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伏羲畫八卦竟然是在大金鄉

我們常說, 中國是五千年文明古國。 那麼, 金鄉的歷史又有多少年呢?從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 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但是沒有考古出土的實物佐證。 從出土文物來看, 只能追溯到商朝, 也就是說金鄉大約有3500年的歷史。 但是, 最近研究的結論變了, 變成多少年了呢?大約是5000年。 也就是說, 金鄉的歷史是和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悠久;再換一個說法就是, 金鄉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那麼, 這個結論的證據是什麼呢?這要從去年10月份對春城堌堆的一考古發掘說起。

春城堌堆俗稱莎嶺, 就在金鄉縣城東邊。

據一些老人回憶,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這個堌堆高約五十米。 後來, 文革土地改造時被當作肥土拉走, 當時就出土了很多墓葬文物, 從漢代一直到宋代的都有。

春城堌堆的文化層這麼豐富, 引起了上級文物部分的重

視。 1982年山東省考古隊對這個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 發現了商代的鬲(gé)、甕、甗(yǎn)和漢代陶器等遺物。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金鄉歷史遠至商代的證據。 2001年3月, 春城堌堆被公佈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春城堌堆(圖一), 高出周圍農田僅約3米, 全部為農田覆蓋。 遺址現存南北長約200米, 東西寬約150米。 2010年10月, 我們組織人員對春城堌堆進行了一次勘查發掘, 出土了很多重要的文物和遺跡。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一個完整的龍山文化小罐(圖二)和一些蛋殼黑陶碎片。

什麼是蛋殼黑陶呢?蛋殼黑陶為龍山文化的標誌性陶器, 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準, 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山東博物館館收藏的一件蛋殼黑陶杯就入選省博“十大鎮館之寶”(圖三)。

這種陶杯的器壁胎非常薄, 厚度竟然不超過0.2毫米, 就像如蛋殼一樣, 所以就叫蛋殼陶。 1928年, 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到山東章丘的龍山鎮進行考察, 發現了“蛋殼黑陶”。 這個發現一經公佈立即轟動世界, 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如此精美絕倫的蛋殼黑陶, 並非當時人人都能燒制出來, 也非人人能享有, 它僅在較大型的墓葬中出現, 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

而且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 春城堌堆蛋殼黑陶片的出土, 毫無疑問地將金鄉歷史前推到龍山文化時期, 金鄉歷史之悠久, 文化之發達, 由此可見一斑。

這裡還要簡單介紹一下“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之一, 距今有4900年至4100年, 分佈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因首次發現于山東曆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龍山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 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蛋殼黑陶最具特色, 所以又稱“黑陶文化”, 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 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

春城堌堆出土地的龍山文化遺物, 從年代上屬於新石器晚期和夏文化初期。

這說明, 這一時期已有人類在金鄉一帶生活繁衍。 先民們為什麼選擇在這裡生活呢?這就要從當時金鄉的地理環境進行分析了。

在史前時期, 以泰山為主體的魯中山地, 曾是大海中的一座島嶼。 由於黃河攜帶的黃土高原的泥沙淤積, 在泰山西南逐漸形成了一片廣袤(mào)的平地曠野, 就是今天的魯西南平原。 先民們西出群山, 看到連綿的曠野, 就稱為大野。 大野上的河流匯入東北部的一片窪地, 形成湖澤, 就叫做大野澤。 魯西南一帶曾是大海, 也有地質學上的證據, 比如說, 羊山和葛山就出土了很多海洋生物化石。

根據一些古籍記載, 大野澤至少在夏代以前就已經出現。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

其中有一個詞是“十藪(sǒu)”, “藪”的意思是生長著很多草的湖澤, 十藪就是十個大湖澤。 《爾雅》所列十藪第一個就“魯有大野”。

周公撰著的《周禮》是一部儒家經典, 是通常所說的“三禮”之一。 《周禮》在“兗州”這部分中說, “其澤藪曰大野” 。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書, 儒家六經之一, 其中的《禹貢》是以記載大禹治水為主的重要的地理著作。 《尚書·禹貢》說“大野既瀦(zhū)”。 “瀦”意思是水積聚的地方。 古代洪水氾濫, 大禹治水採取“播”與“瀦”兩種手段:播即“疏導”, 引水入海;瀦即“蓄積”, 聚水於湖。 大禹治水曾到巨野, 其“大野既瀦”, 就是把大野澤當作蓄洪之所。

