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踏花歸來馬蹄香 “千古畫帝”宋徽宗如何選畫家

說到中國古代繪畫, 就不得不提宋畫這座高峰。

我們都知道, 宋徽宗稱為“千古畫帝”, 他不僅自己繪畫、書法功力深厚, 而且對畫師也是萬分禮遇, 在他的時期, 畫院日趨完備, 畫院考試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列, 以攬天下畫家。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

宋徽宗常常還會親自出題, 來考畫師。 有這樣一段佳話:

一日, 趙佶踏春而歸, 雅興正濃, 便以“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 在御花園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畫考。 這裡“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 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 用畫很難表現。 許多畫師雖有丹青妙手之譽, 卻面面相覷, 無從下筆。 有的畫是騎馬人踏春歸來, 手裡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面沾著幾片花瓣, 但都表現不出“香”字來。

Q版圖

獨有一青年畫匠匠心獨運:幾隻蝴蝶飛舞在奔走的馬蹄周圍, 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踏花歸來, 馬蹄還留有濃郁的馨香。 宋徽宗俯身細覽, 撫掌大贊:“妙!妙!妙!”接著評道, “此畫之妙, 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 把無形的花‘香’, 有形的躍然於紙上, 令人感到香氣撲鼻!” 眾畫師一聽, 莫不驚服, 皆自愧不如。

這當然是故事, 在宋徽宗那個時候, 他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來考核畫師的呢?

考試按題材分六科, 摘古人詩句為題, 看誰的構思巧妙, 出奇制勝, 更有創造性。 宋徽宗的考試方式叫“詩題取士”, 這種改革讓畫家們深刻領悟到要讀書, 從中鍛煉詩意的想像空間, 以更高的層次理解繪畫。

宋朝人有一個追求叫“格物”, 這是宋畫的一種精神。

“格物”表現在細緻入微去觀察細節,

比如畫鳥, 要去研究鳥身上的羽毛哪些粗, 哪些細, 哪些硬, 哪些軟, 如何用毛筆去表現出來, 去研究畫畫物件的道理, 這個叫“格物”。 比如宋徽宗就曾經要求畫院的畫師要搞清楚孔雀要飛起來的時候, 先抬左腳還是右腳。

宋徽宗 《山禽臘梅圖》

在這樣的格物精神下, 出現很多寫實的畫。 比如, 宋徽宗的《山禽臘梅圖》, 這張畫是迄今最早一張, “詩、書、畫”都是自己原創的作品。 直接影響了後來一說起傳統中國畫就必須是“詩、書、畫”的三個經典元素。

宋徽宗 《山禽臘梅圖》題詩

這種在畫上去寫字題詩, 表露出畫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提升畫的精神追求,是世界上其他美術形式都沒有的。

山禽臘梅圖中畫的是兩隻白頭翁,蹲在一直剛開的臘梅花上。傍邊用宋徽宗原創的“瘦金體”書法題的詩:“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局部

頭兩句寫畫中景,兩隻白頭翁的姿態,臘梅花初開放,顏色淡雅又輕柔。後兩句頭寫畫外情,是宋徽宗的一個心裡訴求。說自己前世今生就跟畫畫是有約定的,就像畫裡的白頭翁一樣,到頭髮白了都不會改變,即使一千年一萬年,我也如此。

他的另外一張《桃鳩圖》。

宋徽宗 《桃鳩圖》

是否一樣,體現了他的“格物”精神。

接下來看看其他宋時期“格物”精神下的花鳥畫。

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

這個時候的花鳥畫已經很成熟,畫中那些細節,果子熟後那種微微泛紅的感覺,葉子被蟲吃後的刻畫,還有小鳥的神態,好像馬上就要一蹬腿兒,撲翅膀飛起來的樣子,活靈活現。

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局部

簡單說完花鳥,再來看下宋朝山水畫。山水畫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開始發揚光大的。“格物”精神在山水畫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對自然的觀察中,創造了各自山的皴法,水波的畫法。

