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海邊的曼徹斯特》:借酒澆愁?愁更愁!

片名:海邊的曼徹斯特

片長:137分鐘

導演:肯尼士·洛納根

主演: 凱西·阿弗萊克 / 盧卡斯·赫奇斯 / 蜜雪兒·威廉姆斯 / C·J·威爾遜

類型:劇情/家庭

劇情概述:李是一名頹廢壓抑的修理工, 在得知哥哥喬伊去世的消息後, 李回到了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喬伊的後事。 根據喬伊的遺囑, 李將會成為喬伊的兒子派翠克的監護人。 李打算將派翠克帶回波士頓, 但很顯然派翠克並不願意離開家鄉和朋友們, 但李亦不願在這片傷心地久留。 原來, 曼徹斯特埋藏著李的一段絕望的回憶, 他的過失使得兩個女兒葬身火海, 妻子蘭迪亦因此而離開了他。 此次重回故鄉, 李再度見到了已經再婚並且即將做媽媽的蘭迪, 與此同時, 派翠克那失蹤已久的母親愛麗絲亦聯繫上了派翠克, 希望他能夠成為她的新家庭中的一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還有未來的苟且”——喪文化, 用這種近期流行的亞文化形式來形容《海邊的曼徹斯特》也許最為恰當。

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充斥著整部電影。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負能量”滿滿的電影, 在平凡敘事中糅合平凡的喜怒哀樂, 卻擊扣中了無數人心底的深潭, 漣漪陣陣。 電影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 並入列2016美國電影協會十佳電影。

電影的拍攝地——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by-the-Sea)也因此名聲大振, 但這裡並非英國的工業化大都市, 而是美國波士頓以北的靠海小鎮全名。 1989年以前, 這個小鎮的名稱確實是曼徹斯特, 後當地居民提案, 為了和前者區分, 才取了這樣一個“奇葩”的名字。

不管是這座小鎮, 還是主人公李執意要回的波士頓, 都在美國東北部, 那裡是歐洲首批移民的登陸地, 有著全美最多的愛爾蘭移民和非常濃厚的凱爾特民族元素。 雖然電影沒有沒有直接說明, 但主人公李也是典型愛爾蘭移民後裔, 因為他實在是太愛喝酒了:和朋友出海喝酒, 在家裡地下室喝酒, 一個人守著壁爐看孩子時還在喝啤酒, 還會在酒吧NBA球隊和人打架……

愛爾蘭, 酒, 二者是密不可分。 以至於愛爾蘭人也會引用喬伊絲《芬尼根的守靈夜》自我調侃:一位搬運磚瓦的工人芬尼根從梯子上跌落, 大家都以為他死了, 守靈時灑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卻刺激他蘇醒過來。 如此說來, 酒既是天使又是惡魔——它能讓芬尼根起死回生, 也能讓李痛不欲生。

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禦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酒文化豐富飽滿,生髮與傳承也眾說紛紜,其中各種趣聞知識倒是十分有趣,下面就來分享幾則。

第三滴血:“酒”字的命名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將其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為祖師爺。

有一天,杜康想研製一種可以喝的東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製作方法,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鶴髮童顏的老翁來到他面前,對他說:“你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再在糧食泡在水裡第九天的酉時找三個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說的製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下午5點到7點)到路邊尋找三人。不一會來了一個書生,文質彬彬,謙虛有禮,杜康急忙上前說明來意,豈料書生欣然允諾,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書生走後,又來了一隊人馬,帶頭的是一位威武英氣的將軍,杜康上前說明來意,將軍也捋臂挽袖,支持杜康,也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這時酉時已經快過了(就是馬上到七點了)可杜康還沒找到第三個人,他有些著急,轉念一想,只要是人不都可以嗎,於是他找到了村子裡的一個無親無故並且傻乎乎的乞丐,按住他,紮破他的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疼的乞丐一會兒大喊大叫,一會兒暈頭暈腦。