由此可以斷定:在大禹治水時, 即夏朝以前, 距今四五千年前, 大野澤就已經存在了。 當時的大野澤就在現在巨野、嘉祥一帶(圖四)。

據《左傳》記載,孔子西游捕獲麒麟之地,即在大野澤一帶。隋唐以前,大野澤南北寬300餘裡,東西寬100餘裡,從現在的巨野縣城向北一直到現在梁山縣北。中唐至宋,黃河屢決大口,大野澤水域又迅速擴展,“濟、鄆等州,皆為澤國”,濟寧、鄆城一帶都是大水。大野澤之水流經梁山,使梁山周圍出現了一個方圓300餘裡的大湖,這就是梁山泊。梁山泊系古大野澤的擴大演變,波及梁山、鄆城、巨野、嘉祥、東平、陽穀6縣,其水域之大,盛極一時。《水滸傳》說梁山泊“四方周圍八百里,東連海島,西接咸陽,南通大冶、金鄉”,也不是虛話。後來黃河泥沙淤積,大野澤南部逐漸變成平陸,梁山周圍漸露淺灘。到明代永樂年間,梁山泊已趨於泯滅。現在的東平湖,就是原來梁山泊的遺跡,是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時形成的。

遠古時期,先民們多是依水而居,大野澤附近的金鄉依山傍水,近水則能得水之利,傍山可避水之患,是當時理想的居住之地。所以,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等先人大都在金鄉留下了活動的足跡。據傳說,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少昊均出生于濟寧。如果是這樣的話,金鄉應當是其活動範圍的主要地帶。

大家都知道“伏羲畫八卦”的傳說,後來八卦就演變成了《周易》。伏羲被稱為全世界華裔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也都由伏羲而起。伏羲就生活在金鄉一帶。

我國很多古籍都有“華胥履跡雷澤生伏羲”的記載。西漢有一部書叫《詩含神霧》,書中記載:“大跡出雷澤,華胥(xū)履之,生伏羲。”“華胥”即華胥氏之女,有一天她在雷澤看到一個大腳印,便踩了一下,就受感而孕,後來生下伏羲。據專家考證,雷澤即大野澤。

《漢書·地理志》說 “山陽有伏羲廟”。宋代有一部《路史》,記載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書中說伏羲“葬山陽”。山陽就是漢代的山陽郡國,金鄉是山陽郡國的中心。

有研究表明,山東文化先于中原文化。在比龍山文化還要早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山東就已經發育成熟了以泰山為中心的遠古文明,比中原文明的形成要提前上千年。因此,中華文化的發展路徑先是從山東中南部西進中原,經過在中原的發展後,又向四周擴散並回歸山東。無論是西進中原,還是回歸山東,大野澤及周邊地區都處於重要的交通位置,因為這裡是古代著名的“亢父之險”。

“亢父之險”位於大野澤和古泗水之間。先秦時期的山東處於“孤島”狀態,進入山東的通道主要有兩條,其中較為方便的一條就是今天的定陶、成武、單縣、金鄉、濟寧、曲阜通道(圖五)。在這條從東北汶泗流域走向西南中原河洛地區的交通路線上,散佈著一系列華夏化的東夷族建立的國家,其中有仍國在亢父之險的北端,有緡國則在其南端。有緡國就在現在的蔔集鄉,有仍國緊挨著有緡國,在有緡國的東北。

《戰國策》記載,蘇秦曾說:“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j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

什麼意思呢?“方軌”就是兩輛車並行。也就是說,在經過亢父之險這個地方時,兩輛兵車不能並行,兩隊騎兵也不能並行。如果有一百人在這裡把守,一千人想通過也過不去。

東漢末年,曹操與呂布在金鄉一帶爭戰時,對亢父之險也非常重視。192年,曹操任兗州牧(治所今金鄉縣西北),在金鄉一帶屯兵大破黃巾軍。之後進攻徐州,呂布乘虛而入佔據兗州,當時只有三個縣城沒有被呂布襲占。曹操慌忙從徐州趕回來,走到亢父,見到亢父山隘(ài)還不曾有呂布的兵把守,就說:“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

意思是說,呂布偶然佔據兗州,但不能據守東平,切斷從亢父到泰山的通道,利用險關阻攔我的部隊,而是屯兵濮陽,從這一點我就知道呂布是無能之人了。

由此可見“亢父之險”的險要,這也說明金鄉是這條通道上的咽喉要地。這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金鄉成為古代戰爭的必爭之地,也是文化傳播的必經之地。

