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網貸監管下轉型後的思考——用大資料武裝風控

“網貸”監管新政實施已過一周年, 一年的時間, 令網貸行業告別了政策空窗的野蠻生長階段。 在嚴監管的壓力下, 轉型成為了大部分平臺求生的唯一出路。

轉型求生存

“必須轉, 不轉就會死。 ”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歐陽日輝曾這樣強調大額信貸平臺轉型的緊迫性。 網貸平臺“貸財行”運營總監李大威也坦言:“監管形勢的變化之下, 大多數平臺都會感到壓力, 但平臺的轉型難度更多取決於自身的業務模式, 即平臺早期是否能堅持借貸撮合本質、不做資金池等業務設置。

有些平臺沒能撐過轉型的震盪。 就在上個月末, 網貸行業“帶頭大哥”紅嶺創投宣佈將利用三年時間完成清盤, 退出網貸市場。

網貸平臺轉型成了生存下來的必經之路。 貸財行運營總監李大威解釋說:“在嚴監管之下, 考慮到行業風險和行業細分等多重因素, 網貸的發展被重新定位, 從原先網貸被單純的定義為提供信用增值服務的平臺逐漸轉變為出借方和借貸方的撮合, 成為提供資訊服務的仲介。 而能否順利完成角色轉變, 成為了平臺後期發展的一劑良藥。 ”

用大資料提升平颱風控實力

在平臺轉型之際, 平臺的安全性被大大關注。 大資料時代, 資料的價值不言而喻。 風險管理體系由大資料資料模型和人工審核交叉驗證組成, 降低了人工審核成本, 審批效率大大提升。 貸財行風控總監鄒洋表示貸財行引入了大資料作為補充, 最大可能地搜集資料來驗證有效性問題。

據有關資料顯示, 目前有征信記錄的人只占總人口比例的20%至30%, 剩餘的70%至80%人口都是沒有征信記錄的。

如何判斷這些人的信用情況是網貸平臺面臨的重要挑戰。 對此鄒洋表示:“大額企業類資產方面主要需要做的是深挖, 將相關聯的資訊用現場盡調的方式進行發掘、關聯、解讀和辨別。 而對於零售類, 特別是小額分散類資產, 則需要從真實性、道德風險、信用風險等層面來管控。 所使用的資訊可以來自交叉驗證的管道, 特別是針對缺乏信用記錄的客戶, 單純依賴征信報告無法起到作用。 ”

貸財行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資料的作用, 鄒洋補充說道:“基於海量多來源資料的更多判別元素對行業和平臺的影響很大, 特別是在欺詐風險管理上, 大資料對行業有突破性的幫助。 通過信貸中央資料庫等權威資料的建立,

平臺在資產甄選、風險把控上做得更加規模和精准, 也能實現更多更好的業務撮合模式。 ”

現階段, 網路借貸的模式創新仍然趨於保守, 要通過大資料風控向傳統金融無法觸達的長尾群體滲透還需要漫長的一段時間。 但隨著行業在大資料、區塊鏈、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平臺走向大資料風控領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