先來看一張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巨然是北宋初的畫家,他的畫對後世影響很大。

宋 巨然 《秋山問道圖》

以前古代人,畫山水岩石,都喜歡用比較幹的毛筆,去刻畫石頭的紋理,這種紋理像皮膚乾燥時裂紋的“皴”一樣,這個畫法在山水畫中又叫“皴法”。

《秋山問道圖》裡山的畫法叫“披麻皴”,像一條一條的麻線披在石頭上。用比較幹的毛筆一條一條的去拖、去勾出來的紋理,表現出圓圓的石頭質感。

披麻皴

再來看一張被後人譽為“宋畫第一”的大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後人總結看宋畫的方法要“遠望其勢,近觀其質”:站遠處去看畫總體的氣勢,近處看畫中細節石頭、雜樹的質感。

範寬(北宋)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206×1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般的山水畫都喜歡做什麼S型啊什麼,去佈局什麼的,這張不玩這些,就是正中間立一座大山,堂堂正正的感覺,派頭十足。

雨點皴

仔細看張畫的細節,這是山頂上岩石的局部,範寬用毛筆,細細的小點小點的,點出岩石堅硬的質感,聚點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因為這種密密麻麻的點很像下雨樣子,這種畫法就叫“雨點皴”,亦叫“豆瓣皴”。

然後我們來看另一張,宋朝大山水畫家,郭熙畫的《秋山行旅圖》。

宋 郭熙《秋山行旅圖》

這張畫畫的是一幅秋天的山的情景,我們看郭熙畫秋天的山,跟前面巨然畫的秋天的山,很不一樣吧,郭熙這張畫的岩石有種流動的感覺,像一朵一朵的雲一樣,這個技法就叫“卷雲皴“。

卷雲皴

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畫山石的方法,就像斧頭劈過的一樣,這種方法叫“斧劈皴”。

李唐 萬壑松風圖

斧劈皴

北宋四大家用自己的毛筆,去研究不同岩石,表現出各自的“皴法”,顯出了各自的氣勢,這都是北宋山水畫的偉大成就。

除了這些,郭熙在書裡提出畫家去畫山水,要畫出山的“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說,畫家要去大山裡觀察、寫生,畫出遠、近、早、晚、風、雨時候各種風景的差別。

莫内 乾草堆

這個比西方印象派畫家們,把畫架搬出去寫生,研究大自然光的變化早了900多年。西方的印象派是從科學的光學角度去畫,畫的是事物表像的東西。而郭熙在《林泉高致》裡說:“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則是把山擬人化。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畫山水畫,去把山水畫活,畫感人,去追求畫的氣質和韻味,這種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學研究大不一樣的,也正是中國畫講神韻可貴的地方。

現在,我們來看看“格物”在畫水上的體現。

《水圖》這個系列是馬遠專門去觀察大江、大河、大風大浪、還有風平浪靜時候等等水的不同,描繪記錄下來的,這個系列在北京故宮也能看到。

宋 馬遠 《水圖》系列 部分選 原作共十二張

南宋另外一個畫家夏珪的作品。

宋 夏珪 《松岩靜課圖》

看的北宋山水畫,都是畫得滿滿的,給人很強撼的氣勢。而南宋馬遠和夏珪,就不畫這種大滿幅了,他們畫面留出了很多空白的地方,給人茫茫江水,悠悠天空,雲山霧海的想像。

宋 馬遠 梅溪放艇圖 49×50cm

這種大面積的留白,是一種視覺的放鬆,一種無邊無際、空遠的山水意境。就像音樂裡說的“無聲勝有聲”。

北宋的畫給你眼睛可看的地方很多,滿滿實實,南宋就給你心理感悟的更多。北宋的畫家們講技法、講氣勢,是一種視覺空間的鋪呈,南宋的就講意境,講空靈,是一種心靈空間的拓展。

