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七月十五祭祖專題(一):中元節

中元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又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 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七月半祭奠祖宗的習俗, 以示孝敬, 不忘本。

節日由來

中元節的源頭, 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 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

稱上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 稱中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 稱為下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 在農曆七月十五日, 俗稱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 例要上新墳,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所以, 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 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 有若干農作物成熟, 民間按例要祀祖, 用新米等祭供, 向祖先報告秋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 即買練葉, 享祀時鋪襯桌面, 又買麻谷巢兒, 亦是系在桌子腳上, 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 講究孝道的中國人, 例要向先祖報告, 並且請老祖宗嘗新, 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 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 也是地獄開門之日, 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 因此又是鬼節, 所以民間要設道場, 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 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 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按佛教典故, 關於“盂蘭節”的起源, 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 收了十位徒兒, 其中一位名叫目犍連的修行者, 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 由於目犍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 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 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

吃的、飲的都沒有, 境況堪憐。 目犍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 於是就運用法力, 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 就立即化為火焰, 目犍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 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 佛祖教訓他說, 他的母親在世時, 種下了不少的罪孽, 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 萬劫不復, 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 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 於是目犍連就聯同一眾高僧, 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 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 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 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 人們都會宰雞殺鴨, 焚香燒衣, 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 以化解其怨氣, 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與春季的清明節、冬季的寒衣節,

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2017年中元節在什麼時候?西曆:2017年9月5日(星期二)

農曆:丁酉年七月十五

歷史沿革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 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 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雖貧無敢缺。 ”祭品之中, 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習俗

在各地習俗不盡相同,有“中元普渡” “祭祖” “祭祀土地”“放河燈”等祭祀活動。

1、中元普度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2、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3、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穀懸掛門首。

4、放河燈

祭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時機,可以借此機會宣講家族傳承、先人的故事,讓自己行孝的行為給子孫後代做一個好的表率,一個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家庭。祭拜之時,不要睹物傷情,憂傷悲痛,應心懷感恩與緬懷之情。

敬請期待

七月十五中元祭祖專題

中元節祭祖專題(二):墓地祭祀

中元節祭祖專題(三):遙祭祖先

中元節祭祖專題(四):牌位祭祀

中元節祭祖專題(五):現代祭祖

中元祭祖,誰祭誰有福!

未完待續

感恩關注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網路,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習俗

在各地習俗不盡相同,有“中元普渡” “祭祖” “祭祀土地”“放河燈”等祭祀活動。

1、中元普度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2、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3、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穀懸掛門首。

4、放河燈

祭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時機,可以借此機會宣講家族傳承、先人的故事,讓自己行孝的行為給子孫後代做一個好的表率,一個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家庭。祭拜之時,不要睹物傷情,憂傷悲痛,應心懷感恩與緬懷之情。

敬請期待

七月十五中元祭祖專題

中元節祭祖專題(二):墓地祭祀

中元節祭祖專題(三):遙祭祖先

中元節祭祖專題(四):牌位祭祀

中元節祭祖專題(五):現代祭祖

中元祭祖,誰祭誰有福!

未完待續

感恩關注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網路,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