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誰讓牛郎織女在七月初七見面?

導讀:再過幾天, 就到了中國的情人節, 那為什麼把時間定在七月初七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人俱習之”的記載, 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 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 合稱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 又稱魁首。 後來, 有了科舉制度, 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 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 又稱“曬書節”, 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 月和日均是“七”, 給人以時間感。 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 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

以“七曜”計算的“星期”, 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 “七七”又有雙吉之意, 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臺灣, 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 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 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位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位崇拜現象,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 “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 浪漫而又嚴謹, 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與“妻”同音, 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 女不過盡七七, 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 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 女子7歲腎氣盛, 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 任脈通。 天癸是腎精, 任督二脈, 以中醫說法, "為一身陰陽之海, 五氣貞元", 也就是說, 二七就來月經, 可以生子。 三七腎氣平均, 最後的牙齒長齊, 發育完全成熟。 四七筋骨堅, 頭髮長極, 身體盛壯, 到了頂點。 五七陽明脈衰, 面容開始焦黃, 頭髮開始掉。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 面皆焦, 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 太沖脈衰,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 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 "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 所以七七相遇, 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 《周易·複卦》:"反復其道, 七日來複, 天行也。 "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 不過七日陽氣複生, 此乃天之自然之理, 故曰天行。

""來複"是去而複來, 也就是重生, 輪回迴圈, 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 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節日發展

唐宋詩詞中, 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 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 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 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暢所欲言!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的內容和你分享哦!

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暢所欲言!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的內容和你分享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