宋 李嵩 溪山水閣圖頁 絹本 24.2×24.7cm

宋代還興盛一種畫,叫文人畫。一幫文人,詩、詞、歌、賦、書法什麼都相當厲害的風雅人物,畫畫成了他們一種業餘的興趣。

他們不會像前面的“范寬”、“李唐”這類職業畫家一樣畫出很高的技巧,他們有自己的優勢,書讀得多,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畫只是自己精神意境的寄託,文人畫就更注重畫面之外的內涵。

大文豪蘇東坡,和一位叫文與可的是北宋文人畫的代表。

宋 蘇東坡《瀟湘竹石圖》

文人喜歡畫竹子、蘭花、梅花,有象徵意義的東西:竹子的節,象徵氣節;蘭花,長在深谷裡,不會因為沒人看到,而不去吐露自己的輕香;梅花在大雪天的惡劣條件,也能頂著嚴寒獨自開花,有種傲骨。文人們把它們代表了自己的品格。

宋 文與可《墨竹圖》

竹、蘭、梅,這些文人精神的題材,和品格追求的題詩,也是其他國家美術形式所沒有的。

我們看到,宋人正是用“格物”的態度,去研究和描繪精緻的花鳥畫,專心琢磨自然山水,潛心留白意境的南宋小品,還有追求精神的文人畫,從而創造出許許多多中國藝術的巔峰作品。

表露出畫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提升畫的精神追求,是世界上其他美術形式都沒有的。

山禽臘梅圖中畫的是兩隻白頭翁,蹲在一直剛開的臘梅花上。傍邊用宋徽宗原創的“瘦金體”書法題的詩:“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局部

頭兩句寫畫中景,兩隻白頭翁的姿態,臘梅花初開放,顏色淡雅又輕柔。後兩句頭寫畫外情,是宋徽宗的一個心裡訴求。說自己前世今生就跟畫畫是有約定的,就像畫裡的白頭翁一樣,到頭髮白了都不會改變,即使一千年一萬年,我也如此。

他的另外一張《桃鳩圖》。

宋徽宗 《桃鳩圖》

是否一樣,體現了他的“格物”精神。

接下來看看其他宋時期“格物”精神下的花鳥畫。

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

這個時候的花鳥畫已經很成熟,畫中那些細節,果子熟後那種微微泛紅的感覺,葉子被蟲吃後的刻畫,還有小鳥的神態,好像馬上就要一蹬腿兒,撲翅膀飛起來的樣子,活靈活現。

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局部

簡單說完花鳥,再來看下宋朝山水畫。山水畫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開始發揚光大的。“格物”精神在山水畫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對自然的觀察中,創造了各自山的皴法,水波的畫法。

先來看一張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巨然是北宋初的畫家,他的畫對後世影響很大。

宋 巨然 《秋山問道圖》

以前古代人,畫山水岩石,都喜歡用比較幹的毛筆,去刻畫石頭的紋理,這種紋理像皮膚乾燥時裂紋的“皴”一樣,這個畫法在山水畫中又叫“皴法”。

《秋山問道圖》裡山的畫法叫“披麻皴”,像一條一條的麻線披在石頭上。用比較幹的毛筆一條一條的去拖、去勾出來的紋理,表現出圓圓的石頭質感。

披麻皴

再來看一張被後人譽為“宋畫第一”的大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後人總結看宋畫的方法要“遠望其勢,近觀其質”:站遠處去看畫總體的氣勢,近處看畫中細節石頭、雜樹的質感。

範寬(北宋)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206×1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般的山水畫都喜歡做什麼S型啊什麼,去佈局什麼的,這張不玩這些,就是正中間立一座大山,堂堂正正的感覺,派頭十足。

雨點皴

仔細看張畫的細節,這是山頂上岩石的局部,範寬用毛筆,細細的小點小點的,點出岩石堅硬的質感,聚點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因為這種密密麻麻的點很像下雨樣子,這種畫法就叫“雨點皴”,亦叫“豆瓣皴”。

