莒州六老是沂蒙地區乃至山東地區人民的驕傲,值得我們好好的去緬懷和繼續創造,向他們致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