當時的大野澤就在現在巨野、嘉祥一帶(圖四)。

據《左傳》記載,孔子西游捕獲麒麟之地,即在大野澤一帶。隋唐以前,大野澤南北寬300餘裡,東西寬100餘裡,從現在的巨野縣城向北一直到現在梁山縣北。中唐至宋,黃河屢決大口,大野澤水域又迅速擴展,“濟、鄆等州,皆為澤國”,濟寧、鄆城一帶都是大水。大野澤之水流經梁山,使梁山周圍出現了一個方圓300餘裡的大湖,這就是梁山泊。梁山泊系古大野澤的擴大演變,波及梁山、鄆城、巨野、嘉祥、東平、陽穀6縣,其水域之大,盛極一時。《水滸傳》說梁山泊“四方周圍八百里,東連海島,西接咸陽,南通大冶、金鄉”,也不是虛話。後來黃河泥沙淤積,大野澤南部逐漸變成平陸,梁山周圍漸露淺灘。到明代永樂年間,梁山泊已趨於泯滅。現在的東平湖,就是原來梁山泊的遺跡,是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時形成的。

遠古時期,先民們多是依水而居,大野澤附近的金鄉依山傍水,近水則能得水之利,傍山可避水之患,是當時理想的居住之地。所以,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等先人大都在金鄉留下了活動的足跡。據傳說,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少昊均出生于濟寧。如果是這樣的話,金鄉應當是其活動範圍的主要地帶。

大家都知道“伏羲畫八卦”的傳說,後來八卦就演變成了《周易》。伏羲被稱為全世界華裔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也都由伏羲而起。伏羲就生活在金鄉一帶。

我國很多古籍都有“華胥履跡雷澤生伏羲”的記載。西漢有一部書叫《詩含神霧》,書中記載:“大跡出雷澤,華胥(xū)履之,生伏羲。”“華胥”即華胥氏之女,有一天她在雷澤看到一個大腳印,便踩了一下,就受感而孕,後來生下伏羲。據專家考證,雷澤即大野澤。

《漢書·地理志》說 “山陽有伏羲廟”。宋代有一部《路史》,記載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書中說伏羲“葬山陽”。山陽就是漢代的山陽郡國,金鄉是山陽郡國的中心。

有研究表明,山東文化先于中原文化。在比龍山文化還要早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山東就已經發育成熟了以泰山為中心的遠古文明,比中原文明的形成要提前上千年。因此,中華文化的發展路徑先是從山東中南部西進中原,經過在中原的發展後,又向四周擴散並回歸山東。無論是西進中原,還是回歸山東,大野澤及周邊地區都處於重要的交通位置,因為這裡是古代著名的“亢父之險”。

“亢父之險”位於大野澤和古泗水之間。先秦時期的山東處於“孤島”狀態,進入山東的通道主要有兩條,其中較為方便的一條就是今天的定陶、成武、單縣、金鄉、濟寧、曲阜通道(圖五)。在這條從東北汶泗流域走向西南中原河洛地區的交通路線上,散佈著一系列華夏化的東夷族建立的國家,其中有仍國在亢父之險的北端,有緡國則在其南端。有緡國就在現在的蔔集鄉,有仍國緊挨著有緡國,在有緡國的東北。

《戰國策》記載,蘇秦曾說:“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j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

什麼意思呢?“方軌”就是兩輛車並行。也就是說,在經過亢父之險這個地方時,兩輛兵車不能並行,兩隊騎兵也不能並行。如果有一百人在這裡把守,一千人想通過也過不去。

東漢末年,曹操與呂布在金鄉一帶爭戰時,對亢父之險也非常重視。192年,曹操任兗州牧(治所今金鄉縣西北),在金鄉一帶屯兵大破黃巾軍。之後進攻徐州,呂布乘虛而入佔據兗州,當時只有三個縣城沒有被呂布襲占。曹操慌忙從徐州趕回來,走到亢父,見到亢父山隘(ài)還不曾有呂布的兵把守,就說:“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

意思是說,呂布偶然佔據兗州,但不能據守東平,切斷從亢父到泰山的通道,利用險關阻攔我的部隊,而是屯兵濮陽,從這一點我就知道呂布是無能之人了。

由此可見“亢父之險”的險要,這也說明金鄉是這條通道上的咽喉要地。這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金鄉成為古代戰爭的必爭之地,也是文化傳播的必經之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