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健林鍾愛的石齊,究竟是何許人也

還記得魯豫的真人秀式訪談節目——探訪王健林嗎, 尤其曝光了各種價值連城的名家作品, 其中王健林在自己辦公室的主牆上懸掛的一幅尺幅達到90平尺的石齊大畫《山水》, 特別引人注目, 按照目前石齊畫作的市價, 這幅畫價值高達2000萬人民幣。 原來, 這幅畫是石齊2008年送給王健林的禮物, 是兩人在藝術上惺惺相惜的見證。

90平尺的石齊大畫《山水》

早在80年代起, 王健林就開始做收藏, 許多入他眼的畫現已升至數千倍。 30多年來, 王建林對吳冠中、石齊等諸多大師的作品出手從不含糊。 王健林本人經常去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盧浮宮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參觀。

王健林和牆上的石齊大畫《山水》

“有原創性的藝術家的精品”是郭慶祥總結的收藏宗旨, 而王健林本人則偏愛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王健林曾說, “石齊先生用真情作畫, 彩墨世界厚實大氣、淋漓痛快, 風格不斷創新。 ”在王健林看來, 身在北京的石齊在上世紀70年代就享譽世界, 在隨後的時間裡, 形成了具象、抽象和印象三結合的畫風。 那麼, 王健林所鍾愛的石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石齊

石齊, 1939年生, 福建人。 擅長中國畫, 人物、花鳥、山水、書法、油畫皆精。

曾獲世界和平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

石齊

和吳冠中一樣, 石齊也是在中國畫創新方面頗有爭議的畫家, 但今年來市場價格屢創新高並穩健上揚。 根據公開資料和媒體報導, 可見王健林對這兩位畫家的熱愛。 王健林除了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為石齊舉辦了個展後,

還把他的作品帶到了盧浮宮。

巴黎美術界最權威的學術機構——法國美術家協會授予石齊“法國盧浮宮藝術沙龍展‘金獎’”, 這是沙龍展100多年來第一次頒給中國人。 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蜜雪兒·金表示:“石齊的畫作將西方繪畫和東方藝術融為一體, 具有時代精神。 我會呼籲法國藝術家向石齊學習。 ”

《飛雪迎春》

早在上世紀70年代, 石齊就已經是享譽全國的大畫家。 自上世紀70年代《飛雪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等作品問世至今, 石齊的繪畫創作已走過了近40年歷程。 在此過程中, 其風格獨步當代。

1970至1980年期間作者先後創作了如《養雞圖》、《潑水節》、《滿天風雪》等巨幅作品, 由於用墨色有卓越成就, 名噪一時。 中央美院教授稱其是“色墨統一的大師”。 此時期的作品, 社會影響頗大, 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深得劉海粟、李可染、石魯等專家好評。

《迎春》 1972年作

1972年,石齊創作的《飛雪迎春》、《迎春》參加全國美展,《迎春》獲金獎,從此一舉成名。石魯先生評價道:石齊是位前途無量的青年畫家。

《活到老學到老》 1976年作

1976年石齊創作了潑墨大寫意巨幅作品《人人都在幸福中》。1976年的《活到老學到老》,畫面上董必武坐在沙發裡,面帶微笑,拂卷閱讀,這幅人物畫當年參加北京畫院迎春畫展時,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畫,曾感動得慟哭……應該說,那時的石齊作品有著歷史賦予的使命感。

1979年,石齊接受文化部創作組安排的任務創作表現周總理1961年參加潑水節的畫作。當年,巨畫《潑水節》誕生,在全國美術界引起轟動,被譽為“70年代是石齊年代”,此畫展覽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從此,石齊作品備受關注。這些作品賦予了其時代意義,堪稱經典之作。

《潑水節》 1979年作

80年代初石齊斷然放棄原有風格,逐漸,石齊從人物畫轉向現代水墨的變革和發展,轉向發展了一種多元的藝術表現語言,形成中國畫的新畫風,促進中國畫從傳統走向現代,被業內人士譽為“現代中國畫開宗立派的大家”。