有了這三滴血,杜康終於製作成了,可是他又犯愁了,起什麼名字呢?他一想,這飲品裡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吧,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

牛仔很忙:酒吧興起

說酒吧完東方,再來說說西方。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習慣將酒吧作為聚會聊天的場所之一,而在斑斕光影的背後,是美國西部的光輝歲月。

就本質而言,酒吧就是提供酒水飲料的櫃檯,這種形式在歐洲最早就有,而“酒吧”一說最早起源於美國西進時期,是酒館的前身。18世紀至19世紀,潛在商機吸引到大批南部的奴隸主、北部的土地投機商和普通百姓。為了迎接大批來客,補給生活需要的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小鎮、農場、旅店……還有為男士們提供發洩荷爾蒙的場所,即酒館。

誠如早期西部片刻畫中的,不毛之地人員混雜,拉風的牛仔和強盜們喜歡聚在小酒館裡喝酒。由於他們都是騎馬而來,所以酒館老闆就在館子門前設了一根橫木,用來拴馬。後來,汽車取代了馬車,騎馬的人逐漸減少,這些橫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館老闆不願意扔掉這根已成為酒館象徵的橫木,便把它拆下來放在櫃檯下面,沒想到卻成了顧客們墊腳的好地方,受到了顧客的喜愛了。其他酒館聽說此事後,也紛紛效仿,因此櫃檯下放橫木的做法便普及起來。由於橫木在英語裡念“bar”,國人索性就把酒館翻譯成“酒吧”。

飲酒我獨醉:酒精代謝

為什麼李在喝酒後就會臉紅心跳“搞事情”?這就要看酒精在進入人體後的去向了。

酒精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主要靠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乙醇脫氫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醇分解變成乙醛。而乙醛脫氫酶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人體內若是具備這兩種酶,就能較快地分解酒精,中樞神經就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後,也行若無事;若這兩種酶含量降低,需要飲用解酒護肝飲料使之增多這種酶。

在一般人體中,都存在乙醇脫氫酶,而且數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脫氫酶的人就比較多。這種乙醛脫氫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繼續留在體內。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會引起臉色泛紅甚至身上皮膚潮紅等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上臉”,並有噁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症狀。因此,不善飲酒、酒量在合理標準以下的人,即屬於乙醛脫氫酶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對於善飲酒的人,如果飲酒過多、過快,超過了兩種酶的分解能力,也會發生醉酒。

酒精在人體內氧化和排泄速度緩慢,所以被吸收後積聚在血液和各組織中。絕大多數酒精主要在肝臟中代謝,只有極少量(約2%~10%)酒精沒有氧化分解直接經腎從尿中排出或經肺從呼吸道呼出或經皮膚汗腺隨蒸發排除。另一部分則經由腸胃進入大腦,酒精會抑制大腦中樞神經,使得大腦變得笨拙遲鈍,這時我們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現實中,人的酒量通過鍛煉可獲得一定提高,但提高一般不會很大,因為人的酶系統是有遺傳因素的,上述兩種酶的數量,比例成定局,因此,“酒量”也會遺傳。

由此可見,醉酒人生也只是情緒的一時宣洩。生活也許暫時困苦無望,但再漫長的冬天終究會過去,只是轉機並不會隨著啤酒的浮動氣泡突然迸現。

(本文轉自本人蝌蚪五線譜欄目文章)

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禦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酒文化豐富飽滿,生髮與傳承也眾說紛紜,其中各種趣聞知識倒是十分有趣,下面就來分享幾則。

第三滴血:“酒”字的命名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將其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為祖師爺。