然後我們來看另一張,宋朝大山水畫家,郭熙畫的《秋山行旅圖》。

宋 郭熙《秋山行旅圖》

這張畫畫的是一幅秋天的山的情景,我們看郭熙畫秋天的山,跟前面巨然畫的秋天的山,很不一樣吧,郭熙這張畫的岩石有種流動的感覺,像一朵一朵的雲一樣,這個技法就叫“卷雲皴“。

卷雲皴

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畫山石的方法,就像斧頭劈過的一樣,這種方法叫“斧劈皴”。

李唐 萬壑松風圖

斧劈皴

北宋四大家用自己的毛筆,去研究不同岩石,表現出各自的“皴法”,顯出了各自的氣勢,這都是北宋山水畫的偉大成就。

除了這些,郭熙在書裡提出畫家去畫山水,要畫出山的“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說,畫家要去大山裡觀察、寫生,畫出遠、近、早、晚、風、雨時候各種風景的差別。

莫内 乾草堆

這個比西方印象派畫家們,把畫架搬出去寫生,研究大自然光的變化早了900多年。西方的印象派是從科學的光學角度去畫,畫的是事物表像的東西。而郭熙在《林泉高致》裡說:“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則是把山擬人化。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畫山水畫,去把山水畫活,畫感人,去追求畫的氣質和韻味,這種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學研究大不一樣的,也正是中國畫講神韻可貴的地方。

現在,我們來看看“格物”在畫水上的體現。

《水圖》這個系列是馬遠專門去觀察大江、大河、大風大浪、還有風平浪靜時候等等水的不同,描繪記錄下來的,這個系列在北京故宮也能看到。

宋 馬遠 《水圖》系列 部分選 原作共十二張

南宋另外一個畫家夏珪的作品。

宋 夏珪 《松岩靜課圖》

看的北宋山水畫,都是畫得滿滿的,給人很強撼的氣勢。而南宋馬遠和夏珪,就不畫這種大滿幅了,他們畫面留出了很多空白的地方,給人茫茫江水,悠悠天空,雲山霧海的想像。

宋 馬遠 梅溪放艇圖 49×50cm

這種大面積的留白,是一種視覺的放鬆,一種無邊無際、空遠的山水意境。就像音樂裡說的“無聲勝有聲”。

北宋的畫給你眼睛可看的地方很多,滿滿實實,南宋就給你心理感悟的更多。北宋的畫家們講技法、講氣勢,是一種視覺空間的鋪呈,南宋的就講意境,講空靈,是一種心靈空間的拓展。

宋 李嵩 溪山水閣圖頁 絹本 24.2×24.7cm

宋代還興盛一種畫,叫文人畫。一幫文人,詩、詞、歌、賦、書法什麼都相當厲害的風雅人物,畫畫成了他們一種業餘的興趣。

他們不會像前面的“范寬”、“李唐”這類職業畫家一樣畫出很高的技巧,他們有自己的優勢,書讀得多,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畫只是自己精神意境的寄託,文人畫就更注重畫面之外的內涵。

大文豪蘇東坡,和一位叫文與可的是北宋文人畫的代表。

宋 蘇東坡《瀟湘竹石圖》

文人喜歡畫竹子、蘭花、梅花,有象徵意義的東西:竹子的節,象徵氣節;蘭花,長在深谷裡,不會因為沒人看到,而不去吐露自己的輕香;梅花在大雪天的惡劣條件,也能頂著嚴寒獨自開花,有種傲骨。文人們把它們代表了自己的品格。

宋 文與可《墨竹圖》

竹、蘭、梅,這些文人精神的題材,和品格追求的題詩,也是其他國家美術形式所沒有的。

我們看到,宋人正是用“格物”的態度,去研究和描繪精緻的花鳥畫,專心琢磨自然山水,潛心留白意境的南宋小品,還有追求精神的文人畫,從而創造出許許多多中國藝術的巔峰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