“從1980年開始,我就非常急於要變,儘管當時我已畫了《潑水節》,反響很好,但在自己看來還變得遠遠不夠。”石齊先生如是說。

《新城》 1985年作

90年代,石齊熱衷於裝飾和表現主義的藝術特點,兼作油畫、雕塑、書法。而改革開放後,西方藝術被大量引入中國。畢卡索、米羅、波洛克等人的作品,把他朦朧的變革思想給啟動了。

收藏家郭慶祥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齊的傳統畫創作已經達到了高峰。但那些大多是任務畫,獨立性不足,缺少獨特的藝術個性。幸運的是,作為一個敢於引領時代的藝術家,石齊較早地覺醒了。

《霸王別姬》 1987年作

一直到1987年,《霸王別姬》等歷史人物題材的出現,著力體現較強的歷史反思意識,並試圖通過人物的再塑造,重新傳達一種全新的歷史思考和人文關懷理念。至此,石齊將繪畫藝術的具象、印象、抽象的表現形態融合在畫面中,使“三象合一”的風格逐漸成熟,而他的創造隨著時代的變化更加卓越。

“北京石齊畫院”成立儀式

2016年7月30日,“北京石齊畫院”成立儀式在北京琉璃廠石齊藝術沙龍(汲古閣)隆重舉行。北京石齊畫院的成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民間行為,卻又讓大家認識到了石齊是一位有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由此產生的“石齊現象”,在這個時代有新的高度,“打造中國畫新傳統”的理念是新時代繪畫藝術的進步。

石齊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迎春》 1972年作

1972年,石齊創作的《飛雪迎春》、《迎春》參加全國美展,《迎春》獲金獎,從此一舉成名。石魯先生評價道:石齊是位前途無量的青年畫家。

《活到老學到老》 1976年作

1976年石齊創作了潑墨大寫意巨幅作品《人人都在幸福中》。1976年的《活到老學到老》,畫面上董必武坐在沙發裡,面帶微笑,拂卷閱讀,這幅人物畫當年參加北京畫院迎春畫展時,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畫,曾感動得慟哭……應該說,那時的石齊作品有著歷史賦予的使命感。

1979年,石齊接受文化部創作組安排的任務創作表現周總理1961年參加潑水節的畫作。當年,巨畫《潑水節》誕生,在全國美術界引起轟動,被譽為“70年代是石齊年代”,此畫展覽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從此,石齊作品備受關注。這些作品賦予了其時代意義,堪稱經典之作。

《潑水節》 1979年作

80年代初石齊斷然放棄原有風格,逐漸,石齊從人物畫轉向現代水墨的變革和發展,轉向發展了一種多元的藝術表現語言,形成中國畫的新畫風,促進中國畫從傳統走向現代,被業內人士譽為“現代中國畫開宗立派的大家”。

“從1980年開始,我就非常急於要變,儘管當時我已畫了《潑水節》,反響很好,但在自己看來還變得遠遠不夠。”石齊先生如是說。

《新城》 1985年作

90年代,石齊熱衷於裝飾和表現主義的藝術特點,兼作油畫、雕塑、書法。而改革開放後,西方藝術被大量引入中國。畢卡索、米羅、波洛克等人的作品,把他朦朧的變革思想給啟動了。

收藏家郭慶祥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齊的傳統畫創作已經達到了高峰。但那些大多是任務畫,獨立性不足,缺少獨特的藝術個性。幸運的是,作為一個敢於引領時代的藝術家,石齊較早地覺醒了。

《霸王別姬》 1987年作

一直到1987年,《霸王別姬》等歷史人物題材的出現,著力體現較強的歷史反思意識,並試圖通過人物的再塑造,重新傳達一種全新的歷史思考和人文關懷理念。至此,石齊將繪畫藝術的具象、印象、抽象的表現形態融合在畫面中,使“三象合一”的風格逐漸成熟,而他的創造隨著時代的變化更加卓越。

“北京石齊畫院”成立儀式

2016年7月30日,“北京石齊畫院”成立儀式在北京琉璃廠石齊藝術沙龍(汲古閣)隆重舉行。北京石齊畫院的成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民間行為,卻又讓大家認識到了石齊是一位有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由此產生的“石齊現象”,在這個時代有新的高度,“打造中國畫新傳統”的理念是新時代繪畫藝術的進步。

石齊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石齊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