有一天,杜康想研製一種可以喝的東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製作方法,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鶴髮童顏的老翁來到他面前,對他說:“你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再在糧食泡在水裡第九天的酉時找三個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說的製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下午5點到7點)到路邊尋找三人。不一會來了一個書生,文質彬彬,謙虛有禮,杜康急忙上前說明來意,豈料書生欣然允諾,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書生走後,又來了一隊人馬,帶頭的是一位威武英氣的將軍,杜康上前說明來意,將軍也捋臂挽袖,支持杜康,也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這時酉時已經快過了(就是馬上到七點了)可杜康還沒找到第三個人,他有些著急,轉念一想,只要是人不都可以嗎,於是他找到了村子裡的一個無親無故並且傻乎乎的乞丐,按住他,紮破他的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疼的乞丐一會兒大喊大叫,一會兒暈頭暈腦。

有了這三滴血,杜康終於製作成了,可是他又犯愁了,起什麼名字呢?他一想,這飲品裡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吧,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

牛仔很忙:酒吧興起

說酒吧完東方,再來說說西方。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習慣將酒吧作為聚會聊天的場所之一,而在斑斕光影的背後,是美國西部的光輝歲月。

就本質而言,酒吧就是提供酒水飲料的櫃檯,這種形式在歐洲最早就有,而“酒吧”一說最早起源於美國西進時期,是酒館的前身。18世紀至19世紀,潛在商機吸引到大批南部的奴隸主、北部的土地投機商和普通百姓。為了迎接大批來客,補給生活需要的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小鎮、農場、旅店……還有為男士們提供發洩荷爾蒙的場所,即酒館。

誠如早期西部片刻畫中的,不毛之地人員混雜,拉風的牛仔和強盜們喜歡聚在小酒館裡喝酒。由於他們都是騎馬而來,所以酒館老闆就在館子門前設了一根橫木,用來拴馬。後來,汽車取代了馬車,騎馬的人逐漸減少,這些橫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館老闆不願意扔掉這根已成為酒館象徵的橫木,便把它拆下來放在櫃檯下面,沒想到卻成了顧客們墊腳的好地方,受到了顧客的喜愛了。其他酒館聽說此事後,也紛紛效仿,因此櫃檯下放橫木的做法便普及起來。由於橫木在英語裡念“bar”,國人索性就把酒館翻譯成“酒吧”。

飲酒我獨醉:酒精代謝

為什麼李在喝酒後就會臉紅心跳“搞事情”?這就要看酒精在進入人體後的去向了。

酒精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主要靠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乙醇脫氫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醇分解變成乙醛。而乙醛脫氫酶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人體內若是具備這兩種酶,就能較快地分解酒精,中樞神經就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後,也行若無事;若這兩種酶含量降低,需要飲用解酒護肝飲料使之增多這種酶。

在一般人體中,都存在乙醇脫氫酶,而且數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脫氫酶的人就比較多。這種乙醛脫氫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繼續留在體內。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會引起臉色泛紅甚至身上皮膚潮紅等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上臉”,並有噁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症狀。因此,不善飲酒、酒量在合理標準以下的人,即屬於乙醛脫氫酶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對於善飲酒的人,如果飲酒過多、過快,超過了兩種酶的分解能力,也會發生醉酒。

酒精在人體內氧化和排泄速度緩慢,所以被吸收後積聚在血液和各組織中。絕大多數酒精主要在肝臟中代謝,只有極少量(約2%~10%)酒精沒有氧化分解直接經腎從尿中排出或經肺從呼吸道呼出或經皮膚汗腺隨蒸發排除。另一部分則經由腸胃進入大腦,酒精會抑制大腦中樞神經,使得大腦變得笨拙遲鈍,這時我們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現實中,人的酒量通過鍛煉可獲得一定提高,但提高一般不會很大,因為人的酶系統是有遺傳因素的,上述兩種酶的數量,比例成定局,因此,“酒量”也會遺傳。

由此可見,醉酒人生也只是情緒的一時宣洩。生活也許暫時困苦無望,但再漫長的冬天終究會過去,只是轉機並不會隨著啤酒的浮動氣泡突然迸現。

(本文轉自本人蝌蚪五線譜欄目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